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筆陣:出類人生 未必拔萃 /文:胡逸山長青網文章

2017年02月1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2月14日 06:35
2017年02月14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文章】以前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念書時,還記得工程學院的副院長是一位來自澳洲的教授,就姓甘迺迪,與遇刺身亡的同姓前美國總統的祖籍一樣,都是愛爾蘭。每年初有美式足球的總決賽,美國人俗稱「超級碗」(Super Bowl),有電視直播,因美國人對這種類似英式橄欖球的運動十分着迷,所以整場球賽一般上都是全年收視率最高的時段,不少美國人還開着燒烤派對來一面觀賞、一面聯誼。我們航天與機械工程系裏也不例外,每年到時定會有某位教授在自家裏開「超級碗」派對,廣邀同事與學生同歡。
綿羊與山羊 發人深省
甘迺迪教授與我一樣,對這美式足球的玩法一竅不通,更談不上有什麼着迷了,但也免不了要意思意思地出席如是的派對來與大家歡聚一下。記得某一年的那場「超級碗」派對,第二天其實有一場甘迺迪教授所教的課的考試。其中幾名有上該課的同學,想必是乘着球賽的歡愉氣氛,竟然膽粗粗地問教授明天的考試是否還會如期舉行。教授微笑着回答說「當然是啊!」——又補上一句應該是澳洲的俗語吧——「你得要把綿羊與山羊區分開來啊!」有關的同學頓時不敢追問下去了。
不知怎的,這最後一句話自此在我腦海中留下深刻印象。我沒認真地去考證這句話的出處與貼切的意思,但猜想以澳洲這世界主要綿羊毛出產國來說,綿羊應該比山羊矜貴吧?所以這句話的意思應該是比喻要把較為貴重的與不那麼貴重的區分開來吧。但在一個有關教育的氛圍裏聽到這句話,而且還是在強調自由價值觀的美國,我就認為頗為發人深省了。


我從小還是較為「幸運」的,讀書比同一年齡層的小孩「快」了一些,得以在中小學皆有跳級,更早完成大學前的教育。在大學與研究生階段也還是修了好幾個截然不同的主科,也還應付得來。然而即便如此,我卻沒有養成「精英教育」的理念,不認為教育應該是一個極力尋求從芸芸眾孩童或青少年裏「拔萃」的社會工程,而應是一個在最大程度上得以促成每一個同學都得以發揮自己最大的、截然不同的潛能的努力。
我在這方面的思維,應該是受到兩位長輩的深刻影響。一位是我父親,從小灌輸我一些社會上人人應該平等的「進步」理念,力求公共政策得以在最大程度上惠及最多的人,而不止是一小撮社會上的精英。我父母雖然很早應該就已知道生養了一個略為與眾不同的兒子,但卻從來沒有如近年來一本有關如何嚴格地栽培小孩的「虎媽」書籍裏所描述般的情節那樣,對我有過高的要求與監管,反而是放任我去追求自己的一些愛好與理想(當然這些也隨着年齡的增長與現實的考量而有所變化)。當我在努力發掘自己學習能力過程中需要父母的支援時(比如說參加一些學術活動需要交通載送等),他們都會盡量滿足我的需求,這一點我還是覺得頗為難能可貴的,即不強迫孩子去就範某種教育方式,也尊重並支援孩子的教育需求。
另一位無形中塑造我對教育的理念的長輩應該是我的中學校長吧。這位校長辦學的方針也是頗為「實際」的。因為我讀的是當地華人自行創建的、非盈利的中文學校,校長深知他其中一項最重要任務就是為學校在社會上的善長仁翁之間籌款作為運作的經費。這一點校長可是做得淋漓盡致的,例如就好像「賣樓」般不但整棟教學樓可以某名大筆捐獻者來命名,連每間教室都可以捐款也還可觀者來命名。從小看到校長如此落力為學校的財政奔波,不禁在我(以及其他好一些同學吧)幼小的心靈裏埋下必須好好念書作為答謝的概念,想要荒廢學業都不太好意思。
但校長辦學的另一項「實際」的方針也讓我與其他同學受益良多,即所謂「因材施教」這個其實也不算是新穎的教學理念。對於學習進度較慢的同學,學校會安排額外的加強班以重溫、強調一些重要的課程內容;還是跟不上教學進度的同學,學校允許留班讓這些同學再念一年。至於學習進度超越平常的,學校也允許他們或上部分更高班級的一些課,或安排程度更高的特別補習班,或就直接允許跳級(好像我當年的情况般)。如此一來,大多同學在很大程度上都得以不盡相同的進度來完成學業。古人有云「有教無類」,實施起來應該也不過如此吧。
我在本欄以至其他多個場合曾多次批判過所謂的「背多分」教育制度,即「填鴨式」強迫學生生吞活啃一些大人認為重要的「知識」,然後在各種「一戰定生死」的公共考試裏考驗彼等是否得以「反饋」出來。而且這些考試一般都在青少年時期就得參與,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也還不是完全經得起科學考驗的。因為有些人在學習方面可能較為早熟,但也有些人在這方面也還是略為遲熟的。舉世馳名的大發明家愛迪生、大科學家愛因斯坦好像都是屬於後者的。不能說「三歲定八十」,但在如一些極為重視文憑的東方社會裏,才十幾歲就一試定終身,不但對小朋友極為不公平,擴大來說也平白讓該等社會少了許多「後來居上」者的卓越貢獻。
教育改革 必先社會勇於改變
所以,一個社會的教育改革,其實也不純粹是教育領域的事情,其實先決條件還是要整體社會的價值觀要勇於改變。微軟的創始人蓋茨、蘋果的創始人喬布斯等大學沒念完,就初生之犢不怕虎,不是出來社會打打殺殺地闖蕩,而是認真地領導各自的由小到大、成員的教育程度可能都比他們高的團隊去在科技上創新、經濟上創業,開拓了不但是自身與行業新的天空,也為人類生活帶來更多便利。試問在我們東方社會會有多大的——別說成功率——發生率?
還是要強調的是,成功的教育不在於培養出一批又一批的「背多分」社會精英,而是在於讓更多的莘莘學子得以發掘出各自感興趣的潛能。上述的綿羊與山羊的例子,乍聽起來,好像「去蕪存菁」也還是理所當然的。但大家有沒有考慮到,人類服裝趨勢演變到現在,其實山羊那貴精不貴多的毛料,即便市儈一點來說,其實其價格已然超越了綿羊毛呢?
胡逸山
馬來西亞首相前政治秘書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