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陸佳兒:《香港2030+》存在多少水分?長青網文章

2017年02月17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2月17日 06:35
2017年02月17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香港2030+》的諮詢推出數月,主要是提到「需要額外開發1200公頃土地」,因而要發展新界北及東大嶼人工島。這1200公頃到底如何推算出來,卻鮮有人討論。


當中規劃署有一份《綜合土地需求及供應分析》專題報告,就「經濟用途」、「房屋」、「政府、機構或社區」、「休憩用地」及「運輸設施」各類用地估算短缺量。表面看似非常有條理,細看卻發現包含不少假設和粗疏估算。


房屋需求估算漠視現有閒置資源

這部分基本上承接「長遠房屋策略」的推算方式,就未來新增住戶數目,推算需要多100萬個單位,然後估計大約以「六四」(公私)比例,估計所需土地。然而,這套計算,是假設現時情况已完全飽和、房屋空置率低,房屋都是正在滿足居住需求,沒有投資需求影響。


文件引述差餉物業估價署2015年空置率3.7%,因此反映私人房屋市場供求緊張。我們在2015年出版的《供不得其所》(註)中已探討過差估署空置率調查方法的粗疏,包括對落成3年或以上住宅樓宇只作每年一次抽樣3%調查,而調查也只視察環境作判斷,非全面普查;自2003年起更剔除村屋作空置住宅單位統計。我們從統計處數字發現,2011年私人住宅單位總數是145萬,2011年人口普查中「有人居住單位數目」約126萬,相差19萬,佔13%。此差額比率,相對於公營租住房屋及資助房屋高得多。政府可曾認真檢討其空置房屋調查方法,而非不斷依賴粗疏估算去合理化增加房屋供應?


此外,每天都有某某富豪大舉掃貨或疑似「走資」新聞,最近亦有報章揭露中聯辦在港掃了超過80個私樓單位,但因是中聯辦身分就不用付印花稅。到底有幾多房屋單位在應付這些需求?


看不見的人口增長

社會較多人關注經單程證來港帶來的人口增長及房屋需求。統計處參考近幾年單程證每日150個配額中只用了約100個,因此在估算未來人口增長時已作出調整,當然仍有聲音認為此政策要大幅修改。但除此以外,還有各類新增人口途徑。根據入境處2015年已發出的簽證數字,據「輸入內地人才計劃」來港的有9,229,「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的有2,739,「非本地畢業生留港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