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筆陣:香港夢:哪個特首參選人能說服大地產商? /文:劉瀾昌長青網文章

2017年02月17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2月17日 06:35
2017年02月17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文章】香港特首選舉進入「白刃格鬥」。雖然還是提名階段,但是竟然看到多名參選人不斷改政綱,沒有政治定見,不知道「牙齒當金使」,還沒有入閘就朝秦暮楚、今日井水明日河水,如何有公信力呢?
無人敢說「香港夢」
當下,包括林鄭月娥、曾俊華、葉劉淑儀、胡國興以及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長毛」(梁國雄),沒有一個人敢用「香港夢」來概括自己的競選口號和政綱。自然,他們不會有特朗普「讓美國再次偉大」的氣質和胸懷,有希望當選的更背負原建制的固有包袱。即使敢說「不甘心」,但是其固有的發動機已被舊有的跑道折磨得七七八八,所以曾俊華也好,林鄭月娥也好,都不敢說令全香港人眼前一亮的「香港夢」。怕什麼?怕說到做不到。
有人說,香港人實際,不需要「香港夢」,尤其是那些不着邊際的「香港夢」。其實,「香港夢」也是很實際的,其實現在香港人的夢想真的很低微,不就是無屋住的有屋住、有小屋的住大屋。這個夢想,可是一點兒也不偉大、一點兒也不崇高,只不過是實現一個基本的人權居住權而已。之前,筆者在本欄提過,倘若有一個特首參選人敢拍胸膛說我敢在政綱上寫上「我保證未來5年,平均香港每個家庭住房面積增加80呎,也就是增加一間房的面積」,相信此人必然民意大升。其實這不難,有數計,可以做得到。
曾俊華說,要讓六成人住公營房屋。筆者大吃一驚,他怎麼變成社會主義者?與他的往績完全背道而馳。他受的教育和過去很多年所作的是資本主義,說小些是「小政府大市場」加保守的理財哲學,為何180度大轉彎?難道是為了討好基層市民、增加民意?但是,這是畫餅充飢,完全做不到。後來,他解釋這是長期目標,不是未來5年要達至。然而,這也不可能是香港的長遠目標:如果香港未來是六成人住公營房屋,那麼香港真的是「一國一制」了,而且比內地還要社會主義。之前,團結香港基金提議將公屋出售,以滿足港人置業的願望,怎麼也想不到曾俊華會提出「要讓六成人住公營房屋」的政綱,完全反其道而行之。
事實上,曾俊華當「財爺」這麼長時間,應該完全明白政府財政不可能負擔六成人住公營房屋:政府一方面要不斷撥出資金建公營房屋,另一方面又因為公營房屋佔據土地資源減少了賣地收入。既增加了財政支出又減少賣地收入,請問,若他當特首,他麾下的政府不是要喝西北風?而且,更為重要的是,這會鬆動了香港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基礎。筆者想,這樣的政綱怎麼會得到香港商界尤其是大地產商的支持?如果,這一招真的反常地得到大地產商支持,那麼善良的市民就不能不思考內裏的文章。
回歸20年最錯「政治行頭」
不過,曾俊華原來提出的「休養生息」是完全正確的策略;但是,不知道為什麼他後來出來講話,愈講愈走樣,一會兒重啟政改,一會兒要為23條立法。這不是自打嘴巴嗎?筆者以為,香港回歸近20年最錯的是「政治行頭」,3個特首的主要精力都用了在政治爭拗之上。香港經濟由佔全國的四分之一滑落至只佔零頭。香港目前的所有政治困局都可以在經濟不發展、二次分配不合理上找到根源。遺憾的是,當下兩大派的政治人物還是熱中於政治的多,各政團與特首參選人也是談政治多,談經濟少。不少人認為,政改和23條的政治問題不解決,經濟問題也就無從談起;可是,這兩個問題有解嗎?既然短期內難以有共識,何不放一放?再說,全民選特首還不是要選一個能幫大家過好日子的特首?歐美的民主路也是漫長的路,一步一步走過來。
也許,曾俊華是遭遇了提名困局,在工商界不夠票,轉而求救於泛民。筆者以為,這也不是壞事:如果曾俊華能夠帶領民主黨等溫和的民主派走上「建設性的反對派」的道路,相信也是北京所希望的。這樣,這次特首選舉可能真的成為「三分天下」:林鄭月娥代表建制派為一方,曾俊華代表溫和泛民為一方,「長毛」代表的激進派為第三方。只是,這三大勢力還是糾纏於政治議題,必是香港的悲劇。香港的時間不多了,如果未來再蹉跎5年,不但一國兩制沒有了,香港也淪為中國的二流城市。
事實上,泛民在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也是大有作為的。縱觀未來5年,其實並沒有必定要完成的政治任務,客觀上就為政治上「休養生息」、專心發展經濟鋪平了道路。那麼未來香港的主要矛盾就是發展經濟改善民生,阻力者為保守派,助力者為促進派。顯然,泛民如果不是蓄意破壞,當非矛頭所指。筆者相信,未來5年最大的阻力在大地產商,下一任特首最大本事也在於說服他們協助開發土地,這是未來治港的焦點。
那麼,「薯片」和「好打得」誰能更有作為?基本上,對曾俊華難抱希望,以往他的本職就是開發土地,但是他「hea」。如今他的支持者主要是期望維持「地樓租三高」的既得利益集團,所以非常難理解過去強烈反對「地產霸權」的泛民要支持他。如果,民主黨堅持過去的體恤基層的路線,倒是可以和林鄭合作。
林鄭周一3項政綱提到「置業新希望」,但是不敢擺第一,顯然她是感受到既得利益集團的強大壓力。筆者相信,未來5年她能否成為一個好特首,只有一個標準,那就是能否說服大地產商在土地房屋政策上合作。不需要鬥爭,要說服。固然,當下地產商在建和將建房屋近10萬個單位,「谷」樓價升可獲暴利,但是難道香港地產就是再玩幾年?只有支持開發土地,香港的地產業才會永續發展。况且,歷經樓市滄桑,誰造地也不會一下子推出市場,不會「推冧市」。不管怎樣說,下任特首成敗,就在於能否真的造到地,圓香港人一個低微的夢。
劉瀾昌
資深傳媒人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