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作曲達人林丰﹕三圈麻將奏樂曲 開拓音樂想像長青網文章

2017年02月1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2月12日 21:35
2017年02月12日 21: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日常生活中,讀、寫,我們多用文字跟這個世界打交道。


不如試試用耳朵,打開另一個維度的世界?

如果音樂是念給耳朵聽的詩,林丰的詩,有時是格律工整的唐詩,有時是跳脫的新詩,嗯,也許還會聽到麻將聲——他曾將一枱麻將搬上台,以三圈廣東麻將,作為敲擊樂表演。


大家對古典音樂的印象,多是樂手一臉嚴肅在華麗大廳演奏大師經典。


但林丰也曾將鳥、小狗以及火車等聲音寫進交響樂,寫過一首古典樂曲來crossover爵士樂,將冰島後搖滾(post rock)樂隊Sigur Rós的作品重新編曲,讓管弦樂團演奏。


音樂大師坂本龍一說:「音樂對我來說,沒什麼曲風的分界,是多種存在於我腦海的元素的結合。像是不同材料,你把他們疊起來,用根竹籤串起來,跟串燒一樣。」


若文字有廣袤的想像空間,音樂也有無限可能。


看下去前,不妨打開Youtube連結,聽着林丰的曲,一邊讀。


用音樂重新感受這世界的質感。


《禾.日.水.巷》音樂會「迷你版」﹕youtu.be/_vzkAZ2F6u4

理科人走音樂路 音符寫出結構

訪問這天,是林丰在香港管弦樂團(港樂)上班的第四天,名片上的職銜是藝術策劃總監。


十二年前,他第一隻自薦CD寄到這個辦公室。那是他的作品首次被BBC(英國廣播有限公司)採用,於是林丰將BBC交響樂團演奏的錄音燒錄成多隻CD,寄到不同機構自薦。


第一次與BBC合作,無酬。「當作曲家不是你自己話做就做,要有人肯付錢邀約你作曲。開始時,你一定是Nobody,所要要懂self promotion(自我推廣),其實我已做得不夠多。」兩次合作後,BBC正式委約作曲,第一首作品《解》曲酬達六位數字,更是首位獲委約的香港作曲家。


林丰於香港出生,中學就讀九龍華仁,六歲學鋼琴,十歲學大提琴,雖是父母安排,卻學出興趣來。「在CD公司還會印catalogue(目錄)的年代,我會晚上拿在牀上讀,這是我小時候最大興趣。」


父親是前天文台台長林超英,哥哥是工程師,他自言也是「理科人」,想過當建築師,但會考後負笈英國,接觸到不同音樂,決定以此為志業,大學二年級下學期,把握最後機會轉到音樂系。他的曲跟建築一樣着重結構,作曲時會將曲譜攤在地上,看音符起伏的形狀。


為了免費聽演奏,大學時,他到倫敦皇家阿爾伯特音樂廳(Royal Albert Hall)兼職帶位,沒想到數年後,「帶帶下位,不小心帶了上台」。笑容不無得意,背後卻是萬分努力:「逍遙音樂節(BBC Proms)是我的dream commission。」


父親林超英細聽成果 「十年磨劍,一分鐘光采」

畢業後做過藝術行政工作,○七年辭去正職,專心作曲,兼職打譜、藝術行政養活自己,一直過着「Slash」的生活。中學同學的收入都比他「豐富」,「你選擇了這條路,就要接受。不過我好識慳錢的,所以這不是一個好辛苦的勵志故事,哈哈。」他的手機已用了數年,是節儉,更是自小薰陶的環保意識。


每年在阿爾伯特音樂廳舉辦的逍遙音樂節,是全球古典音樂人的殿堂。二○一二年七月二十日,BBC委約他創作的《無盡藏》(Endless Forms)在此公演。


台下六千觀眾,父親也在其中。林丰說得淡然,但父親看在眼中,直言「不容易」,看着兒子致謝後旋即回到後台,他形容為「十年磨劍,一分鐘光采」,在網誌寫:「我猜想他也曾有些時刻懷疑自己的選擇,幸好他能夠堅持和勉力向前。」同日林丰作曲博士學位畢業,決定回港發展。


感受古典樂 不用明白古典樂

儘管在古典音樂界已登殿堂,但古典音樂不及流行音樂風頭盛,在Google打「林丰」,Google會問:您是不是要查「林峯」?林丰說,喜歡古典音樂,因它不追潮流,是更純粹追求藝術的音樂,但古典音樂其實也有許多可能。


「不要一開始覺得好深、好難明。我覺得大家高估了『明白』的重要性。可能好多人享受藝術,不是因為明白,而是當下被藝術品衝擊視覺、聽覺。你只需要有少少好奇、好直接感受音樂,不需太顧忌樂曲本身講什麼。」他也喜歡講求直觀體驗的當代美術,辦公室枱上放有David Shrigley的小型雕塑。視覺藝術、建築、音樂,都有共通之處,美國音樂人Jason Mraz的大碟We Sing. We Dance. We Steal Things.的名字,正是來自Shrigley的作品。


不過,林丰說自己聽音樂也得用腦袋,卻不是為了「明白」,而是為了「記得」。「我聽音樂靠記憶,有什麼樂器突然捕捉到你的注意力?剛才聽的idea有沒有一路重複、演變?有些音樂要聽幾次,好的樂曲要前後呼應。」


Sigur Rós中聽出管弦樂

他喜歡古典音樂,但對於「教人如何欣賞古典音樂」頗不以為然:「我不覺得觀眾一定要喜歡古典音樂,最緊要是一個人認識好多不同種類的可能。有探索過,見過好多不同的東西,才認識自己對音樂的品味、喜好。當然,我覺得古典音樂是好的,但沒有人會喜歡別人告訴你,你要喜歡什麼、這首曲是好或不好。」


用耳朵探索世界。他寫管弦樂,也愛聽現代爵士樂,喜歡冰島後搖滾樂隊Sigur Rós和日本音樂大師坂本龍一。後搖滾以樂聲為主,就算有人聲,也只是「聲音」之一,但細聽之下,每種聲音都有層次,循序漸進。林丰在Sigur Rós的曲中,聽出管弦樂的層次感,「好簡單的旋律、重複但用layering做到咁靚,用很少的素材,做到由小到大非常龐大的結構。」


林丰喜歡坂本龍一,因他憑《末代皇帝》取得奧斯卡最佳配樂後,不因此停步,仍勇於多方嘗試創作。林丰的音樂,也一樣天南地北。他試過與藝術家合作,做裝置藝術,試過把鳥聲融於樂曲之中,代表香港大自然。


結合香港影像 麻將做樂器

二○一五年,他與爵士樂結他手張駿豪合辦《禾.日.水.巷》音樂會,並由建築師黎智禮以航拍技術拍攝香港的不同地方,於音樂會上同步播放。古典音樂結構分明,林丰特意在樂譜中留白,讓爵士樂拍檔即興發揮,「我想跟他們做一個meaningful的合作,在譜中留空位,只有少許指示,有的是在綵排中一起談出來的,讓他們有空間發揮,加多個音樂的層次。」時值二○一四年雨傘運動之後,香港氣氛低迷,「我們希望從另一個角度,呈現一個大家熟悉或陌生的香港。我們可能忘記了香港有些咁正的地方,可以讓大家重新欣賞香港美麗的一面。」以音樂結合影像,林丰希望以音樂營造氣氛,讓觀眾欣賞畫面,黎則會聽音樂剪輯影像。而本文附上的YouTube連結,正是《禾.日.水.巷》的迷你版本。


音樂本來源於生活中的聲音。去年,林丰為本地敲擊樂手邵俊傑寫成新曲《圈》,於演藝學院演出。他們在台上放一枱麻將,以三圈廣東麻將碰擊出來的聲音和韻律,加上收音機聲,組成奇異的音樂。「我以麻將做樂器,每圈用不同的方法砌樂曲出來,台上有麻將枱,還有部收音機,用轉台來表達三個動作(movement)。」


加入港樂回應本土化訴求?

今年三十七歲的他笑言自己「有少少年輕元素」,成為港樂的藝術策劃總監,希望帶來新創意。上任總監韋雲暉是音樂出版行政工作出身,「我的特別之處是以作曲家身分入來,也許他們某程度上欣賞我有創意的一面。」他說,安排節目與作曲類似,「我希望砌到節目是多元化,和而不同,有傳統的經典吸引觀眾,但在適當或可行時,可以讓大家多接觸香港以外的東西。香港管弦樂團有兩個責任,要呈現古典樂經典,讓觀眾認識,也要為他們介紹在其他地方未必接觸過的音樂。」


日劇《交響情人夢》中,玉木宏飾演的樂團見習指揮,總是一本正經,大家對古典音樂的想像,都有點嚴肅。但林丰說,古典音樂,其實也可以很好玩。他的辦公室角落,放着一把同事遺下來的黑武士光劍,是早前港樂《星球大戰》音樂會上,指揮用到的道具。早前港樂也曾在文化中心大堂,以一百個拍子機,「演奏」現代作曲家利格第的Poème Symphonique for 100 Metronomes。林丰笑說:「不一定要在演奏廳,才能呈現音樂。」他將負責二○一八孆@九年度樂季的節目,打算找音樂範疇以外的人合作,例如藝術家、多媒體創作人。


在一五孆@六年樂季,多名本地音樂人因為港樂的節目沒有香港曲目,聯署要求「港樂必須支持本地音樂人才」。有樂評人認為,林丰成為港樂的藝術節目總監,是港樂回應支持本土化的訴求。


林丰笑說:「我不覺得請我是回應,我是有優勢,熟悉香港的音樂界,但不是請我的原因。作曲來說,我achieve過的,差不多無香港人achieve過。」他說,港樂也有不少香港成員,選曲及選人是視乎藝術水平,與地方無關。


但的確有樂評人指出,不少觀眾都認為「外國的月亮特別圓」,因此外地音樂人,某程度亦是票房保證。「去外地見識,對藝術家的成長一定有好處,但港樂不單是為票房,也是要培養香港的音樂人才。我也希望有更多機會呈現香港的音樂家。」


「去英國才知道可作曲」 冀音樂融入生活

除了培訓人才,他也希望做更多音樂教育,讓音樂成為生活,而不是入學的履歷。才上了班四天的林丰說,港樂一直有不少外展音樂教育活動,他還在蒐集資料的階段,但記得在英國時,曾與BBC的樂團一同做外展教育,帶小朋友作曲。「我在香港時,沒有人提過自己可以創作,去到英國,才知道可以作曲。」


音樂可以是一枱鏗鏘有致的麻將,可以是優美的古典樂,可以是層次豐富的後搖滾樂曲,音樂開啟的想像,也可以無遠弗屆。正如坂本龍一自傳的書名《音樂使人自由》。


文﹕黃熙麗

圖﹕蘇智鑫、受訪者提供

編輯﹕屈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