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問:我的女兒今年13歲,我平日會跟親友談起她,但她愈來愈反感。有次和親戚一起吃飯,我只是提起她最近參加了詩歌班,她立即叫我不要四處說她的事。我明白她長大了,未必想別人談論她,但我說的內容也很普通,為什麼要介意呢?而且親戚朋友看着她成長,想知道她的近况,我也要顧及親戚的感受,稍作分享。我可以如何平衡兩方的感受呢?
答:個案中的女兒已踏入青春期,家長要特別留意,此階段的青少年有三種特性,或是他們抗拒被親友談論的原因。
第一,青少年想爭取獨立自主,希望有權去做選擇,所以不太想別人知道自己的事,以免因他人的意見或壓力,影響他們做決定,減低自主性。
第二,青少年自尊心強,擔心被拿來跟人比較,當聽到家長將自己的事告知親友時,易有較大反感。正如個案中女兒介意親友得知自己參加詩歌班,有可能是怕課外活動的表現被拿來比較。
第三,隨着成長,青少年的支援網絡已由長輩變成朋輩,亦即遇到問題時,由過往向父母或親友尋求協助,改為傾向跟朋友一同尋找解決方法,故毋須讓親戚知道自己的事。
先控制情緒 後了解原因
面對子女的轉變,家長第一時間要做的,是盡量保持冷靜,千萬不要在親友面前批評他們,指摘他們態度欠佳或大驚小怪。當子女在親友面前表明不想他們知道自己的事情時,家長出於錯愕,可能會作出「我講少少,你就這麼大反應!」之類的回應,其實只會進一步引發衝突,加強了子女被管束、不被理解的感覺。
家長當下控制情緒後,事後也要與子女溝通,追問她感到反感的原因﹕到底是怕比較,還是介意長輩的看法?抑或有其他原因?這樣做,既可以了解子女的想法,也表現出對他們的尊重。我也建議家長,除了聆聽外,也需要表達自身的感受,例如感到無奈、覺得難於處理等。這不等於批評子女,卻可以令他們明白家長的難處。
除此之外,親子最好花時間商量﹕有什麼話題是可以向親友提起的?傾談時又可以有多深入?雙方要努力達到共識。其實,青少年很多時都不是一刀切,嚴禁親友談起自己,對於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他們一般不介意讓別人知道,例如假日去了哪兒玩等等。
至於不適合談論的話題,通常涉及評價,例如外貌、身形、學業成績;或者是相對私人的事情,如身邊的朋友、家中的行為表現。對於這方面話題,親子要站在同一陣線,事先商討應對方法,萬一有親友問起時,也知道如何得體地回應。
資料提供﹕香港青年協會親子衝突調解中心單位主任凌婉君
答:個案中的女兒已踏入青春期,家長要特別留意,此階段的青少年有三種特性,或是他們抗拒被親友談論的原因。
第一,青少年想爭取獨立自主,希望有權去做選擇,所以不太想別人知道自己的事,以免因他人的意見或壓力,影響他們做決定,減低自主性。
第二,青少年自尊心強,擔心被拿來跟人比較,當聽到家長將自己的事告知親友時,易有較大反感。正如個案中女兒介意親友得知自己參加詩歌班,有可能是怕課外活動的表現被拿來比較。
第三,隨着成長,青少年的支援網絡已由長輩變成朋輩,亦即遇到問題時,由過往向父母或親友尋求協助,改為傾向跟朋友一同尋找解決方法,故毋須讓親戚知道自己的事。
先控制情緒 後了解原因
面對子女的轉變,家長第一時間要做的,是盡量保持冷靜,千萬不要在親友面前批評他們,指摘他們態度欠佳或大驚小怪。當子女在親友面前表明不想他們知道自己的事情時,家長出於錯愕,可能會作出「我講少少,你就這麼大反應!」之類的回應,其實只會進一步引發衝突,加強了子女被管束、不被理解的感覺。
家長當下控制情緒後,事後也要與子女溝通,追問她感到反感的原因﹕到底是怕比較,還是介意長輩的看法?抑或有其他原因?這樣做,既可以了解子女的想法,也表現出對他們的尊重。我也建議家長,除了聆聽外,也需要表達自身的感受,例如感到無奈、覺得難於處理等。這不等於批評子女,卻可以令他們明白家長的難處。
除此之外,親子最好花時間商量﹕有什麼話題是可以向親友提起的?傾談時又可以有多深入?雙方要努力達到共識。其實,青少年很多時都不是一刀切,嚴禁親友談起自己,對於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他們一般不介意讓別人知道,例如假日去了哪兒玩等等。
至於不適合談論的話題,通常涉及評價,例如外貌、身形、學業成績;或者是相對私人的事情,如身邊的朋友、家中的行為表現。對於這方面話題,親子要站在同一陣線,事先商討應對方法,萬一有親友問起時,也知道如何得體地回應。
資料提供﹕香港青年協會親子衝突調解中心單位主任凌婉君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