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行政長官在2014年施政報告中,預留了土地用作發展中醫醫院,而在今年的施政報告中,亦決定由政府負責出資興建,可見政府有意加強對中醫醫院的支持。然而,香港第一所中醫醫院日後到底應如何運作,世界上未有可作為參考的例子,中醫業界內一直就此討論。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署理院長林志秀,2月20日於《明報》副刊撰文〈現代中醫:香港難建純中醫醫院〉,文中指出「以『香港前線中醫聯盟』為代表,主要成員為本港中醫院校畢業的年輕中醫師……立場鮮明地反對中西醫結合模式」,並認為這些人「主張建立一所純中醫性質的醫院」。我們發現以上內容對香港前線中醫聯盟的立場有誤解之處,故特撰文回應澄清。
香港前線中醫聯盟於2016年5月16日聯同本地3所中醫院校校友會共同向食衛局遞交的發展中醫醫院的意見書中(於香港前線中醫聯盟的facebook頁已有上載),明確地指出「在香港的法例規範下,中醫醫院將無可避免要與西醫共同合作營運」以及「在純中醫或完全中醫主導的條件未夠成熟的情况下,這些原則和建議能盡可能避免中醫醫院發展和香港中醫發展犯上西化中醫、商業掛帥和專業化不足等種種錯誤」。可見,香港前線中醫聯盟並無主張要「建立一所純中醫性質的醫院」。
港需自行尋找發展中醫院獨有路徑
至於中醫醫院實際應如何運作,暫時雖然未有定案,但過往有些意見認為可參考內地的中醫醫院運作模式。對於這種建議,香港前線中醫聯盟表示憂慮。一些年輕中醫同道過去更曾發表過一篇名為〈不要偽中醫院〉的文章,但其重點也並非「反對與西醫共同營運中醫院」,而是對於國內一直以來的所謂「中西醫結合」模式,不表認同。國內的「中西醫結合」模式,是「一位醫生同時處方中藥西藥」、「以西醫的思維處方中藥」、「以西醫的標準評價中醫療效」、「以西醫的診斷指導中醫治療」等等。本地大學畢業的年輕中醫師,不少都有多年在國內中醫醫院見習實習的經歷,親身明白到這種「中西醫結合」的模式對中醫療效的影響,尤其巨大。因此,香港需要自行尋找和建立發展中醫醫院的獨有路徑。我們認同林志秀院長所言——療效比起自尊重要——但自主並不是為了自尊,而是為了確保中醫能為病人提供選擇的可能,以及有別於西醫的療效。正正是因為擔心中醫的療效受到「中醫西化」的影響而不斷下降,本地的年輕中醫師才會積極發聲。
香港前線中醫聯盟認為,中醫醫院除提供傳統中醫服務及西醫的支援服務外,可考慮同時設立中西醫協作的模式(由具備足夠西醫知識的臨牀中醫師負責管理),確保中醫、西醫及中西醫協作三者獨立而相互配合地運作。這種多元化而分界清晰的服務劃分,除了能提供多種不同的服務給予市民選擇外,也能提供一個平台讓中西醫充分及平等地交流,更重要的是避免西醫的學術內涵在醫院的運作過程中,破壞中醫自身的發展規律,造成「中醫西化」的後果。除了實質運作模式外,香港前線中醫聯盟亦認為,中醫醫院應由政府承擔大部分開支,做到真正的「公營」,確保普羅大眾都能接受中醫住院服務,否則無法真正探討中醫於醫療體系內的實際價值。而中醫醫院的管理層,亦須由有中醫背景及熟悉中醫臨牀運作的人為主要組成,否則一所不是由中醫自主的中醫醫院,是很難作出長遠有利中醫發展的決策。
今日社會容易出現兩極化,其原因是不少人容易將觀點簡單二分。發展中醫醫院是一件非常複雜的事,各種不同的意見和觀點需要仔細分析。我們謹希望清晰表達年輕中醫師關注中醫醫院發展的立場,讓業界和社會能更深入地討論,集思廣益。
作者是香港前線中醫聯盟秘書長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署理院長林志秀,2月20日於《明報》副刊撰文〈現代中醫:香港難建純中醫醫院〉,文中指出「以『香港前線中醫聯盟』為代表,主要成員為本港中醫院校畢業的年輕中醫師……立場鮮明地反對中西醫結合模式」,並認為這些人「主張建立一所純中醫性質的醫院」。我們發現以上內容對香港前線中醫聯盟的立場有誤解之處,故特撰文回應澄清。
香港前線中醫聯盟於2016年5月16日聯同本地3所中醫院校校友會共同向食衛局遞交的發展中醫醫院的意見書中(於香港前線中醫聯盟的facebook頁已有上載),明確地指出「在香港的法例規範下,中醫醫院將無可避免要與西醫共同合作營運」以及「在純中醫或完全中醫主導的條件未夠成熟的情况下,這些原則和建議能盡可能避免中醫醫院發展和香港中醫發展犯上西化中醫、商業掛帥和專業化不足等種種錯誤」。可見,香港前線中醫聯盟並無主張要「建立一所純中醫性質的醫院」。
港需自行尋找發展中醫院獨有路徑
至於中醫醫院實際應如何運作,暫時雖然未有定案,但過往有些意見認為可參考內地的中醫醫院運作模式。對於這種建議,香港前線中醫聯盟表示憂慮。一些年輕中醫同道過去更曾發表過一篇名為〈不要偽中醫院〉的文章,但其重點也並非「反對與西醫共同營運中醫院」,而是對於國內一直以來的所謂「中西醫結合」模式,不表認同。國內的「中西醫結合」模式,是「一位醫生同時處方中藥西藥」、「以西醫的思維處方中藥」、「以西醫的標準評價中醫療效」、「以西醫的診斷指導中醫治療」等等。本地大學畢業的年輕中醫師,不少都有多年在國內中醫醫院見習實習的經歷,親身明白到這種「中西醫結合」的模式對中醫療效的影響,尤其巨大。因此,香港需要自行尋找和建立發展中醫醫院的獨有路徑。我們認同林志秀院長所言——療效比起自尊重要——但自主並不是為了自尊,而是為了確保中醫能為病人提供選擇的可能,以及有別於西醫的療效。正正是因為擔心中醫的療效受到「中醫西化」的影響而不斷下降,本地的年輕中醫師才會積極發聲。
香港前線中醫聯盟認為,中醫醫院除提供傳統中醫服務及西醫的支援服務外,可考慮同時設立中西醫協作的模式(由具備足夠西醫知識的臨牀中醫師負責管理),確保中醫、西醫及中西醫協作三者獨立而相互配合地運作。這種多元化而分界清晰的服務劃分,除了能提供多種不同的服務給予市民選擇外,也能提供一個平台讓中西醫充分及平等地交流,更重要的是避免西醫的學術內涵在醫院的運作過程中,破壞中醫自身的發展規律,造成「中醫西化」的後果。除了實質運作模式外,香港前線中醫聯盟亦認為,中醫醫院應由政府承擔大部分開支,做到真正的「公營」,確保普羅大眾都能接受中醫住院服務,否則無法真正探討中醫於醫療體系內的實際價值。而中醫醫院的管理層,亦須由有中醫背景及熟悉中醫臨牀運作的人為主要組成,否則一所不是由中醫自主的中醫醫院,是很難作出長遠有利中醫發展的決策。
今日社會容易出現兩極化,其原因是不少人容易將觀點簡單二分。發展中醫醫院是一件非常複雜的事,各種不同的意見和觀點需要仔細分析。我們謹希望清晰表達年輕中醫師關注中醫醫院發展的立場,讓業界和社會能更深入地討論,集思廣益。
作者是香港前線中醫聯盟秘書長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