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楊書健:長者房託不易為長青網文章

2017年02月2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2月20日 06:35
2017年02月20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全球各主要經濟體近年都出現人口老化,原因有二。第一,現代城巿型經濟,鼓勵青壯年人縮小家庭規模,減少生育孩子數目。第二,老人健康改善,增長人均壽命,令社會平均年齡上升。如何照顧銀髮族的生活需要,已變成一門學問。經歷幾十年的和平時代,各經濟體的銀髮族都出現類似的情况。銀髮族辛勞半生,不少都存有積蓄。失去收入之後,積蓄需要支付生活費、承擔醫療費用等責任,擔子不輕。而且,各地中產最大資產就是自置居所,更加不宜亂動,一旦投資失誤,就會「臨老唔過得世」。因此就算坐擁不少資產,實際可花費的現金,或者未必太多。
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起,長者居所已經成為房地產的專門類別,在發達國家都有房託專門經營。長者居所供退休人士居住,在美國大都集中在例如佛羅里達州等氣候怡人的地方。這些房託的經營模式各有不同,但主要特點都是長者先付款購買房託旗下的單位。之後每月按既定機制付款,以享家務助理和醫療服務。到了長者百年歸老之後,房託則會安排再出售單位,並且按事前協定的方式分帳。因為每月的支出,一般都與成本價有所折讓,因此長者在世時的現金支出不多。房託則在長者離世之後,分得出售單位的盈利。這種先用服務,最後付款的方式,跟安老按揭有一點類似。
先支出後收入模式 考驗現金流
不過這個模式亦有缺點。現今醫療科技進步,六七十歲的新進退休人仕,仍然非常健康,可以擔當重任。現年七十歲的特朗普就是例子。因此,按照常規退休之後,退休人士雖然未必願意再全職工作,但可能都希望繼續貢獻社會,或者擔任兼職,或者參與非牟利工作。假如突然放下所有事業,搬進這種長者居所,一時之間未必能夠適應。對整個社會而言,讓工作能力尚在,而且經驗豐富的一群賦閒在家,亦浪費資源。因此,到最後搬進這類長者居所的,或者都是需要更多支援的老人家。當這種自我選擇形成趨勢,都會增加對房託支援服務的需要,令房託的前期營運,更見困難。
無異與現代醫學科技對賭
另一方面,這類長者居所房託,盈利模式都是收入滯後。因為房託的主要盈利,來自長者百年之後的賣盤活動,結果形成房託投資者與醫學科技對賭。科技愈進步,房託就愈遲收錢,回報率亦愈低。就算撇開道德等問題,醫療科技在近半世紀一直進步,長者壽命愈來愈長,依靠將來收入的營利模式,發展愈見困難。
筆者演講或授課,往往都有一張圖片,指出商業房地產由50年前單指辦公室及商場開始,約20年前起開始加入物流物業及酒店資產。到了今天,連數據中心行業亦漸成熟,在新加坡已經有上巿數據中心房託。但是在房託日趨多元化,長者居所仍未成氣候,盈利模式未能成功,或者就是主因。
安泓投資總監
[楊書健 泓觀亞太]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