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譚新強:必須拒絕「港股大時代」重播長青網文章

2017年02月1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2月14日 06:35
2017年02月14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上周有位記者朋友問我「大時代」是否重臨港股;我最怕聽到這名詞,幾乎是最佳的「逆向指標」。我以肯定的語氣回答這位朋友,絕對不是。我仍堅持今次港股的格局為健康慢牛,可能長達數年。短期的恒指阻力位在24,000點。另一個非常準確的短期逆向指標是牛熊證分佈,最近牛證數量在增加,但兩邊仍頗勢均力敵。可能先衝上近24,000點殺熊,然後再回調至23,500點以下,再殺牛。
健康慢牛或長達數年
雖然恒指今年預計市盈率12倍,估值仍然偏低(H股更低至8倍不到),但今年港股表現已近全球最佳,所以如稍為休息,先整固一下才再上,可能更好。過去主導港股的是外資,但隨着中國經濟放緩,外資對港股的熱情不再,過去五六年來已逐漸消退。直到去年初,新興市場(EM)對比發達市場(DM)的折讓到了一個極端,資金才重新流入EM。但好景不常,到特朗普在11月當選後,資金急速回流美國,兩個月內,EM呈現高達50億美元的淨流出(全年計仍是淨流入)。
但今年的情况又有一點變化。本來多數大行都預測美元繼續強勁,美元指數將急升至110或以上。而強美元一般對EM不利,所以他們亦相對看淡EM。但暫時美匯指數(DXY)升至104已卻步,反回落至100邊徘徊。所以最近陸續又有小量資金淨流入EM,約10多億美元。
港股轉莊北水奪話語權
眨眼已到2月中,很快就到荷蘭3月中的選舉,然後更重要的法國選舉亦緊隨在4月舉行,所以未來一兩個月,資金可能變得審慎,大部分投資者已是underweight歐洲。但最近聽過高盛對歐洲的宏觀分析,頗為樂觀,認為經濟復蘇情况不錯,尤其是非核心國家。經歷了去年的Brexit和特朗普勝利後,就算極右派贏出,股市都極可能挾高,所以不少資金或將重投歐洲。
近兩年隨着滬/深港股通的開啟,其實港股已在「轉莊」,北水已取得話語權,而內地資金亦已成為最大的港股投資者。但我之前已說過,北水是聰明錢,一般不高追,耐心地等待低位吸納,作用有如一個托住港股的put。而這個put的行使價亦會隨時間慢慢調高,去年初約在20,000點之下,現在可能已調升至近23,000點。
中國外管嚴港股通成唯一出口
今年中國的經濟政策重點是防泡沫。有些人以為只針對房產和債市,而外管又非常嚴謹,所以A股就必將受惠。大摩更預測上證指數將升至4400點,但這觀點可能是錯的,其實港股才是最受惠,因港股通變成差不多唯一的出海渠道。
隨着經濟回穩,通脹上升(尤其PPI),人行已開始收緊銀根,間接溫和加息;當然亦有支持人幣的考慮,亦有助壓抑所有泡沫。中證監方面亦努力預防股市泡沫。最有效亦是最好的方法就是加快IPO步伐,近月已增至每日3隻,全年可高達600家。
本來排隊等候IPO時間可長達六七年,現在縮短至僅一年多。除IPO外,去年很多的公司「定增」,禁售期已過,陸續解封,必贏的神話亦已打破,所以A股市場正面對IPO加定增解禁的雙重巨大沽售壓力。另外中證監宣布嚴打金融大鱷,長期成效不知道,但短期必有所收歛。
恒指換馬反映中國轉向
過年後,養老金入市的消息亦為港股帶來興奮,上周特朗普「終」認一個中國亦令投資者鬆一口氣。中國人壽(2628)飈升一成多,連內銀都蠢蠢欲動。但如A股繼續牛皮橫行,那麼港股的短期升幅亦將有限。我近期的至愛匯控(0005),因恒指變動而略被調低比重,出完業績後或借故調整;亦請留意恒指換入吉利汽車(0175),剔出利豐(0494),正符合我預期中國經濟的重心將從外貿和定產投資,轉移到消費的發展方向。
就算恒指升勢放緩,但北水仍將繼續流入,投資標的擴散至一些優質中型股。而外資則可能再多炒EM數周,然後靜觀歐洲選情。選舉結果將主宰美元走勢,亦影響全球資金流向。
(中環資產持有匯控和中國人壽的財務權益)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