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阮穎嫻:庫房水浸難言擴闊稅基 基建侵蝕民生教育長青網文章

2017年02月2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2月23日 06:35
2017年02月23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本屆政府最後一份財政預算案落在陳茂波手上,會計師出身眼光自然不同。他提議成立稅務政策組,改善香港稅制結構,研究擴闊稅基和增加收入。


關於科研業務稅務扣減,我贊成,因為教育和科技是提高生產力的兩大支柱,稅務扣減比直接用公帑資助科研發展更合乎市場原則,外國也有稅務扣減這種做法。用基金鼓勵創新的問題是怕有人誤用公帑,於是要成立評審組讓有意者競投,再過五關斬六將,多次審批修改方成。當中牽涉很多成本,包括寫計劃書、修改、拉鋸、寫報告交代成果。但評審的眼光,市場未必受落;簡單的稅務扣減最有效率,實行出來,能生存就成功了。市場上已有「天使基金」,市場機制已可解決,政府預留100億元做創科基金,運用不善恐怕變利益輸送、群黨分派。


曾俊華「無為」 陳茂波「搞事」

但對於擴闊稅基和加稅,我有保留。現在大部分稅由有錢人繳交,擴闊稅基不能從窮人和中產身上拿錢,這是累退的做法,香港的貧富不均已很大;如果要擴闊稅基,就要擴闊有錢人的稅基,例如收物業稅,降低持有物業的誘因。庫房水浸千億,稅項不減反加,政治上難以說服人,也看不到有原因政府需要增加收入。會計師經常倡議擴闊稅基是因為他們有業界利益,有多點生意做。香港開展福利已有足夠本錢,必須先開展後加稅;加了稅但沒有褔利保證,就是苛捐雜稅、民不聊生。


與世界接軌重要,但香港的簡單稅制還是美麗。曾俊華的公共財政,沿襲港英政府留下來的不干預、簡單、無為和纖巧;陳茂波上任不過一個月,已見其「有為」、追求立功和求變的心。稅制極度難改,改了很多時回不了頭,必須謹慎研究。


教育開支近來引起特首參選人的注意,納入政綱之餘又互相討伐。林鄭月娥批評教育開支佔政府開支愈來愈少,其實是真的。教育開支由2000年的22.3%跌到2016年的20.8%。其中一個原因是社福佔的比例上升了。社福的開支由2000年13.8%大升到今年的18.8%。公道地說,由於人口老化,社福開支增加是必然的,教育開支佔GDP(本地生產總值)比例自2011年起亦緩慢上升,不是愈來愈少。


重基建輕教育 基建開支創新高

林太說,會加50億元教育開支,問為何非建制選委不回應並支持她。我將50億元加在2016年的教育經常開支計一次,教育佔GDP比例由3.1%升到3.3%,遠低於教協要求及胡國興答應的4.5%。倒轉問,有人知道加到4.5%要多花幾多錢嗎?答案是340億元,以後還要逐年按GDP增加;2016年教育開支才750億元,加幅近50%。因此,參選人應認真了解自己的承諾,不要下巴輕輕。


不過我同意教育是投資,歐洲也興起「社會投資國家」(social investment state)的政策研究,未來經濟發展必定靠人才培養增加生產力。香港現在財力負擔得起,每年盈餘已幾百億元了,未來收入會否走下坡卻是未知數。無論如何,適度增加教育開支是必要的。


第二個要關注的數字是基建。基建開支佔公共開支由1997年的9%攀升至2016年的18.5%,達至回歸以來最高峰;佔GDP比例由1997年的1.5%急升至2016年的差不多4%,今年的估算恐怕也是低估。很多人以為是梁振英所做的好事,其實自2009年曾蔭權起已是基建開支不斷,大興土木。有些基建固然需要,例如港鐵延線,好的投資有回報所以值得做,但有部分卻從來無證實過有經濟效益。政府監察失效,頻頻出錯,也導致不斷超支。基建本身能創造就業,並對GDP有貢獻;但若不是聘請本地人,對就業影響有限,况且本來失業率已經十分低,應否斬纜得看經濟效益。若經濟效益小,以後維修的經常開支大,得不償失,錢寧願用在社福醫療教育,並投資人才科研。另一方面,現在經濟算好,所以政府建得就建,以後經濟下滑無得建。


差餉錯方向 地貴市民苦

過往萬眾矚目的「派糖」,今年反而派少了。愚以為差餉每季退一千幾百實在不必。近幾年樓價上揚,有樓的市民已賺了不少。去年退差餉花掉庫房106億元,綜援及各種老年傷殘津貼加加埋埋竟然只得28億元,究竟現在誰更需要幫助呢?况且現在的樓市措施是增加持有成本,而不是減少。


今年賣地收入比估算高出幾百億元,地價貴則市民居住成本再度增加。樓價變得貴,有樓人士變得更富有,所謂賣地收入根本就是向窮市民開刀的「隱性稅」,是大家壓縮居住成本,愈住愈細、愈住愈迫,以血與汗所換來的。房屋佔公共開支由1999年的17%跌至2013年最低的4.7%,現在逐步上升,仍只有6.8%。賣地得來的收入應用來幫助現在居住環境水深火熱的市民,及無樓捱貴租人士,不是拿去建無謂的基建。


作者是香港大學經濟金融學院助理講師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