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社評:金正恩政權桀驁不馴 釜底抽薪須美朝對話長青網文章

2017年02月1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2月19日 06:35
2017年02月19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社評】過去一周,朝鮮金正恩政權的一舉一動,成為國際關注焦點,先有上周日試射新型「北極星2型」中長程彈道導彈,之後金正恩的同父異母兄長金正男,又在大馬疑遭特工毒殺。金正恩政權桀驁不馴,國際社會不能坐視,但是繼續孤立制裁朝鮮,是否就能帶來出路,也是一大疑問。美國總統特朗普對朝鮮試射導彈,初步反應審慎,頗出外界意料。若說金正恩行事詭秘,特朗普舉動同樣難測,白宮會否一改過去8年奧巴馬政府對朝鮮的「戰略忍耐」政策,將牽動整個東北亞局勢和中國的盤算,值得密切留意。


胞兄毒殺情節如間諜片

金正恩處決姑丈有前科

金正恩肅清異己心狠手辣,處決姑丈張成澤正是前科。有報道聲稱,金正恩自5年多前接掌政權以來,一直都想剷除金正男這個心腹大患;有報道指金正男忽遭毒手,是因為他和家人有意變節;有分析則認為,金正男近年在北京和澳門生活,相信獲得中方保護,北京可能想留有一手,在危急關頭助金正男回國掌權,云云。金正男遇害情節既似間諜片,亦像王朝鬥爭宮廷劇,陰謀論林林總總,任君猜度,惟並無多少真憑實據。金正男和家人十多年來變相「流亡」中國,獲得中方保護不足為奇,設若今次兇案確是金正恩政權所為,無疑是對北京不留情面,不過中朝關係近年大倒退,北京對金正恩政權影響力相當有限,人盡皆知,金正男遇害,充其量不過是再加深雙方芥蒂隔膜而已。


金正男之死惹來喧囂議論,然而更值關注的,始終是朝鮮的核武和長程導彈計劃。上周日,朝鮮趁着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訪美,試射可攜核彈頭的「北極星2型」地對地中長程導彈,被解讀為向剛上台的美國總統特朗普耀武揚威。「北極星2型」導彈射程尚未能直接轟擊美國本土,但是已足以置整個東北亞於攻擊範圍之內,兼且可由流動發射台發射,機動性更強。過去十多年,朝鮮先後四度核試,多番試射彈道導彈,一大目標就是要建立核威懾力,迫使華府不敢輕舉妄動,重演出兵伊拉克推動「政權更替」一幕。有美國專家估計,朝鮮4年內可擁有直轟美國本土的核導彈,意味特朗普任內無法迴避朝鮮核問題。


由小布殊的「邪惡軸心」論,到奧巴馬的「戰略忍耐」,美國過去16年來的對朝策略,就是拒絕與朝鮮對話,理由是不能「獎勵」壞行為,讓平壤和其他國家以為「哭鬧的小孩有糖吃」。華府一直淡化朝鮮核實力,否認朝鮮是擁核國,以此回絕平壤要求對話談判,可是朝鮮核計劃發展至今,無論在核武微型化還是導彈射程都已顯著提升,華府不可能再逃避事實。


奧巴馬對朝政策,強調制裁和外交壓力,要平壤先承諾放棄核計劃,美其名是「戰略忍耐」,實際就是逼北京出頭向平壤施壓,在中朝之間製造更多矛盾。然而這套策略對阻遏朝鮮核計劃,已證明是徹底失敗。北京雖然不滿金正恩,亦不想見到朝鮮擁有核武成為長遠禍患,但是更不想平壤政權崩潰引發難民潮和地區大亂,即使中朝再不是冷戰時代的「血盟」,北京也不會選擇逼朝鮮走上絕路。多年來的孤立制裁,結果只是令平壤更執意發展核武自保,盼增軍事外交籌碼。美國「戰略忍耐」的最大作用,不過是推卸責任給中國,以及加強韓日軍事同盟,為部署薩德系統牽制中國製造藉口。


戰略忍耐未阻朝核計劃

華府須面對現實改政策

隨着白宮易主,韓國青瓦台也將換人,有美國專家已主張,華府應改弦易轍,與平壤展開對話。美國學者John Delury最近在《外交事務》季刊撰文,直言華府早晚要面對兩個現實,一是朝鮮擁核,二是平壤政權短期內不會崩潰,要解決朝核問題,守株待兔期望朝鮮變天、依靠中國制裁施壓,還是貿然採取軍事攻擊,都不可能是出路,特朗普應考慮跟金正恩談判,要求平壤凍結核計劃,換取美國作出安全保證,第一步可先跟朝鮮秘密摸底接觸,再派特使赴朝磋商凍結核計劃,之後展開高層會談,甚至舉行美朝峰會。


美朝對話其實一直是中方的主張。北京不止一次強調,朝核問題本質,是美朝之間遲遲未結束冷戰以來的敵對狀態,解鈴還須繫鈴人。早在競選期間,特朗普曾提過可跟金正恩舉行漢堡包峰會;平壤周日試射導彈後,特朗普雖說朝鮮是一大問題,惟措辭遠比外界想像溫和,僅說美國百分百支持日本,未提任何報復或譴責。特朗普言辭罕有審慎,到底是由於外交班子尚未成形,還是預示有可能調整對朝政策,仍須拭目以待。不過美朝展開對話,美國放棄經濟孤立朝鮮,讓朝鮮逐步重返國際社會,長遠反而可能有利朝鮮接受國際行事規範約束,避免平壤肆意妄為。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