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社評﹕回歸民生經濟議題 善用盈餘投資社會長青網文章

2017年02月1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2月14日 06:35
2017年02月14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社評】行政長官選舉開始提名前夕,四大參選人之一的林鄭月娥,就教育、經濟及房屋三大範疇提出政策主張,包括增加50億元教育經常開支、推行兩級制利得稅支援中小企,以及全面檢討土地供應來源和重建置業階梯。林鄭的構思,說不上是相關範疇的完整政綱,不過總算可以讓各界比較幾位主要參選人的民生經濟主張,並思考下屆政府應如何運用超過9170億元的財政盈餘。重啟政改和《基本法》23條立法,最近成為了政黨和一些社會人士的討論焦點,然而民意調查反映,市民最關心的始終是民生議題。幾位參選人應花更多時間討論民生事務,回應市民期望。


林鄭提真金白銀承諾

敏感教育議題難迴避

四大特首參選人中,胡國興、葉劉淑儀、曾俊華都已先後發表政綱,相比之下林鄭到昨天才有較具體的政策建議。土地房屋方面,林鄭表示房屋政策會以協助市民置業為主導,提出重建置業階梯,包括針對公屋富戶,增加「綠置居」供應,以及在居屋「階梯」之上,提供類似昔日「夾屋」的「港人首置上車盤」,協助年輕人和中產家庭置業。平情而論,有關主張算不上是石破天驚新猷,曾俊華的政綱亦有提及協助中產置業、興建「夾心階層」可負擔的置業居所,不過林鄭主張房屋政策置業主導,而且提出具體做法,跟曾俊華和葉劉政綱強調增建公營房屋,似乎有所不同,幾位參選人有必要作更多說明,讓市民詳細了解當中區別。


曾俊華提出「為全港六成市民提供公營房屋作居所」的「長遠目標」,林鄭則暫時未有增加房屋或土地供應的目標。到底是林鄭「缺乏長遠願景」,還是曾俊華「務虛不務實」,不同人也許有不同解讀,不過四大參選人確實需要回應如何具體開拓土地。環顧各人政綱,舊區重建、填海、發展棕地等主張,人人都懂得說,但是能否克服阻力,才是真正關鍵。眼前現實是任何一種土地開發模式,都必然有反對聲音,林鄭提出邀請各界以全面宏觀角度,展開一場土地開發大協商,避免僅切割討論某一土地開發模式(例如發展郊野公園邊陲土地)是否可行,方法值得考慮,惟必須保證不同持份者都有發言權,才有公信力。


林鄭表示,若當選立刻每年增加50億元教育經常開支,包括資助高中畢業生升讀自資院校大學學位課程、訂立幼師薪級表、改善中小學教師編制、將短期合約教席轉為常額教席等,希望穩定教師教席及減低學生壓力;稅務方面會推出額外稅務扣減,鼓勵創科研發,以及落實利得稅兩級制,紓緩中小企負擔,企業首200萬元利潤的稅率,會由16.5%減至10%,200萬元以上利潤的稅率則維持在16.5%。林鄭的兩級制利得稅,和曾俊華的累進利得稅方案,內容相類,似乎都是參考了香港總商會提出多年的「雙層利得稅」。至於教育方面,曾俊華和葉劉的政綱,都有提及增加學位教師教席、「研究」落實幼師薪級表等。林鄭較為搶眼之處,是提出真金白銀的承諾,其他參選人未來也應說明如何落實改善教育的主張。當然,增加資源不是教育政策的全部。由TSA/BCA存廢到特首在高等院校角色等議題,林鄭未來還須交代立場,不能迴避。


庫房滿瀉港人未受惠

投資醫療教育勿再拖

增加教育經費也好,減稅支援中小企也好,背後涉及的核心問題,其實是如何管理公共開支和收入,善用政府逾9170億的財政盈餘。過去10多年,政府被轟「守財奴」,基本法提及「量入為出」原則,變成有司執行時的條條框框。前財政司長梁錦松曾提出「財政儲備準則」,「財政儲備維持在相等於12個月的政府開支水平」,可是近10年來卻變成「儲備愈多愈好」,不再為「財政儲備」適當水平定下準則,在財政盈餘連年低估下,結果庫房滿瀉,但是香港社會卻未能受惠。


林鄭表示2016/17年度的教育經常開支為747億元,只佔政府經常開支21.5%,是回歸以來新低,教育開支佔本地生產總值(GDP)比例,亦遠低於其他發達經濟體。然而值得增撥資源的範疇,又豈止教育?以醫療為例,根據政府提供的數字,本港醫療衛生總開支相對GDP的比率,以及公共醫療衛生佔醫療總開支的百分比,都比絕大多數發達地區低。下屆政府必須改變財政思維,善用巨額盈餘,改善民生。根據去年底中大就特首選舉進行的民調,56.3%受訪者認為民生最重要,其次是經濟(約26%),政治發展排第三(15.3%),特首參選人和社會各界應該將更多時間和心力,放在民生經濟政策上,不宜只聚焦於政治議題。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