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台灣現時期的新中間路線,除應具論述上的一定模糊性外,還應盡可能不限縮策略空間、不預先排除重要策略選項。這是將堅定的立場與靈活的策略相結合的保證。
兩岸關係錯綜複雜,處理兩岸關係的策略同樣錯綜複雜。在這種情况下,台灣方面其實不應完全忽視、放棄任何策略選項。
蔣經國時期的「三不政策」是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到馬英九時期這「三不政策」已被完全放棄,兩岸間接觸、談判、妥協也已經司空見慣。蔡英文上台後,儘管未秉持蔣經國時期的「三不政策」,但目前兩岸官方交流基本停擺——而她因此不時受到藍營方面批評。
可接觸可不接觸 可妥協可不妥協
就處理兩岸關係的策略而言,蔡英文政府應該保持充分靈活性,既不過於僵化,又不過於軟弱;既不躁進,又不屈服。《論語》中有「無可無不可」。現時期台灣對大陸可以採取如下策略,那就是——可以接觸,可以不接觸;可以談判,可以不談判;可以妥協,可以不妥協。
美國前總統甘迺迪有名言「讓我們永遠不要出於懼怕而談判,也永遠不要懼怕談判」,這對理解「可以談判,可以不談判」是有幫助的。以此類推,也可以說「永遠不要出於懼怕而接觸,也永遠不要懼怕接觸」、「永遠不要出於懼怕而妥協,也永遠不要懼怕妥協」。
另外,在兩岸關係目前處於僵局的情况下,台灣方面也要做到不要乞求談判(接觸、妥協),也不要為乞求而談判(接觸、妥協),或在談判(接觸、妥協)中乞求——即便面臨內外壓力都應如此。
除此之外,台灣方面還應強調不要因為見利忘義而談判(接觸、妥協),也不要因為談判(接觸、妥協)而見利忘義。至於馬英九時期的兩岸政策,在「一中各表」等詞彙下隱藏的其實是見利忘義、唯利是圖。也正由於唯利是圖,馬英九在執政後期從「親美和共」(親美和中)走向了「遠美近共」——與中共妥協過多,而這其實在某種程度上偏離了他原先的中間路線。
可統可不統 可獨可不獨
馬英九在大約9年前提出的「不統、不獨、不武」,可以說是其中間路線的一種重要論述。在統獨問題上,蔡英文的新中間路線概括說是「維持現狀」,這具有高度模糊性(她去年當選後至今對統獨問題尚無明確論述)。其實從「不限縮策略空間」出發,在統獨問題上應考慮的表述是:可以統,可以不統;可以獨,可以不獨;可以武(大陸有時會批評台灣「以武拒統」),可以不武。
蔡英文並未像陳水扁那樣做出「四不一沒有」(不會宣布獨立,不會更改國號,不會推動「兩國論」入憲,不會推動改變現狀的統獨公投,也沒有廢除國統綱領與國統會的問題)的承諾,從「不限縮策略空間」的角度看,這也是可以理解的。在當前階段,台灣方面不宜採取推動獨立的激進行動,但這與做出「不會宣布獨立」等公開承諾還是有區別的。
實際上維繫盡可能大的策略空間,也與盡可能維護台灣人民在統獨問題上的選擇權一致。蔡英文的新中間路線,應該與「確保台灣人民的選擇權」聯繫起來加以理解。而馬英九的「不統、不獨、不武」,其實未考慮到「不限縮民眾選擇權」問題,而不僅是未充分顧及不限縮對大陸的策略空間。
作者是旅加學者、兩岸問題研究者
兩岸關係錯綜複雜,處理兩岸關係的策略同樣錯綜複雜。在這種情况下,台灣方面其實不應完全忽視、放棄任何策略選項。
蔣經國時期的「三不政策」是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到馬英九時期這「三不政策」已被完全放棄,兩岸間接觸、談判、妥協也已經司空見慣。蔡英文上台後,儘管未秉持蔣經國時期的「三不政策」,但目前兩岸官方交流基本停擺——而她因此不時受到藍營方面批評。
可接觸可不接觸 可妥協可不妥協
就處理兩岸關係的策略而言,蔡英文政府應該保持充分靈活性,既不過於僵化,又不過於軟弱;既不躁進,又不屈服。《論語》中有「無可無不可」。現時期台灣對大陸可以採取如下策略,那就是——可以接觸,可以不接觸;可以談判,可以不談判;可以妥協,可以不妥協。
美國前總統甘迺迪有名言「讓我們永遠不要出於懼怕而談判,也永遠不要懼怕談判」,這對理解「可以談判,可以不談判」是有幫助的。以此類推,也可以說「永遠不要出於懼怕而接觸,也永遠不要懼怕接觸」、「永遠不要出於懼怕而妥協,也永遠不要懼怕妥協」。
另外,在兩岸關係目前處於僵局的情况下,台灣方面也要做到不要乞求談判(接觸、妥協),也不要為乞求而談判(接觸、妥協),或在談判(接觸、妥協)中乞求——即便面臨內外壓力都應如此。
除此之外,台灣方面還應強調不要因為見利忘義而談判(接觸、妥協),也不要因為談判(接觸、妥協)而見利忘義。至於馬英九時期的兩岸政策,在「一中各表」等詞彙下隱藏的其實是見利忘義、唯利是圖。也正由於唯利是圖,馬英九在執政後期從「親美和共」(親美和中)走向了「遠美近共」——與中共妥協過多,而這其實在某種程度上偏離了他原先的中間路線。
可統可不統 可獨可不獨
馬英九在大約9年前提出的「不統、不獨、不武」,可以說是其中間路線的一種重要論述。在統獨問題上,蔡英文的新中間路線概括說是「維持現狀」,這具有高度模糊性(她去年當選後至今對統獨問題尚無明確論述)。其實從「不限縮策略空間」出發,在統獨問題上應考慮的表述是:可以統,可以不統;可以獨,可以不獨;可以武(大陸有時會批評台灣「以武拒統」),可以不武。
蔡英文並未像陳水扁那樣做出「四不一沒有」(不會宣布獨立,不會更改國號,不會推動「兩國論」入憲,不會推動改變現狀的統獨公投,也沒有廢除國統綱領與國統會的問題)的承諾,從「不限縮策略空間」的角度看,這也是可以理解的。在當前階段,台灣方面不宜採取推動獨立的激進行動,但這與做出「不會宣布獨立」等公開承諾還是有區別的。
實際上維繫盡可能大的策略空間,也與盡可能維護台灣人民在統獨問題上的選擇權一致。蔡英文的新中間路線,應該與「確保台灣人民的選擇權」聯繫起來加以理解。而馬英九的「不統、不獨、不武」,其實未考慮到「不限縮民眾選擇權」問題,而不僅是未充分顧及不限縮對大陸的策略空間。
作者是旅加學者、兩岸問題研究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