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提到瀕危水鳥,很多人會想起黑臉琵鷺,其體型大,扁平飯勺狀的嘴加上黑色臉,容易辨認。擁有「飯勺嘴」的雀鳥不多,除了黑臉琵鷺,還有勺嘴鷸(Spoon-billed Sandpipers)。如果說黑臉琵鷺的嘴如大飯勺,勺嘴鷸就是小飯勺,它的體型只有手掌般大小。小小鳥兒,每年可飛八千公里越冬,避過天敵,卻敵不過人類各種威脅,發展、污染、捕獵……勺嘴鷸全球數目少得可憐,僅餘三百六十至六百隻,比黑臉琵鷺數目更少,被評為「極度瀕危」雀鳥。
勺嘴鷸及其他候鳥知道,香港是「東亞——澳大利西亞」飛行航道其中一個補給站,但牠們不知道,人們本來答應保護的地方,很多已經岌岌可危。下一年還有機會看到牠們嗎?不知道。只知道,即使牠們「有腳走,有翼飛」,放諸世界各地,土地發展,無窮無盡的發展,是候鳥減少的致命傷。
霧網 一網打盡雀鳥
體型嬌小的勺嘴鷸,在俄羅斯西伯利亞凍原帶繁殖,每年八月左右飛往東南亞越冬,經中國江蘇、福建閩江口,以及日本、韓國、香港、泰國、越南、緬甸、孟加拉等地,八千多公里的旅程,勺嘴鷸面對多項人為威脅,數十年來大幅減少,由七十年代的二千至二千八百繁殖對,至二○○○年減少至一千對,二○一四年更減少到不足二百五十對。如果人類再不給牠們留下生存空間,在未來五至十年來,勺嘴鷸面臨滅絕。
香港觀鳥會助理經理(中國項目)傅詠芹(Vivian),定期到內地考察雀鳥情况,更會走到勺嘴鷸於內地的停歇點做調查,跟內地的鳥會合作保育。「例如我們合作訓練義工進行鳥類監測,遇到非法捕鳥情况,會通知當地的林業部門。」
廣東一帶,一些農民和漁民會設「霧網」捕鳥食用或保護魚塘,霧網以尼龍織成,幾乎隱形,將雀鳥一網打盡,「曾見過一個泥灘,面積約二十多平方公里內有三百多張網。霧網以U字形架設,遍佈整個泥灘,令誤墮陷阱的雀鳥無路可走。保育勺嘴鷸項目進行了三年,捕鳥網數目減少,但仍存在威脅。」
除了非法鳥捕,土地發展,棲息地減少對勺嘴鷸及其他候鳥來說更是致命。
發展土地 停歇地被填平
江蘇是勺嘴鷸遷徙時的主要停歇站,因飛行一段時間後,會在江蘇覓食補給。「然而江蘇發展壓力跟香港不遑多讓,情况跟香港相似,大片泥灘看似沒有價值便用來發展。他們不知道,退潮時很多鳥類會在此處覓食。事實上,勺嘴鷸的停歇地很多已被填平。」傅詠芹說。
東亞重要鳥道 工程破壞棲息地
江蘇對出的黃海區連接韓國,黃海對勺嘴鷸及其他遷徙鳥尤其重要,很多在西伯利亞和北極圈內部分地區繁殖的鳥類,遷徙時會經黃海補給,儲肥自己後再上路。江蘇不斷開發沿海地區,黃海另一岸的韓國,更有號稱世上最大規模的圍海造陸工程「新萬金工程計劃」。興建長達33.9公里海堤,將海水攔截,開發陸地面積四萬公頃,相當於首爾三分之二面積。計劃實施前,原地本來是大片泥灘,每年約有二十萬隻來自西伯利亞的候鳥來此棲息後繼續向南飛,是東亞重要鳥道之一,泥灘被徹底破壞,自工程進行至完成,候鳥數目大幅減少,當中包括勺嘴鷸。
發展屢闖城規 濕地保育區受影響
勺嘴鷸克服重重挑戰後,每年九月及四月,或會在香港「落腳」,之後繼續行程。全球已知共有九條候鳥遷飛路線,勺嘴鷸的遷飛路線為「東亞——澳大利西亞」飛行航道,香港米埔及內后海灣位於此飛行航道的中心。
后海灣、米埔沼澤區和四周一些魚塘,為各類水鳥提供不同生境,亦是數以萬計的候鳥中途停留地點,一九九五年列為拉姆薩爾公約濕地,肯定了其生態價值。米埔地區的魚塘被劃為「自然保育區」,保育區範圍及後擴展到馬草壟及蠔殼圍一帶,據政府文件顯示,因這些地方的濕地和魚塘是生態系統不可或缺的部分,這樣才能保持后海灣濕地生態系統完整。
保護區內外常受發展威脅
為免這些濕地因發展而受影響,城規會亦把后海灣一帶的濕地及魚塘劃為「濕地保育區」(WCA)和「濕地緩衝區」(WBA)。然而,保護區內與外的地方近年面臨不同程度的威脅,早前向城規會闖關的南生圍私人豪宅及Outlet Mall發展項目,正正散落在后海灣的濕地保育區及濕地緩衝區內。
河套區發展港深科技園
上月深港兩地政府亦達成協議,在佔地87公頃(約4.5個維園面積)的落馬洲河套區合作發展「港深創新及科技園」。香港觀鳥會保育主任胡明川表示,「河套區本身就是后海灣濕地生態系統的一部分 ,猶如生態走廊,連接米埔和蠔殼圍的魚塘和濕地。」
有腳走,有翼飛 保育適可而止?
有些人覺得米埔濕地保護了就可以,外圍發展對候鳥有何影響?又或者如香港科技園董事局主席羅范椒芬所說,「蝴蝶、動物都很聰明」、「有腳走,有翼飛」, 保育適可而止?
「以生態角度而言,沒有分米埔內或外,魚塘、泥灘、紅樹林、蘆葦叢也是濕地,吸引不同雀鳥棲息覓食。在河套區發展,就好似被人斬一刀,將連貫濕地斬開,分開了蠔殼圍及馬草壟的魚塘。后海灣一帶一向是平地或魚塘,河套區發展將有大廈落成,對雀鳥是一大屏障,加上噪音、光害、污染等影響,直接影響雀鳥及其他動物。」胡明川說。
動物有腳走,有翼識飛,可去別處吧!?
胡明川認為,「這說法是將問題簡單化。以雀鳥為例,有些能以四海為家,適應多種生境,但其實很多物種都要有特定生境才能生存。牠們有翼能飛,有腳識走,不等於能找到另一個適合的地方。生境就是牠們的家,找不到適合生境沒有食物就會死,不少罕有及瀕危物種,對生境有獨特要求。」
遠道飛來 才知家被毁
雀鳥也有記性,記得哪一個位置適合棲息,之後會再回來,傅詠芹說:「候鳥遠道而來,如果來到才知道原來的停歇地已被破壞,由於飛行多時已筋疲力竭,很多雀鳥可能因此餓死。韓國的新萬金計劃就是一例子,當地水鳥大幅下降。 」
勺嘴鷸——自幼搵食靠自己
在西伯利亞凍原帶繁殖,幼鳥身上的毛色和圖案與苔蘚相似,有保護作用,但也有機會被狼、野狗、猛禽襲擊,每巢三至四顆鳥蛋,在自然環境中,只有大約一隻能生存下來。燕子幼鳥有父母餵飼,「飯來張口」,勺嘴鷸則不同,在父母身上學習捕食技能,從小便要靠自己,幸西伯利亞夏天多蚊,「搵食」不難。
每年八月,勺嘴鷸從西伯利亞往南飛越冬,跟很多候鳥一樣,遷飛時大量進食,增加脂肪,儲下能量應付遙遠路程,傅詠芹形容,「牠們落地停歇時很瘦,走的時候脹卜卜。」雀鳥的嘴猶如搵食「架生」,觀其嘴形可大概知道牠們吃什麼食物。例如尖長形嘴,有利插進泥灘,捕食水生昆蟲和螃蟹;勺嘴鷸的嘴不利插進泥灘,故此牠們的覓食方式是邊走邊用勺子形的嘴,在水中或泥裏左右來回掃動,捕食幼蟲、甲殼類和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傅詠芹笑說,「牠們看來成日都好忙,個頭經常震動」。
救救勺嘴鷸
為拯救面臨絕種的勺嘴鷸,俄羅斯、英國、中國、香港、泰國等世界各地愛鳥人士組成團隊,進行實地研究、繁殖或擔任支援角色,一起保育勺嘴鷸。
飛行追蹤
去年十月,江蘇三隻勺嘴鷸被保育人員裝上追蹤器,以便收集他們的越冬遷飛信息。登入http://bit.ly/2k2zR1K,可看到牠們的飛行路線,其中一隻在緬甸了。
欲了解勺嘴鷸現况,可登入網站:www.saving-spoon-billed-sandpiper.com
文﹕李佩雯
圖﹕受訪者提供、網上圖片
編輯﹕蔡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勺嘴鷸及其他候鳥知道,香港是「東亞——澳大利西亞」飛行航道其中一個補給站,但牠們不知道,人們本來答應保護的地方,很多已經岌岌可危。下一年還有機會看到牠們嗎?不知道。只知道,即使牠們「有腳走,有翼飛」,放諸世界各地,土地發展,無窮無盡的發展,是候鳥減少的致命傷。
霧網 一網打盡雀鳥
體型嬌小的勺嘴鷸,在俄羅斯西伯利亞凍原帶繁殖,每年八月左右飛往東南亞越冬,經中國江蘇、福建閩江口,以及日本、韓國、香港、泰國、越南、緬甸、孟加拉等地,八千多公里的旅程,勺嘴鷸面對多項人為威脅,數十年來大幅減少,由七十年代的二千至二千八百繁殖對,至二○○○年減少至一千對,二○一四年更減少到不足二百五十對。如果人類再不給牠們留下生存空間,在未來五至十年來,勺嘴鷸面臨滅絕。
香港觀鳥會助理經理(中國項目)傅詠芹(Vivian),定期到內地考察雀鳥情况,更會走到勺嘴鷸於內地的停歇點做調查,跟內地的鳥會合作保育。「例如我們合作訓練義工進行鳥類監測,遇到非法捕鳥情况,會通知當地的林業部門。」
廣東一帶,一些農民和漁民會設「霧網」捕鳥食用或保護魚塘,霧網以尼龍織成,幾乎隱形,將雀鳥一網打盡,「曾見過一個泥灘,面積約二十多平方公里內有三百多張網。霧網以U字形架設,遍佈整個泥灘,令誤墮陷阱的雀鳥無路可走。保育勺嘴鷸項目進行了三年,捕鳥網數目減少,但仍存在威脅。」
除了非法鳥捕,土地發展,棲息地減少對勺嘴鷸及其他候鳥來說更是致命。
發展土地 停歇地被填平
江蘇是勺嘴鷸遷徙時的主要停歇站,因飛行一段時間後,會在江蘇覓食補給。「然而江蘇發展壓力跟香港不遑多讓,情况跟香港相似,大片泥灘看似沒有價值便用來發展。他們不知道,退潮時很多鳥類會在此處覓食。事實上,勺嘴鷸的停歇地很多已被填平。」傅詠芹說。
東亞重要鳥道 工程破壞棲息地
江蘇對出的黃海區連接韓國,黃海對勺嘴鷸及其他遷徙鳥尤其重要,很多在西伯利亞和北極圈內部分地區繁殖的鳥類,遷徙時會經黃海補給,儲肥自己後再上路。江蘇不斷開發沿海地區,黃海另一岸的韓國,更有號稱世上最大規模的圍海造陸工程「新萬金工程計劃」。興建長達33.9公里海堤,將海水攔截,開發陸地面積四萬公頃,相當於首爾三分之二面積。計劃實施前,原地本來是大片泥灘,每年約有二十萬隻來自西伯利亞的候鳥來此棲息後繼續向南飛,是東亞重要鳥道之一,泥灘被徹底破壞,自工程進行至完成,候鳥數目大幅減少,當中包括勺嘴鷸。
發展屢闖城規 濕地保育區受影響
勺嘴鷸克服重重挑戰後,每年九月及四月,或會在香港「落腳」,之後繼續行程。全球已知共有九條候鳥遷飛路線,勺嘴鷸的遷飛路線為「東亞——澳大利西亞」飛行航道,香港米埔及內后海灣位於此飛行航道的中心。
后海灣、米埔沼澤區和四周一些魚塘,為各類水鳥提供不同生境,亦是數以萬計的候鳥中途停留地點,一九九五年列為拉姆薩爾公約濕地,肯定了其生態價值。米埔地區的魚塘被劃為「自然保育區」,保育區範圍及後擴展到馬草壟及蠔殼圍一帶,據政府文件顯示,因這些地方的濕地和魚塘是生態系統不可或缺的部分,這樣才能保持后海灣濕地生態系統完整。
保護區內外常受發展威脅
為免這些濕地因發展而受影響,城規會亦把后海灣一帶的濕地及魚塘劃為「濕地保育區」(WCA)和「濕地緩衝區」(WBA)。然而,保護區內與外的地方近年面臨不同程度的威脅,早前向城規會闖關的南生圍私人豪宅及Outlet Mall發展項目,正正散落在后海灣的濕地保育區及濕地緩衝區內。
河套區發展港深科技園
上月深港兩地政府亦達成協議,在佔地87公頃(約4.5個維園面積)的落馬洲河套區合作發展「港深創新及科技園」。香港觀鳥會保育主任胡明川表示,「河套區本身就是后海灣濕地生態系統的一部分 ,猶如生態走廊,連接米埔和蠔殼圍的魚塘和濕地。」
有腳走,有翼飛 保育適可而止?
有些人覺得米埔濕地保護了就可以,外圍發展對候鳥有何影響?又或者如香港科技園董事局主席羅范椒芬所說,「蝴蝶、動物都很聰明」、「有腳走,有翼飛」, 保育適可而止?
「以生態角度而言,沒有分米埔內或外,魚塘、泥灘、紅樹林、蘆葦叢也是濕地,吸引不同雀鳥棲息覓食。在河套區發展,就好似被人斬一刀,將連貫濕地斬開,分開了蠔殼圍及馬草壟的魚塘。后海灣一帶一向是平地或魚塘,河套區發展將有大廈落成,對雀鳥是一大屏障,加上噪音、光害、污染等影響,直接影響雀鳥及其他動物。」胡明川說。
動物有腳走,有翼識飛,可去別處吧!?
胡明川認為,「這說法是將問題簡單化。以雀鳥為例,有些能以四海為家,適應多種生境,但其實很多物種都要有特定生境才能生存。牠們有翼能飛,有腳識走,不等於能找到另一個適合的地方。生境就是牠們的家,找不到適合生境沒有食物就會死,不少罕有及瀕危物種,對生境有獨特要求。」
遠道飛來 才知家被毁
雀鳥也有記性,記得哪一個位置適合棲息,之後會再回來,傅詠芹說:「候鳥遠道而來,如果來到才知道原來的停歇地已被破壞,由於飛行多時已筋疲力竭,很多雀鳥可能因此餓死。韓國的新萬金計劃就是一例子,當地水鳥大幅下降。 」
勺嘴鷸——自幼搵食靠自己
在西伯利亞凍原帶繁殖,幼鳥身上的毛色和圖案與苔蘚相似,有保護作用,但也有機會被狼、野狗、猛禽襲擊,每巢三至四顆鳥蛋,在自然環境中,只有大約一隻能生存下來。燕子幼鳥有父母餵飼,「飯來張口」,勺嘴鷸則不同,在父母身上學習捕食技能,從小便要靠自己,幸西伯利亞夏天多蚊,「搵食」不難。
每年八月,勺嘴鷸從西伯利亞往南飛越冬,跟很多候鳥一樣,遷飛時大量進食,增加脂肪,儲下能量應付遙遠路程,傅詠芹形容,「牠們落地停歇時很瘦,走的時候脹卜卜。」雀鳥的嘴猶如搵食「架生」,觀其嘴形可大概知道牠們吃什麼食物。例如尖長形嘴,有利插進泥灘,捕食水生昆蟲和螃蟹;勺嘴鷸的嘴不利插進泥灘,故此牠們的覓食方式是邊走邊用勺子形的嘴,在水中或泥裏左右來回掃動,捕食幼蟲、甲殼類和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傅詠芹笑說,「牠們看來成日都好忙,個頭經常震動」。
救救勺嘴鷸
為拯救面臨絕種的勺嘴鷸,俄羅斯、英國、中國、香港、泰國等世界各地愛鳥人士組成團隊,進行實地研究、繁殖或擔任支援角色,一起保育勺嘴鷸。
飛行追蹤
去年十月,江蘇三隻勺嘴鷸被保育人員裝上追蹤器,以便收集他們的越冬遷飛信息。登入http://bit.ly/2k2zR1K,可看到牠們的飛行路線,其中一隻在緬甸了。
欲了解勺嘴鷸現况,可登入網站:www.saving-spoon-billed-sandpiper.com
文﹕李佩雯
圖﹕受訪者提供、網上圖片
編輯﹕蔡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