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我喜歡La La Land(圖),因為身邊很多人喜歡,很多人討論。我終於見到一套電影,可以引發共鳴。
在中學念中國語文,讀朱自清的《背影》,老師只管介紹作者生平,介紹五四運動,博學一點的會把朱自清跟其他推動白話文的作家也比較一下,但亦僅此而已。香港教學不鼓勵發問,老師也不會跟大家討論課文,不會叫大家想一下幹嗎要買橙呢,幹嗎不買蘋果不買提子不買香蕉?幹嗎兜口兜面見着卻不曾懷念,見到個背影才依依不捨?幹嗎只有老豆,沒有老母?這些問題我在念中學國文時統統沒有想過,因為根本沒有人會指導我們這樣思考。到我念大學,讀文學,讀《孤星淚》。雨果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作家,肥還是瘦,幾多歲寫這本小說,寫過什麼其他作品,作品在當時是否已經很暢銷,我統統不知道。在課堂上,大學教授跟我們討論的是若果我們是主角Hugh Jackman(用2012年電影版的演員來解釋可能更容易讓大家明白吧),我們會幫飾演妓女的Anne Hathaway嗎?會幫她照顧她的孤女Amanda Seyfried嗎?如果我們是主角Hugh Jackman,我們到最後會原諒那個一直不肯放過自己的Russell Crowe嗎?不管是什麼故事,不管是耶穌說的寓言,還是電影裏的生離死別喜怒哀樂,重點從來不是那個說故事的人,重點從來都是故事本身。從中感受到的受啟發到的學到的,從來不是背後的技巧又或者作品與當時社會的關係,純綷只是當中各人的抉擇取捨。La La Land好的地方,就是讓我們很單純很直接地回到故事本身。
通俗描述每人必遇的經歷
有人覺得Emma自私,有人覺得Ryan更偉大,有人問自己會願意為理想付出多少犧牲幾多,有人問自己可以做到Ryan那樣為了終極目標而中途去做一大堆不情不願的工作嗎,有人問自己會為了讓女友家人放心而暫時放棄自己的理想去努力賺錢嗎。然後心裡總不期然閃過究竟同情Ryan還是支持Emma多一點的疑問,甚至去思考一直想要復蘇爵士樂究竟是真的為理想堅持還是只不過是一廂情願的食古不化。從來「to be or not to be」都是抉擇,而人生就是充滿不同的抉擇。堅持夢想還是為向現實低頭這類題材本來只不過是陳腔濫調,向左走還是向右走本來就是一念天堂。從來沒有如果,從來沒有平行宇宙(就算有,你也不會知道)。但La La Land好的地方,就是通俗。沒有生離死別,亦沒有順風順水到大話西遊;那只是很多人都經歷過的失戀、天各一方而已;到「某一天我們在路上偶然地碰到,然後已經不知道說什麼好。你有你的生活,我就繼續我的忙碌」而已。
我很喜歡故事最後的幻想。假若一開始就一見鍾情,是否就一定一帆風順?假使Emma沒去法國,愛情就一定能夠開花結果,兩人就一定可以長相廝守?不但沒有如果,更沒保證花好就一定月圓。幸福,是相信世上有一幸福。幸福,是曾經有一段真摯的愛情擺在我面前。幸福,就是失去了才去後悔不已。幸福,就是曾經失去。失去的,總美好。失去過,就至少經歷過人生最美好的一頁(最美好的東西都只能在過去式中出現,這樣才永不改變)。人生若沒失去過,那才是最大的缺失呢。而《星聲夢裡人》好的地方,就是讓所有人都體會失去的滋味。
傷痛,難受,但忍得住,這才是生命最大的喜悅。
文﹕佘宗明
圖﹕網上圖片
在中學念中國語文,讀朱自清的《背影》,老師只管介紹作者生平,介紹五四運動,博學一點的會把朱自清跟其他推動白話文的作家也比較一下,但亦僅此而已。香港教學不鼓勵發問,老師也不會跟大家討論課文,不會叫大家想一下幹嗎要買橙呢,幹嗎不買蘋果不買提子不買香蕉?幹嗎兜口兜面見着卻不曾懷念,見到個背影才依依不捨?幹嗎只有老豆,沒有老母?這些問題我在念中學國文時統統沒有想過,因為根本沒有人會指導我們這樣思考。到我念大學,讀文學,讀《孤星淚》。雨果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作家,肥還是瘦,幾多歲寫這本小說,寫過什麼其他作品,作品在當時是否已經很暢銷,我統統不知道。在課堂上,大學教授跟我們討論的是若果我們是主角Hugh Jackman(用2012年電影版的演員來解釋可能更容易讓大家明白吧),我們會幫飾演妓女的Anne Hathaway嗎?會幫她照顧她的孤女Amanda Seyfried嗎?如果我們是主角Hugh Jackman,我們到最後會原諒那個一直不肯放過自己的Russell Crowe嗎?不管是什麼故事,不管是耶穌說的寓言,還是電影裏的生離死別喜怒哀樂,重點從來不是那個說故事的人,重點從來都是故事本身。從中感受到的受啟發到的學到的,從來不是背後的技巧又或者作品與當時社會的關係,純綷只是當中各人的抉擇取捨。La La Land好的地方,就是讓我們很單純很直接地回到故事本身。
通俗描述每人必遇的經歷
有人覺得Emma自私,有人覺得Ryan更偉大,有人問自己會願意為理想付出多少犧牲幾多,有人問自己可以做到Ryan那樣為了終極目標而中途去做一大堆不情不願的工作嗎,有人問自己會為了讓女友家人放心而暫時放棄自己的理想去努力賺錢嗎。然後心裡總不期然閃過究竟同情Ryan還是支持Emma多一點的疑問,甚至去思考一直想要復蘇爵士樂究竟是真的為理想堅持還是只不過是一廂情願的食古不化。從來「to be or not to be」都是抉擇,而人生就是充滿不同的抉擇。堅持夢想還是為向現實低頭這類題材本來只不過是陳腔濫調,向左走還是向右走本來就是一念天堂。從來沒有如果,從來沒有平行宇宙(就算有,你也不會知道)。但La La Land好的地方,就是通俗。沒有生離死別,亦沒有順風順水到大話西遊;那只是很多人都經歷過的失戀、天各一方而已;到「某一天我們在路上偶然地碰到,然後已經不知道說什麼好。你有你的生活,我就繼續我的忙碌」而已。
我很喜歡故事最後的幻想。假若一開始就一見鍾情,是否就一定一帆風順?假使Emma沒去法國,愛情就一定能夠開花結果,兩人就一定可以長相廝守?不但沒有如果,更沒保證花好就一定月圓。幸福,是相信世上有一幸福。幸福,是曾經有一段真摯的愛情擺在我面前。幸福,就是失去了才去後悔不已。幸福,就是曾經失去。失去的,總美好。失去過,就至少經歷過人生最美好的一頁(最美好的東西都只能在過去式中出現,這樣才永不改變)。人生若沒失去過,那才是最大的缺失呢。而《星聲夢裡人》好的地方,就是讓所有人都體會失去的滋味。
傷痛,難受,但忍得住,這才是生命最大的喜悅。
文﹕佘宗明
圖﹕網上圖片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