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過去10年,政府用在教育的經費總的來說基本徘徊在GDP(本地生產總值)3%或政府財政支出20%多一些的水平,個別年份更向下調整,而政府對教育改革與發展也採取休養生息的態度。故此筆者2月1日在本版「給特首參選人的試卷」提出「人才培育是教育的核心問題」,並挑戰誰會把教育的人才培育放在政綱的三大議題之一。
比較各參選人教育政綱
令很多人大跌眼鏡的是特首參選人均先後表態會修改政綱,其「2.0版本」不但會豐富教育政綱的內容,其中兩大熱門曾俊華及林鄭月娥都聲稱會把教育放在未來施政重點範疇之一,明言或暗示會視教育為投資未來發展,令教育界喜出望外,亦重拾了董建華任特首時的軌迹,結束多年下降或橫行的趨勢。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參選人「忽然」重視教育?尤其幾名參選人均從未掌管過教育工作;除葉劉淑儀外,平時也很少聽到他們對教育的見解。是因為社會對教育現狀的不滿?是下一代的表現未能跟上世界和香港的變化?還是參選人同意我上文有關教育和人才培育重要性的觀點?看來得要新教育政綱出台才能下回分解。
比較至今各參選人已發表的教育政綱,要算葉太最詳盡及最能歸納過去出現的問題,畢竟她曾參與多場直選,累積的教育心得也最多,可惜的是未能做到綱舉目張。對教育涉獵不多,只突出回應民意是可以理解的。曾俊華競選準備比較充裕,又有退休公務員協助,初期提出加大教育財政支出、教育部門「專業化」的建議很吸引眼球,可惜着地無聲,其詳盡政綱上重提教育「局署分家」及設立署長(D6)職級。姑且放開「局署分合」的比較,過去教育署長(D7)是當時局長(D8)「過冷河」位置,大部分AO(政務官)調任官員只任一年,根本沒有可能長遠打算,羅范椒芬從署長到局長,再自願降回常任秘書長去完成教育改革的工作,前後8年可能是空前絕後。而從署系出身晉升為署長的,只有李越挺最為業界推崇,其他均為技術官僚。從最好的角度演繹,曾俊華的建議只能達到「專門化」,與「專業化」的構想沾不上邊,而有關增加教育財政支出的主張也沒有好好發揮,予人「雷聲大雨點小」的感覺。
林鄭政綱「第二步」提出教育新資源的建議,聲稱詳細教育政綱會在3月後「第三步」才提出,理由是希望能與民共議,所以目前要作全面分析,時間上並未成熟。但是,令人又一次跌眼鏡,其主張立刻年增50億元教育經常開支以解決即時問題,卻短時間內受到教育界不同持份者廣泛的支持,主導了教育問題的討論局面。為什麼這50億元能產生這麼大反響?原因之一是過去教育資源投放不足和投放不準,致使問題和民怨愈來愈嚴重,50億元就成為久旱的甘露。此外,建議以50億元為起點,一方面可促成教育持份者要就資源分配進行磋商及達成共識,體現與民共議和政府作為促進者的管治哲學;另一方面也為教育發展燃起新希望,讓社會憧憬當教育經費逐步達至GDP 4%(比目前增加超過100億元)或以上,很多新的改革和發展都可以展現在議事日程之上。
分幾步走就可讓她借助這段議事空間,多聽意見以實現她提出的要全面檢視現時的教育制度,並在這基礎上才作出方向和政策的改變建議;同時也可以讓她借助持份者和教育新班子的共識,調整教育政策的輕重緩急、資源的增加和分配、和不同教育持份者同行的策略。這部署的成功正好證明政策理念和方向固然重要,但是落實的策略和執行力更需要用心用力。在這次較量當中,林鄭雖然教育政綱「五臟」未全,起步「脫腳」,卻暫時可以領先及贏得掌聲;「第三步」如何還有待考察。
畢竟多元人才是香港最寶貴的資源,教育是對香港未來發展的最有價值的投資,因此教育投資逐步增至GDP 4%或以上是應有之義。另一方面,面對變化急促的世界,教育發展既要循序漸進,但同時也要透過改革突破發展的瓶頸,改革要為教育提供穩定的環境,但同時也要促進學生進步和專業提升。而參選人當選特首後,就隨即要組班及制訂施政方向,也許參選人能對以下3個問題提出新想法,將有助社會對他們的認同。
對3問題提新想法 將有助社會認同
第一,組班涉及3個層面。政治任命官員、AO及專業職級領導團隊的人選至為重要,解決舊問題和新方向都要依靠他們的識見和執行力,而教育部門的架構調整及與其他部門的職系(人力、青年……)均需要頂層設計。最後如何才能提升專業化水平,就需要吸納業界精英進入「旋轉門」,這需大力招攬和改革政府制度才行。
第二,與教育不同持份者同行。這涉及教育諮詢架構的重整和強化,要建立機制尋求與立法會不同黨派議員和教育團體達至共識,最後更要有健全及經常性的網絡與民共議教育,既能吸納意見,又能就教育政策與不同持份者面對面溝通。
第三,要站在高處,做在實處。教育重視理念和道德高地,既要有普世價值,但也必須有東方和香港特色。未來5年的教育願景是什麼?要解決什麼關鍵問題?在在都應反映在施政理念中。有了高地和主線,計劃才能圍繞着主線鋪排,達至綱舉目張、主次分明效果。此外,理順教育體系內部問題還未能真正幫助到下一代,假若香港未來發展單一和停滯不前,就不能導引多元人才培育,而且還會讓下一代和社會感到文憑氾濫,誘發了期望而現實上社會卻無機會流動。因此教育的多元人才培育要與經濟上的「三創」(創意、創新、創業)互相配合,整個教育發展藍圖才會更加完備。
作者是資深校長
比較各參選人教育政綱
令很多人大跌眼鏡的是特首參選人均先後表態會修改政綱,其「2.0版本」不但會豐富教育政綱的內容,其中兩大熱門曾俊華及林鄭月娥都聲稱會把教育放在未來施政重點範疇之一,明言或暗示會視教育為投資未來發展,令教育界喜出望外,亦重拾了董建華任特首時的軌迹,結束多年下降或橫行的趨勢。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參選人「忽然」重視教育?尤其幾名參選人均從未掌管過教育工作;除葉劉淑儀外,平時也很少聽到他們對教育的見解。是因為社會對教育現狀的不滿?是下一代的表現未能跟上世界和香港的變化?還是參選人同意我上文有關教育和人才培育重要性的觀點?看來得要新教育政綱出台才能下回分解。
比較至今各參選人已發表的教育政綱,要算葉太最詳盡及最能歸納過去出現的問題,畢竟她曾參與多場直選,累積的教育心得也最多,可惜的是未能做到綱舉目張。對教育涉獵不多,只突出回應民意是可以理解的。曾俊華競選準備比較充裕,又有退休公務員協助,初期提出加大教育財政支出、教育部門「專業化」的建議很吸引眼球,可惜着地無聲,其詳盡政綱上重提教育「局署分家」及設立署長(D6)職級。姑且放開「局署分合」的比較,過去教育署長(D7)是當時局長(D8)「過冷河」位置,大部分AO(政務官)調任官員只任一年,根本沒有可能長遠打算,羅范椒芬從署長到局長,再自願降回常任秘書長去完成教育改革的工作,前後8年可能是空前絕後。而從署系出身晉升為署長的,只有李越挺最為業界推崇,其他均為技術官僚。從最好的角度演繹,曾俊華的建議只能達到「專門化」,與「專業化」的構想沾不上邊,而有關增加教育財政支出的主張也沒有好好發揮,予人「雷聲大雨點小」的感覺。
林鄭政綱「第二步」提出教育新資源的建議,聲稱詳細教育政綱會在3月後「第三步」才提出,理由是希望能與民共議,所以目前要作全面分析,時間上並未成熟。但是,令人又一次跌眼鏡,其主張立刻年增50億元教育經常開支以解決即時問題,卻短時間內受到教育界不同持份者廣泛的支持,主導了教育問題的討論局面。為什麼這50億元能產生這麼大反響?原因之一是過去教育資源投放不足和投放不準,致使問題和民怨愈來愈嚴重,50億元就成為久旱的甘露。此外,建議以50億元為起點,一方面可促成教育持份者要就資源分配進行磋商及達成共識,體現與民共議和政府作為促進者的管治哲學;另一方面也為教育發展燃起新希望,讓社會憧憬當教育經費逐步達至GDP 4%(比目前增加超過100億元)或以上,很多新的改革和發展都可以展現在議事日程之上。
分幾步走就可讓她借助這段議事空間,多聽意見以實現她提出的要全面檢視現時的教育制度,並在這基礎上才作出方向和政策的改變建議;同時也可以讓她借助持份者和教育新班子的共識,調整教育政策的輕重緩急、資源的增加和分配、和不同教育持份者同行的策略。這部署的成功正好證明政策理念和方向固然重要,但是落實的策略和執行力更需要用心用力。在這次較量當中,林鄭雖然教育政綱「五臟」未全,起步「脫腳」,卻暫時可以領先及贏得掌聲;「第三步」如何還有待考察。
畢竟多元人才是香港最寶貴的資源,教育是對香港未來發展的最有價值的投資,因此教育投資逐步增至GDP 4%或以上是應有之義。另一方面,面對變化急促的世界,教育發展既要循序漸進,但同時也要透過改革突破發展的瓶頸,改革要為教育提供穩定的環境,但同時也要促進學生進步和專業提升。而參選人當選特首後,就隨即要組班及制訂施政方向,也許參選人能對以下3個問題提出新想法,將有助社會對他們的認同。
對3問題提新想法 將有助社會認同
第一,組班涉及3個層面。政治任命官員、AO及專業職級領導團隊的人選至為重要,解決舊問題和新方向都要依靠他們的識見和執行力,而教育部門的架構調整及與其他部門的職系(人力、青年……)均需要頂層設計。最後如何才能提升專業化水平,就需要吸納業界精英進入「旋轉門」,這需大力招攬和改革政府制度才行。
第二,與教育不同持份者同行。這涉及教育諮詢架構的重整和強化,要建立機制尋求與立法會不同黨派議員和教育團體達至共識,最後更要有健全及經常性的網絡與民共議教育,既能吸納意見,又能就教育政策與不同持份者面對面溝通。
第三,要站在高處,做在實處。教育重視理念和道德高地,既要有普世價值,但也必須有東方和香港特色。未來5年的教育願景是什麼?要解決什麼關鍵問題?在在都應反映在施政理念中。有了高地和主線,計劃才能圍繞着主線鋪排,達至綱舉目張、主次分明效果。此外,理順教育體系內部問題還未能真正幫助到下一代,假若香港未來發展單一和停滯不前,就不能導引多元人才培育,而且還會讓下一代和社會感到文憑氾濫,誘發了期望而現實上社會卻無機會流動。因此教育的多元人才培育要與經濟上的「三創」(創意、創新、創業)互相配合,整個教育發展藍圖才會更加完備。
作者是資深校長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