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陳家強網誌:邁向無現金社會長青網文章

2017年02月1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2月12日 12:00
2017年02月12日 12:00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香港政府新聞網】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

2015年底我曾以「金融科技日新月異」為題,在網誌分享了我對新興的金融科技的一些見聞。轉眼間一年多過去,金融科技在世界各地都有不同的發展,香港在這方面亦不甘後人,在這裏希望跟大家分享我的一些觀察。

 

記得年多前金融科技在亞洲方興未艾,社會熱烈討論如何在香港發展金融科技。當時有意見認為金融科技將完全改變金融業的生態,初創或互聯網企業將取代傳統金融機構,並常以零售及唱片業為例,預期金融業將迎來翻天覆地的結構性改變。然而到了今天,我們更多聽到的討論,是初創企業與傳統業界如何合作在機構內推動創新,以及如何運用最先進的科技解決難題,提升效率。

 

就以比特幣作例子。比特幣自誕生以來一直是科技及金融界的熱門話題,它的高保密性及交易速度更為用家所樂道,所以不少「發燒友」努力為比特幣爭取貨幣的功用及地位,甚至希冀取代傳統貨幣,改變現有生態。但因為信任是所有金融活動的根本,與由中央銀行發行的法定貨幣相比,比特幣欠缺普遍的認受性,價值亦較波動,穩定性成疑,難以扮演貨幣作為儲值及交易媒介的角色。由此可見,金融科技的創新必須是科技創新與金融制度的結合,缺一不可。

 

發展下來,大家慢慢地明瞭比特幣雖然有自身的限制,但背後依靠的區塊鏈(Blockchain)技術才是王道,如適當地應用在交易結算、貿易融資等不同方面,可以大大降低金融機構的交易成本。

 

因此,不少大型國際金融機構已經與研發區塊鏈的初創企業合作,積極研究引入區塊鏈技術。香港金融管理局亦與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合作成立金融科技創新中心,推動包括區塊鏈等新技術在業界的應用。

 

由我主持的金融科技督導小組於去年發表報告,當時我們已觀察到傳統金融機構與初創企業並非競爭對手,而是同行者。時至今日,不少傳統金融機構期望透過策略投資、採購產品和服務、參與加速器計劃等方式與創新企業合作,利用大數據、網絡保安、移動通訊等新科技推動業務發展,加強自己的競爭力。

 

另一方面,社會一直有意見認為香港在金融科技,特別是零售流動支付服務大大落後於內地。事實上,內地早在數年前就已經建立了完善的第三方支付系統,其後更在這個生態系統上提供各式各樣服務,今天通過手機幾乎甚麼都可以購買。從內地的經驗可見,以流動互聯網技術為基礎,第三方支付服務大大減低了買賣交易的成本,讓許多新的經營模式變得有利可圖,各種個人化的理財服務不斷推陳出新。

 

反觀香港,零售流動支付系統的廣泛應用仍有發展空間。平心而論,跟其他發達金融體系一樣,通過使用信用卡,香港已經擁有一個非現金的支付系統以及成熟的個人信貸體系,有調查指出香港每人平均擁有四張信用卡,超過八成持卡人每月繳付信用卡帳單。因此可以說,消費者對個人借貸及非現金支付的需求已獲得滿足,沒有立即建立儲值或零售支付系統的迫切性。

 

比較內地及香港,內地直接跳過了信用卡時代,但相對而言,內地個人信貸市場則還在起步階段,個人從金融系統取得私人貸款並不容易,渠道非常有限。而互聯網金融業界在提供個人貸款的同時,又因個人信貸資料缺乏,急需發展大數據技術支援市場發展,創新其實是順應市場需要而發展出來。

 

因此,金融科技在不同地區的發展,與各自的理財文化、產業結構、消費習慣,以及過去發展的軌跡息息相關。從內地的經驗,我們可以觀察到普及的第三方支付系統會帶來生態的轉變,及新的商業模式。

 

穩健的儲值和流動支付系統是數碼化金融服務的基礎,我們以此作起點,監管儲值支付工具和支付系統的新法例已於2015年11月生效,至今獲發牌的13個持牌人正積極推出或提升相關服務。我很高興見到這些供應商以新的模式營運,既減低交易成本,又可令流動支付滲透得更深更廣。我期待隨着儲值支付體系不斷成熟,金融服務以外,香港的電子商貿亦會更加蓬勃地發展。

 

這令我想到唱片業的發展,以往實體唱片、CD曾經因為MP3出現而令業界面臨極大挑戰,但隨着串流技術的應用、手機的普及以至安全網上支付獲得大眾接受和使用,新的營運模式應運而生,消費者亦樂於付費去購買音樂,令這個行業絕處逢生。故此在發展穩健的儲值支付系統以外,政府會和金融業界、初創企業努力構建基礎,開拓發展一個生態系統,輔以大家的參與,誰說不可帶來一個安全而低成本、高效率、服務個人化的無現金社會?

 

(以上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2月12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