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劉銳紹:特首選戰提名前後的不同策略長青網文章

2017年02月2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2月20日 06:35
2017年02月20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新一屆特首選戰的提名期開始,很多人抱着「剝花生看跑馬仔」的心情對待這次選戰。在不合理的制度下,我也不關心結果,只着重觀察過程,尤其是從回歸前至今的演進過程,希望各方從中得到啟示。基於此,本文分兩個部分。


內地官場傳聞「北京3點希望」

第一部分:圍繞這次選戰的細節橫向觀察。


不妨先看以下假設(也是我到目前為止的一個觀察):北京在提名前和提名結束後可能(實際上也可以)有不同的策略。提名前的策略和目標是阻止泛民或北京不喜歡的人入閘;但提名結束後,只要確定所有候選人都是北京可以接受的人,那「玩法」就不同了,可以相對放手一點,讓各候選人有一定程度的競爭。


事實上,內地官場已出現一個傳聞:除了由港澳辦主任王光亞公開的「特首四條件」之外,如果能夠做到下列3點,也是好事;有人理解為「北京的3點希望」:一、候選人之間必須君子之爭,不要像上屆那樣暗箭橫飛,林鄭月娥較早時候已露了口風,也許她與北京的想法不謀而合;二、候選人要「洗乾淨才上台表演(參選)」,不要像上屆那樣,忽然傳出一些醜聞,令北京在「挺」與「不挺」之間也感到尷尬、進退兩難;三、無論有沒有泛民人士成功入閘,也要有建制派候選人之間的競爭(即多於一名建制派候選人競選),這樣才可以「提高當選人的威信」。


按目前形勢,建制派參選人應該可以做到這3點。到今為止,他們沒有互相炮轟,頂多是點到即止的「推手」,或是輕描淡寫的單單打打;此外,相信他們也沒有什麼重大的醜聞在身,令北京有信心實現上述3點希望,因為實現這3點希望,可為北京帶來三大好處﹕


(1)北京知道既不能把內地或澳門的選舉文化搬來香港,也不想香港走向西方的選舉模式,所以如果做到上述3點,既可以通過「建制派候選人之間的君子之爭」,讓香港人感到有「真正的競爭」,並建立在北京掌控之下的選舉文化,令香港人慢慢接受。


(2)在掌控上述框框之後,讓建制派候選人有限度競爭,勝利者才有較大的認受性和威信,日後的管治才會較為順暢,也可以更好地落實北京的要求。須知道,即使新特首在北京扶持之下高票當選,也是毫無威信的;但新特首在競爭之下,即使低票勝出,也可以減少「欽點的原罪」。


(3)更重要的是,在現時4名主要參選人(林鄭月娥、曾俊華、胡國興、葉劉淑儀)中,誰是北京絕對不能接受的人?沒有!種種迹象顯示,北京現階段雖然傾向林鄭,但萬一出現「最壞的意外」(這只是極端的假設),其餘3人都是北京可以接受和駕馭的。因此,北京現時的策略是盡力確保屬意的人當選,但萬一不行,天也不會塌下來,形勢還是不會失控的。假如出現「意外結果」,反過來更能證明北京沒有插手,當選人是靠自己的實力勝出,無論對北京、林鄭或曾俊華以至其他參選人,都是利大於弊。只要北京想通了這一點,好處就來了。


據聞,內地有關人士「沙盤推演」時假設了一個問題:無論誰當選,這人會不會、能不能、敢不敢與中共對抗?或違背「聖旨」?或陽奉陰違?多數人的答案是:不會、不能、不敢。


基於此,我嘗試從內地的角度,簡述各主要參選人的優劣(如與內地有關人士的看法相近,純屬巧合)。林鄭月娥政治忠誠的安全系數較高,但民望低、處理經濟能力較弱。曾俊華經濟能力和經驗較強(經濟和民生正是北京要求的施政重點),但政治安全系數低,尤其是背後的支持者不明,如有大財團「撐腰」,日後可能出現大財團及其代理人「富可敵國」的危機。胡國興法律形象鮮明,有一定民望,但不符合特首的綜合性要求。葉劉淑儀經驗全面,由政府到議會長期打拼,但她的努力能否抵消積累下來的不利因素,難說。


當然,各人的優劣都是可以改變的,而北京也相信它有能力改變各人的優劣。既然如此,於是出現了上述所說的,提名前和提名後有不同策略的可能。如果這個可能成為真實的話,那又應驗內地的另一個傳聞:眼前形勢是「有所傾向,尚未拍板」。各參選人好自為之了。


一切在閃念之間

第二部分:對政局從回歸前到今天的縱向觀察。


(1)各方都略有提高。過去泛民陣營不懂也不接受「陣地戰」的概念,普遍認為北京主導下的是小圈子選舉,參與進去等於增加了它的認受性。多年前,我寫過不少文章,認為即使制度不公平也要參與,並列舉江澤民在1991年的講話(他認為左派也要參與港英政府制定的選舉,並說「中心任務在參與」,一是為了熟悉對方的玩法,二是逐步擴大陣地;其後,民建聯在1992年成立)。文章受到不少泛民指摘;如今泛民人士爭取成為選委,並逐步昇華選舉策略,希望繼續提高。


(2)北京的政治智慧時進時退,但民間可以繼續逼它向前。記得第一屆特首選舉時,北京接受兩輪投票,但後來卻倒退過來,要求一次投票即有結果,而且當選人要高票當選。這些理念的倒退,導致北京在背後的介入愈來愈深。這一次,北京過早「挺林鄭」,既給她平添「原罪」,也顯露了目前一國兩制的深層次矛盾,就是封建王朝管治意識和模式與包括民主、自由在內的現代文明的矛盾。上述談及提名後的放手策略和好處,是在目前不合理制度下的較佳選擇;北京如果接受,說明它也不斷提高,這要視乎它的開竅程度了。一切在閃念之間,這個官與民的磨合過程也是免不了的,希望北京作出聰明的選擇。


作者是資深時事評論員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讀者來函請電郵至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 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