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侯傑泰:父母忙於協助子女功課:全校問題還是個別學生問題?長青網文章

2017年02月1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2月14日 06:35
2017年02月14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TSA(全港性系統評估)夑CA(基本能力評估)引發公衆對操練的討論,我們需找出根本原因,才能對症下藥,去解決問題。學童功課壓力大究竟是普遍情况,還是個別問題?如何透過教育數據,尋找功課壓力的原因,更值得公衆討論。


壓力:難有高低標準

對於學習壓力,全世界難有統一的標準。在中國大陸、台灣,小學升中,大致上是就近入學。但他們初中升高中要按成績分配,壓力到初中會甚大。


在近年國際教學成效比較研究中,排名全球第一的新加坡,小六生仍是以個人升中考試(英、數、理)成績總分來分派中學學位。


香港在1979年已將學生粗分為5等級派位,2000年更改為3組。新加坡也打算不「分分計較」,去降低比併壓力,但要到2021年才改為8個能力組別。世界上讀書壓力何謂適中?難定標準界線。


何來壓力:功課太多還是個別學生遇困難?

我們在媒體中看見一些家長投訴學生每天功課、溫習太多,經常要與小孩「鬥爭」過活。究竟這現象有多普遍?這是源於一些學校功課過多,還是個別小孩的困難?


我們分析2015年對3萬個小三、小六、中三學生及家長的調查數據,發現約29%至33%小三家長每天協助子女家課及與他們傾談中、英、數學科表現。但到中三,僅2%至5%家長會每天協助功課或傾談學業。


但是,很少理會子女功課的家長也很多,43%至49%的小三家長每月僅有一兩次甚至更少協助子女做中英數家課或傾談學業表現。在小六和中三,分別有近七成和九成左右的家長很少協助子女家課。


調查數據亦顯示,每天協助小孩功課的家長是分散分佈於每間學校,更重要的是,家長並不是因為子女成績較差、功課較多、對子女有更高期望(如升讀大學)或欠缺學校疎价蒍Z的幫助等原因,而「被迫」只好協助子女功課。事實上,父母協助子女功課更多是反映家長個人選擇及習慣。


再者,每間學校均有能力較高及較低學生,而能力稍遜的學生均需用較多時間做功課及溫習。也即是說,每間學校都有學生很快做完功課和溫習,亦都有一些學生因能力或習慣問題,總會較同班同學需要更多的時間做功課及溫習。面對能力稍遜的孩子,一些家長能泰然處理,發掘孩子其他長處;一些家長卻仍未能走出「功課困局」。


數據提醒我們,要解決這些孩子做功課習慣及力有不逮的問題,我們需要針對地個別處理。如果整體減少每所學校百分之二三十功課,恐怕未必是專業、考慮大局、符合整班學生教育利益並能有效解決個別學生問題的決定。


對症下藥 針對輔助個別遇困難學生

對這些個別遇困難的學童及家長,他們需要的是個別的功課輔導,甚至家長班。通過有針對性的教導,學童得到學習方法及學習策略的指導,家長亦學到如何處理個別學童做功課的習慣問題。


在電視節目,看到關注TSA家長代表訴說每晚為讓小孩睡覺,「無奈地」要自己幫小孩完成作業。我們當然同情,但認為家長更應該找出,是全班大部分同學均未能做完功課,必須向老師反映全班功課量太多,還是孩子個人做功課習慣問題,需要時找專業輔導。替孩子完成功課,可能令問題日益嚴重而不自知。


孩子總有個別學習差異。與世界各國理想教育相同,我們也重視將不同能力學生混合一起教學,但如果父母總是單純將能力稍遜子女與班中優秀學生成績相比,那麼子女的溫習時間必然倍增,苦了父母,也傷害了小孩的學習興趣。父母更需要去了解子女花太多時間在功課溫習的原因,並與老師或輔導人員商討解決方法。這是更有效、直接、針對問題及明智的做法。


取消BCA對學校教學效果的回饋,學校無法知道並改善自己教學弱點,也許暫時令所有學校感覺良好。但我們應該深思的是,個別學生的功課壓力會自動消失嗎?這些學生的學習困難問題會自然改善嗎?


我們應更仔細去了解如何解讀數據,如何讓數據導引改革。善用數據才能找出問題癥結所在,才能讓我們知道解決問題的方向。


作者是中文大學教育心理學卓敏講座教授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