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社評﹕自由經濟再摘桂冠 政府角色仍須調節 長青網文章

2017年02月17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2月17日 06:35
2017年02月17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社評】美國智庫傳統基金會(The Heritage Foundation),連續23年評選香港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基金會對本港維護自由市場原則的肯定,值得欣喜。這項評選在1995年(香港回歸中國之前)已經進行,事態說明「一國兩制」之下,香港原有經濟制度並未受到衝擊,並且繼續強化和發展;不過,能夠適應轉變的制度才是好制度,本港在堅持自由市場原則的同時,亦須因勢利導,特別是全球經濟競爭愈趨激烈,政府如何在推動經濟發展、打造產業擔當一定角色,發揮作用,已經是不能迴避的議題。
無形資產值得珍惜
星洲贏裏子堪警惕
香港連年被評選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這是一筆無形重要資產,不單在政治上印證了香港回歸中國之後的不變,吸引投資,回歸之後香港維持繁榮穩定,與此有一定關係;另外,中國持續開放,香港在國家與國際接軌、融入國際體系過程中,各個階段都擔當不同角色,由跳板、橋樑以至現在的連繫人、超級連繫人等,都已經並將繼續發揮作用,協助國家發展並創造多贏局面。因此,未來香港仍須維持並強化這筆資產,繼續擔當於己有利、於國家有用的角色。
傳統基金會從4方面審視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自由度,包括法治、有限政府、管制效率和市場開放,每一項各有3個評選因素,根據最新評選結果,本港在其中8個評選因素取得90分以上,包括貿易自由、投資自由、金融自由、營商自由、政府支出及稅務負擔等,其中財政健康更得到滿分的100分。基金會給香港的評分,表面上傲視同儕,不過,若與排行第二的新加坡比較,一些情况值得關注和警惕。
香港取得高分的項目,很大程度與生意貿易有關,一般市民鮮有切身感受,從英國脫歐、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兩樁出人意表投票結果觀之,香港實際上也存在全球化對商界、金融投資、精英階層有利,而中產與普羅大衆生活則倍感艱困的景况。新加坡在最自由經濟體排名第二,持續落後於香港,檢視評分,新加坡主要輸在投資自由、財政自由等方面,分別是85分和80分,香港這兩項同樣得90分;特別是財政健康因素,香港100分,新加坡只有80.7分,差距懸殊,不過,熟悉港情者都知道,香港財政健康狀况滿分,乃政府連年就財政收入估錯數,累積了大量盈餘,又不肯撥支更多資源應對各種深層次矛盾的結果。絕對不值得欣喜。
更值得注意的是,傳統基金會的評選,新加坡在法治(RULE OF LAW)顯著領先香港,例如就政府廉潔和司法效能,新加坡分別是87分和91.5分,香港只有80.3分和84分。香港與新加坡在這些方面比較,可以解讀為香港贏了面子,新加坡則贏了裏子。一個地方的長遠發展,裏子更重要和更值得重視,因為它是良好管治和可持續發展的要素。
拋開僵化意識形態
有利趨之無益避之
傳統基金會被視為美國保守派和新自由主義大本營,帶有強烈意識形態色彩,香港在港英年代奉行的所謂「積極不干預」政策,與傳統基金會的理念契合,回歸之後沒有根本性轉變,持續獲得基金會青睞。「最自由經濟體」稱號帶來的好處,值得珍惜,不過,也要看到基金會價值觀的局限和偏執,需要做到有利則趨之、無益則避之。單就基金會的評分而言,新加坡在政府強力主導之下,整體評分僅較香港少1.2分,事例說明政府適度參與、適度有為與自由經濟並無根本性扞格,只要做得恰當,反而是促進經濟發展的妙藥良方。
這些年,香港競爭力在國際排名逐有低落,特別是創新科技,香港與鄰近地區和國家比較,差距日益明顯,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政府的投入不足。創新科技一般風險較高,其他國家地區多有政策傾斜、稅務優惠以至財務支援等措施,吸引創意與投資。長期以來,港府政策堅持只提供基建,不給予任何形式資助的方式,體待創新科技產業,結果是其他國家地區跑在前面,香港創科整體大落後,已經是不爭事實。現在須拋開僵化的意識形態,政府發揮職能,適度參與並協助一些產業成長,創新科技是其中之一;設若香港競爭力持續不振,經濟落後,即使就繼續獲得「最自由經濟體」而沾沾自喜,只是自我感覺良好,沒有實質意義。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