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人總有惰性,要一個活在舒適圈內8年的人離開這片安樂窩,這個人的第一個反應,當然是十萬個不願意。自2008年6月以來,港股每次升近25,000點,就像古希臘神話裏的伊卡洛斯(Icarus)一樣,因為身上只得一雙蠟造的翅膀,一旦飛得太高太過接近太陽,雙翼便會被太陽的高溫所熔化,墜落凡間打回原形。
2015年,被本地傳媒吹捧為「港股大時代」的那一個季度內,港股只升了不夠一個季度,便如折翼的天使一樣直線向下俯衝落十八層地獄。即使是那次「欲與天公試比高」的失敗嘗試,在此之前的9個月裏,港股合共6次企圖向上突破25,000點,在第10個月才能一舉升穿25,000點,可惜事後證實以當時中港兩地的經濟基礎,暫時未能足以令全世界的投資者信服,那是一個(在當時而言)可以長久維持的水平。
20000至24000點 散戶舒適圈
假如投資者了解上述的歷史背景,便不難理解上周港股在升穿24,000點後,便隨即引來大批「大閘蟹」鬆綁大逃亡。港股投資者在過去的8年裏,已被市場馴服到令他們確信,港股「正常」的活動空間,就只有區區那20,000至24,000點的狹小範圍,正如港人家居的活動空間縮剩120至180呎像劏房般細小,亦被大眾普遍接受視作平常。
金融市場本身就是「現實+想像」的混合體。當人們失去對自身前途的希冀、盼望與想像的時候,我們見到的只是走不出困局、殘酷而悲慘的客觀現實。很多時,當我們情緒陷入低潮的時候,我們的主觀感覺,甚至會倒過來扭曲客觀的現實。事實上,本港目前的客觀現實,是自2010年12月首次跌穿4%以後,香港的失業率已有6年時間維持於接近全民就業的3.1%至3.5%水平。住屋以外,客觀上香港人目前普遍的生活水平其實不差,只是大部分人看不到自身的處境,有大幅進步的空間。
港股走向 將由「國家隊」主導
要突破困局,需要的是勇氣、靈活性與創造力。這三樣,很可能正是港人現時所欠缺的。基於上述考慮,要本港的投資者有足夠的勇氣突破困局,在短時間之內對前途樂觀起來,可能仍然是不太切合實際。但是,目前的港股,究竟是由港人的主觀意願所主導,還是國際投資者與國內投資者(國內投資者又可再細分為散戶、私募與俗稱「國家隊」的機構投資者)所主導?
長久以來,港股從來不是由港人的主觀意願所主導。回歸前,港股的話語權主要落在外資的手中,回歸以來,中資的影響力愈來愈大。經過過去8年持續的外資撤退,目前主導港股的,恐怕已經是內地的機構投資者。
大市倘升太急 機構未必願高追
港股究竟能否一舉升穿並站穩25,000點以上,就要看未來一到兩個季度內地機構投資者的意向了。與過往由國內散戶及私募基金主導的港股升市不同,今次入市的主力,很大程度上是國家隊的錢──他們保守,只會買入大價的藍籌,以及流通量好、收入及派息穩健的高息股。在保守的原則下,一旦大市升得太急,他們未必樂於高追。本周一晚美股休市,港股要突破困局,恐怕暫時不是時候。這場兩萬四攻防戰,恐怕要等到2月底至3月中的業績高峰期才有分曉了。
以立投資董事總經理 Vincent@vlasset.com
[林少陽 細味投資]
2015年,被本地傳媒吹捧為「港股大時代」的那一個季度內,港股只升了不夠一個季度,便如折翼的天使一樣直線向下俯衝落十八層地獄。即使是那次「欲與天公試比高」的失敗嘗試,在此之前的9個月裏,港股合共6次企圖向上突破25,000點,在第10個月才能一舉升穿25,000點,可惜事後證實以當時中港兩地的經濟基礎,暫時未能足以令全世界的投資者信服,那是一個(在當時而言)可以長久維持的水平。
20000至24000點 散戶舒適圈
假如投資者了解上述的歷史背景,便不難理解上周港股在升穿24,000點後,便隨即引來大批「大閘蟹」鬆綁大逃亡。港股投資者在過去的8年裏,已被市場馴服到令他們確信,港股「正常」的活動空間,就只有區區那20,000至24,000點的狹小範圍,正如港人家居的活動空間縮剩120至180呎像劏房般細小,亦被大眾普遍接受視作平常。
金融市場本身就是「現實+想像」的混合體。當人們失去對自身前途的希冀、盼望與想像的時候,我們見到的只是走不出困局、殘酷而悲慘的客觀現實。很多時,當我們情緒陷入低潮的時候,我們的主觀感覺,甚至會倒過來扭曲客觀的現實。事實上,本港目前的客觀現實,是自2010年12月首次跌穿4%以後,香港的失業率已有6年時間維持於接近全民就業的3.1%至3.5%水平。住屋以外,客觀上香港人目前普遍的生活水平其實不差,只是大部分人看不到自身的處境,有大幅進步的空間。
港股走向 將由「國家隊」主導
要突破困局,需要的是勇氣、靈活性與創造力。這三樣,很可能正是港人現時所欠缺的。基於上述考慮,要本港的投資者有足夠的勇氣突破困局,在短時間之內對前途樂觀起來,可能仍然是不太切合實際。但是,目前的港股,究竟是由港人的主觀意願所主導,還是國際投資者與國內投資者(國內投資者又可再細分為散戶、私募與俗稱「國家隊」的機構投資者)所主導?
長久以來,港股從來不是由港人的主觀意願所主導。回歸前,港股的話語權主要落在外資的手中,回歸以來,中資的影響力愈來愈大。經過過去8年持續的外資撤退,目前主導港股的,恐怕已經是內地的機構投資者。
大市倘升太急 機構未必願高追
港股究竟能否一舉升穿並站穩25,000點以上,就要看未來一到兩個季度內地機構投資者的意向了。與過往由國內散戶及私募基金主導的港股升市不同,今次入市的主力,很大程度上是國家隊的錢──他們保守,只會買入大價的藍籌,以及流通量好、收入及派息穩健的高息股。在保守的原則下,一旦大市升得太急,他們未必樂於高追。本周一晚美股休市,港股要突破困局,恐怕暫時不是時候。這場兩萬四攻防戰,恐怕要等到2月底至3月中的業績高峰期才有分曉了。
以立投資董事總經理 Vincent@vlasset.com
[林少陽 細味投資]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