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社評】昨天牛池灣發生命案,一對年近六旬夫婦死亡,患有認知障礙症(亦稱腦退化症)的妻子遭勒死,男死者疑因妻子病情而萌生尋死念頭。一宗倫常慘案折射當局對認知障礙症患者以至年長人士支援不足。香港人口急速老化,醫療和安老服務需求殷切,遺憾的是政府長年甘當守財奴,坐擁超過9000億元財政儲備,卻未有撥出足夠資源大力興建醫院和安老院,加緊培訓醫護人才等應對。新一年的財政預算案將於本月底發表,政府必須在改善醫療和安老服務方面急起直追,幾位特首參選人亦應提出詳細藍圖,闡述如何應付人口老化,不能泛泛而談。
認知障礙病人急增
政府服務支援不足
本港人口老化,認知障礙症個案亦愈來愈多。目前香港約有11萬名認知障礙症患者,估計20年後可能倍增,近年患者更有年輕化趨勢。病人的痛苦自不待言,身邊人和照顧者所承受的壓力,更是不足為外人道。社會對認知障礙症護理中心及專業護理員的需求激增,惟當局的支援卻長期不足。過去政府提供的主要支援,就是針對護老院舍,發放金額逾2億元的「照顧癡呆症患者補助金」,讓院舍增聘專業員工,照顧認知障礙症病人和安排訓練活動,然而受惠患者數目有限,專業護理員也相當缺乏。
護老院舍宿位嚴重不足,大部分認知障礙症患者都需在家中接受照顧。雖然政府在全港18區均設有長者日間護理中心,為身體機能缺損(包括患有認知障礙症)的長者,提供日間照顧及支援服務,但是並沒有專為認知障礙症病人而設的護理中心;對於病人家屬,當局的支援就更少。有政黨曾經提出在全港各區增設認知障礙症支援中心,同時設立基金,對病人及家屬提供資助,紓減經濟壓力。長遠來說,政府更應增建護老院,大幅增加宿位供應。
說到底,對認知障礙症患者的支援,核心就是資源投入的問題。論財力,政府坐擁9170億元財政儲備(截至去年3月底數字),要大興土木建設醫院和護老院,絕對應付裕如,問題是長期以來,一些官員拘泥於「小政府」的框框,以「量入為出」之名,不思進取,令醫療和護老服務水平長期停滯不前,追不上社會實際需要。前財政司長梁錦松曾提出,「財政儲備維持在相等於12個月的政府開支水平」,可是近10年卻變成「儲備愈多愈好」,財政盈餘連年嚴重低估之餘,又經常將「公共開支維持在本地生產總值20%水平」(下稱「20%」原則)掛在口邊,奉為金科玉律,作繭自縛,令大量急需興辦的社會設施,不斷拖延押後。
近年有財金官員振振有辭辯稱,港府早在1970年代引入「20%」原則,希望控制開支保持「小政府」理念,若與80年代的「14%水平」相比,現今水平已有顯著提升,云云。然而放眼今天,無論是香港社會形態還是環球經濟形勢,都跟40年前有顯著差別,官員再沒理由抱殘守缺,一成不變。2015年底,立法會秘書處發表報告,指出香港人口急速老化,65歲及以上人士達到112萬人,佔總人口六分之一,到2034年比例更將急升至三成,可是政府資助安老院舍宿位數目,10年來幾乎不變,導致申請人數愈來愈多,輪候時間愈來愈長。
守財奴限公共開支
小政府理念不合時
政府在改善公共醫療服務方面,表現也不理想。回顧2004年至09年,香港本地生產總值(GDP)平均每年升幅約有4.9%,同期公共醫療開支佔GDP比率卻由2.8%降至2.1%,雖然近年相關比例有所回升,但是仍遠低於大部分發達經濟體。回歸以來,本港公立醫院牀位一直維持在3萬多張,嚴重短缺,對上一所落成的大型地區綜合醫院,更要數到1993年的東區醫院。公立醫院負責照顧全港九成住院病人,卻只有約四成醫生在公營醫療體系服務,人手長期緊絀;相比之下,新加坡過去10年醫生人數增加了一倍。為了應付人口老化挑戰,近年新加坡政府更撥款,務求5年內增加安老院舍宿位70%。
香港的醫療和安老服務停滯不前,實乃當局長期不肯花錢改善民生之過。誠然,過去兩三年,政府總算開始嘗試增撥資源,急起直追,例如預留2000億元展開為期10年的公立醫院發展計劃,興建啟德醫院、擴建瑪麗醫院等,着手增加院舍宿位,同時又成立精神健康檢討委員會,制訂未來精神健康服務發展方向,包括針對認知障礙症病人的支援。凡此種種,皆是正確方向,可是要追回多年來的缺失,政府還須加快步伐,投入更多資源,不能再當守財奴。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認知障礙病人急增
政府服務支援不足
本港人口老化,認知障礙症個案亦愈來愈多。目前香港約有11萬名認知障礙症患者,估計20年後可能倍增,近年患者更有年輕化趨勢。病人的痛苦自不待言,身邊人和照顧者所承受的壓力,更是不足為外人道。社會對認知障礙症護理中心及專業護理員的需求激增,惟當局的支援卻長期不足。過去政府提供的主要支援,就是針對護老院舍,發放金額逾2億元的「照顧癡呆症患者補助金」,讓院舍增聘專業員工,照顧認知障礙症病人和安排訓練活動,然而受惠患者數目有限,專業護理員也相當缺乏。
護老院舍宿位嚴重不足,大部分認知障礙症患者都需在家中接受照顧。雖然政府在全港18區均設有長者日間護理中心,為身體機能缺損(包括患有認知障礙症)的長者,提供日間照顧及支援服務,但是並沒有專為認知障礙症病人而設的護理中心;對於病人家屬,當局的支援就更少。有政黨曾經提出在全港各區增設認知障礙症支援中心,同時設立基金,對病人及家屬提供資助,紓減經濟壓力。長遠來說,政府更應增建護老院,大幅增加宿位供應。
說到底,對認知障礙症患者的支援,核心就是資源投入的問題。論財力,政府坐擁9170億元財政儲備(截至去年3月底數字),要大興土木建設醫院和護老院,絕對應付裕如,問題是長期以來,一些官員拘泥於「小政府」的框框,以「量入為出」之名,不思進取,令醫療和護老服務水平長期停滯不前,追不上社會實際需要。前財政司長梁錦松曾提出,「財政儲備維持在相等於12個月的政府開支水平」,可是近10年卻變成「儲備愈多愈好」,財政盈餘連年嚴重低估之餘,又經常將「公共開支維持在本地生產總值20%水平」(下稱「20%」原則)掛在口邊,奉為金科玉律,作繭自縛,令大量急需興辦的社會設施,不斷拖延押後。
近年有財金官員振振有辭辯稱,港府早在1970年代引入「20%」原則,希望控制開支保持「小政府」理念,若與80年代的「14%水平」相比,現今水平已有顯著提升,云云。然而放眼今天,無論是香港社會形態還是環球經濟形勢,都跟40年前有顯著差別,官員再沒理由抱殘守缺,一成不變。2015年底,立法會秘書處發表報告,指出香港人口急速老化,65歲及以上人士達到112萬人,佔總人口六分之一,到2034年比例更將急升至三成,可是政府資助安老院舍宿位數目,10年來幾乎不變,導致申請人數愈來愈多,輪候時間愈來愈長。
守財奴限公共開支
小政府理念不合時
政府在改善公共醫療服務方面,表現也不理想。回顧2004年至09年,香港本地生產總值(GDP)平均每年升幅約有4.9%,同期公共醫療開支佔GDP比率卻由2.8%降至2.1%,雖然近年相關比例有所回升,但是仍遠低於大部分發達經濟體。回歸以來,本港公立醫院牀位一直維持在3萬多張,嚴重短缺,對上一所落成的大型地區綜合醫院,更要數到1993年的東區醫院。公立醫院負責照顧全港九成住院病人,卻只有約四成醫生在公營醫療體系服務,人手長期緊絀;相比之下,新加坡過去10年醫生人數增加了一倍。為了應付人口老化挑戰,近年新加坡政府更撥款,務求5年內增加安老院舍宿位70%。
香港的醫療和安老服務停滯不前,實乃當局長期不肯花錢改善民生之過。誠然,過去兩三年,政府總算開始嘗試增撥資源,急起直追,例如預留2000億元展開為期10年的公立醫院發展計劃,興建啟德醫院、擴建瑪麗醫院等,着手增加院舍宿位,同時又成立精神健康檢討委員會,制訂未來精神健康服務發展方向,包括針對認知障礙症病人的支援。凡此種種,皆是正確方向,可是要追回多年來的缺失,政府還須加快步伐,投入更多資源,不能再當守財奴。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