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曾榮光:TSA存廢的爭議:回歸政策研究的討論(下)長青網文章

2017年02月1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2月15日 06:35
2017年02月15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在這一輪TSA(全港性系統評估)的爭議中,教育局支持「全面復考TSA」的理據,除了聲稱它能發揮回饋及促進教與學的效能外,另一理據就是,經「優化」的小三TSA(教育局改稱為「BCA」(基本能力評估))已經把過往TSA所導致的操練壓力予以消除。前文已論證了,過去10年TSA根本未能實現它既定的政策目標——回饋及促進教與學。本文將進一步探討,過去10年TSA所導致的惡果——操練文化及壓力的蔓延及激化(註1),是否在這為期不到一年的改革(以去年2月檢討委員會報告書發表計起)就得已消除。


公眾不信任不可能因一紙約章就消除

首先,我們不妨檢視所謂「優化」措施為何。吳克儉局長就列舉了「改良題目設計、優化學校報告、加強專業支援和加入學生問卷」,並繼而強調「有關持份者包括校長、老師、學生及家長反應均很正面,認為有助去除操練誘因」(註2)。有關措施是否真能消除操練的誘因,似乎言之尚早;但可以肯定的是吳局長是忘記了這一輪TSA改革,尚有兩項至關重要的措施。


其一就是,教育局已接納TSA檢討委員會建議,把TSA成績(達標孆ㄨF標)從「學校表現評量」23項中剔除出來。這正好顯示教育當局終於肯面對現實,承認TSA是過往壓在學校頭上的整個「學校質素保證機制」的審核問責工具的一部分,並且願意把TSA這被詬病為「架在學校管理層頸項的一把刀」(註3)拿走。然而,有關政策建議是否真正能切實執行,仍有待觀察。事實上,在這一輪爭議中,明顯存在的就是公眾與政府之間的不信任,這種可以說已累積了10年的「低度信任」文化(low-trust culture),自不可能因一紙「不操練約章」及官員背後一眾的舉牌動作,就得以消除。


所謂操練壓力消除 有多大現實意義?

其二則是,這一屆小三TSA的規模只涉及約十分之一的小學(56間),其中更有部分學校是自願參與,因此無論在規模及參與形式均與過往「全民強迫參與」,不可同日而語!因此所謂操練壓力的消除,究竟有多大的現實意義,仍有待當局提出更確實的證據來加以證明。但現時吳克儉局長就只憑「部分」持份者即時印象式的反應,就斷定今年可以「全面復考TSA」,明顯令人有「草草收工」的感覺。


事實上,若把以上兩項政策措施結合起來一併考慮,我就會有以下兩項質疑:其一,既然TSA成績與「學校表現評量」已經脫鈎,則TSA對個別學校層面的評估功能就已不適用,那麼為何還要全體中小學參與繼後的TSA?單純就全港性系統層面的評估而言,一個具代表性、以學校以至學生為抽樣單位的抽樣評估,不就已經足夠了嗎?其次,既然2016年小三的TSA已採取約十分之一小學的抽樣方式作評估,而且考評局更在《2016年全港性系統評估報告》中已斬釘截鐵地強調「本局運用了統計學方法」,「確保有關的評估具有代表性、信度和效度」(p.10),則我就更要質疑:為何還要全體學校及全體小三以至小六及中三學生參與每年一次的TSA呢?

據此,我認為教育當局根本沒有必要在各種改善措施只局部地(在小三一級)實施一年後,就急不及待地「全面復考TSA」。事實上,根據近年有關公共政策實施研究的一個廣被接受的定論就是,公共政策實施、扎根以至奏效是一個複雜而漫長的過程,其中各持份者更要經歷學習、適應、協作、磨合的過程。例如美國著名政策實施研究學者Paul A. Sabatier就提出,一個公共政策的落實以至產生變革就最少需時10年(註4)。對照於檢討中的「優化」TSA政策措施,竟可在僅僅不足一年時間,就可公布天下大功告成,可「全面復考」,就明顯草率了一點。這若非出於負責官員對政策研究的無知,就是他們只在把弄着虛應故事的公關伎倆。


實在沒必要強迫全民參與

最後我懇請有關問責及負責官員,請認真深入檢討及研究TSA這個實施了10年,每年影響逾10萬小三、小六及中三學童學習以至福祉的政策。根據以上分析,我會建議當局必須認識清楚,發展至今天,TSA就只是一「總結性評估」工具,其評估範圍更只限於全港系統性層面。據此,它實在沒有必要強迫「全民參與」;一個具代表性的抽樣評估已可以提供可信而有效的結果。因此我第二個建議就是,今年的TSA應繼續沿用十分之一學校樣本的方式,並擴展至小六及中三,以驗證2016小三抽樣評估的「具有代表性、信度和效度」結果,是否可以延續及拓展至其他年級。若然,這就更加可以證立沒有必要急急「全面復考TSA」了。本人的第三項建議就是,循着減少學校操練的誘因去考慮,另一個實際可行的改革方案就是把現時小六已實施多年的「隔年評估」措施,擴展至小三及中三,這自然可再進一步紓緩學校應試操練的誘因及壓力。


回顧2004年開始的教育評估改革,設計上本來就是包含有「總結性評估」與「進展性評估」,其目標更是力求扭轉一直以來香港教育制度中只強調成績量度的「總結性評估」的局面,並引入「進展性評估」。但10年過去,這個本屬「總結性評估」的TSA 在與「學校質素保證機制」相互作用下,已異化成「一把架在學校頸上的利刃」的一個審核及問責的管治工具。結果,就把「後學能測驗」時代的香港小學再次推回到應試操練的深淵。


請特首參選人慎重考慮TSA存廢

就此,本人充心懇請負責官員能把TSA這個只量度系統層面表現的「總結性評估」工具,放置回它應有的位置,並可以把它的廣度(只涉及十分之一學校)與密度(隔年輪換進行)降低。同時,又切實推廣已運作10年的BCA網上評估及教學支援平台,這方面的以教師及學生為本的評估工具才是原先設計的「進展性評估」。唯有當這兩個評估政策工具各歸本分,香港的教育評估改革才有望得以實現。同時,我亦懇請各特首參選人應從實施了10年的教育評估改革的整體政策框架出發,慎重地考慮TSA的存廢,以避免把嬰兒連同浴後污水一併拋棄掉了。


註1:有關TSA導致操練文化及壓力蔓延及激化,見曾榮光(2016)〈《全港性系統評估檢討報告》的批判:政策評鑑研究的視域〉,《教育學報》第44卷第1期,頁195至212

註2:新聞公報〈教育局局長與傳媒談話內容〉,2016年12月8日

註3:同註1,頁203

註4:Sabatier, P. A.(1993). "Policy change over a decade or more." In P. A. Sabatier and H. C. Jenkins-Smith(eds.). Policy Change and Learning: An Advocacy Coalition Approach. Boulder: Westview Press.

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學系客座教授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