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對個人而言,我在「民主思路」的一章已經結束;但對於溫和路線,我還是有所寄望,依然盼望這條路可以愈走愈寬。
去年的立法會選舉,主張溫和路線的候選人大多鎩羽而歸,甚至一敗塗地。作為一股政治力量,這種主張顯然與當下的政治氣候格格不入。我從來沒有說過這種鼓吹與北京對話、強調務實態度的政治主張必然會成功。我只是認為我們並沒有放棄這種嘗試的本錢,在當前的政治死局中也沒有條件去拒絕任何選項。有人認為期望中央會理性地處理香港問題、心平氣和看待民主訴求,是癡人說夢、妙想天開。但這種溫和路線,真的較諸公投自決、勇武起義的策略更加不切實際嗎?在當前的困局下,我們必須保留着對話的選項,為政治光譜多留一點想像空間。這條路當然難行,但與一年多前開始的時候相比,形勢並未變得更壞。梁振英無法連任、中央向泛民發回回鄉證,這些發展不一定表示治港政策已出現了根本性改變,但卻說明這個表面看似全無希望一潭死水的殘局,背後仍然充滿變數,存在各種可能。
必須努力爭取反對派信任
當然,客觀的現實是在現時的情况下,溫和路線沒有太大擴展空間,只能堅守下去,力求保存一點力量。但從過去年多以來的近距離觀察,有些地方同路人還是可以多花工夫,集中精力把它做得更好的。這裏,主要有3個方面:
第一,溫和派必須加倍努力去爭取反對派的信任。溫和派一直強調要超越「建制——反對派思維」去看問題,但在實踐以來,卻一直予人貼近前者多於後者。這一方面是因為泛民與溫和派中個別人士的失言所致,又或者種種個人恩怨前塵舊事相互影響,以致偶爾會出現互相挑剔、出言相譏的場面。但這些都是枝節問題,最關鍵的反而是溫和路線人士大多在評論時政時,較多願意代入建制位置去看問題,反而相對少從反對派的視野去進行分析。箇中原因,大概因為溫和派近年都沒有太多參與社會抗爭。他們的社運參與、街頭抗爭的體驗和理解,大都是久違的記憶,與時代脫節。因此,他們始終沒法從公民社會、抗爭人士的角度去看問題,沒有掌握政治新生代的語言邏輯,自然也不能洞悉快速變化的反對陣營的世界觀。結果是溫和派並未能完全取得反對派的信任,也難以在建制與反對派中取得一定理想的平衡。缺乏這種相互信任,溫和派也因此無法發揮拉近社會距離的政治作用。
第二,溫和路線過分聚焦中港矛盾中的政治議題,反而忽略了這種緊張關係的多元性。中港矛盾當然很大程度源於兩地對民主發展觀念上的鴻溝——政改問題不解決,特區管治也難以改善。但要解開這個結,在現時的氛圍下又談何容易?但中港關係也同時涉及無數不同的政策層面。實情是目前的緊張關係,是眾多缺乏妥善處理的政策環節積累而成:出入口管制、食物安全、跨境犯罪、商業糾紛、疾病通報,以至基建工程銜接等多個環節,回歸以來因融合速度過快而出現種種管理失誤,令民怨叢生、矛盾加劇。只要有一個環節處理不善,兩地張力又添一分,中港關係這個結便拉得更死。這些紛爭,大多不存在政治色彩。但要解決這些問題卻要細緻的政策研究、全盤的法律考慮和深入的可行性討論。能務實地解決一個問題,中港間的怨氣便少一分,也能一點一滴地為解開中港死結創造出更為有利條件。不求一步登天、先易後難,理應是溫和派處理中港矛盾的策略。
第三,溫和派要明白需要對話的不止中港之間,香港內部的相互理解也同樣重要。近年社會壁壘分明、撕裂嚴重已是不爭的事實,這個矛盾實質與中港關係緊張互為因果,成為了一個惡性循環。但要處理這個內鬥不止的局面,我們需要首先放下一些成見,嘗試明白對面一方的處境。美國社會學家Arlie Hochschild的近作《家園中的陌路人》(Strangers In Their Own Land),也許能對如何打破隔膜給我們一些重要啟示。她的個案研究,是何以美國路易斯安納州的居民,在石油公司對他們的社區造成嚴重的污染災害後,仍然會義無反顧地支持茶黨(Tea Party)這種反對政府監管工業、靠攏大企業和輕視環保政策的右翼政黨。透過多年的田野調查,她看到這群在自由派眼中只是一群目不識丁、愚昧無知的鄉巴佬的世界觀。這些南方人,相信自己是勤懇工作不怕辛苦的良好公民。他們從來不依靠政府救援,只相信可以靠個人努力便可以實踐心目中的「美國夢」。可惜近年國家不景氣,要達成理想愈來愈難,自己恍似置身一條長長的輪候隊伍中,看不見終點。但令他們最不滿的,是發現有愈來愈多人大模廝樣地不斷插隊,令輪候時間更多——他們是少數族裔、婦女、新移民等被自由派呵護有加的「弱勢社群」。更甚的是,當他們表示不滿時,卻被指摘為麻木不仁,受到種種道德譴責。特朗普在他們茶黨眼中,是敢於站出來捍衛他們的公平概念(多勞多得信奉市場)和榮辱觀念(自食其力不求施捨)的勇士。
香港的情况自然不盡相同,但「黃絲」與「藍絲」之間差距卻不下於當前美國社會。前者以「蛇齋餅糉」、「港豬」和「五毛」去譏諷對手,而後者則以「外國勢力介入」、「廢青」、「賣國賊」角度去還以顏色。各有各的陣地,大家以攻擊對方為樂。要處理這個對立局面,不可能靠政治動員選票爭取去壓倒對方。我們需要的,是有人願意以一種「深入敵後」的探索精神,以客觀持平的態度去理解不同的政治取態,願意去為對立各方搭建溝通平台。在這方面,溫和派實在有介入的可能性。
民主路上手法縱有不同 卻是目標一致
在追求民主的道路上,溫和派與反對派手法縱有不同,卻是目標一致同氣連枝,泛民永遠只會是朋友而不應是敵人。溫和派要明白自身此刻勢單力薄,不能強求事事參與,必須抓對焦點珍惜彈藥,也無必要過分在意鎂光燈注視。善無大小,民主進步也要靠多方各司其職積累功業而成。溫和派倘能做好上述3項工作,已是功德無量、超額完成,為解決眼前的困局作出重要的貢獻。
作者是新力量網絡研究總監、香港城市大學公共政策學系教授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去年的立法會選舉,主張溫和路線的候選人大多鎩羽而歸,甚至一敗塗地。作為一股政治力量,這種主張顯然與當下的政治氣候格格不入。我從來沒有說過這種鼓吹與北京對話、強調務實態度的政治主張必然會成功。我只是認為我們並沒有放棄這種嘗試的本錢,在當前的政治死局中也沒有條件去拒絕任何選項。有人認為期望中央會理性地處理香港問題、心平氣和看待民主訴求,是癡人說夢、妙想天開。但這種溫和路線,真的較諸公投自決、勇武起義的策略更加不切實際嗎?在當前的困局下,我們必須保留着對話的選項,為政治光譜多留一點想像空間。這條路當然難行,但與一年多前開始的時候相比,形勢並未變得更壞。梁振英無法連任、中央向泛民發回回鄉證,這些發展不一定表示治港政策已出現了根本性改變,但卻說明這個表面看似全無希望一潭死水的殘局,背後仍然充滿變數,存在各種可能。
必須努力爭取反對派信任
當然,客觀的現實是在現時的情况下,溫和路線沒有太大擴展空間,只能堅守下去,力求保存一點力量。但從過去年多以來的近距離觀察,有些地方同路人還是可以多花工夫,集中精力把它做得更好的。這裏,主要有3個方面:
第一,溫和派必須加倍努力去爭取反對派的信任。溫和派一直強調要超越「建制——反對派思維」去看問題,但在實踐以來,卻一直予人貼近前者多於後者。這一方面是因為泛民與溫和派中個別人士的失言所致,又或者種種個人恩怨前塵舊事相互影響,以致偶爾會出現互相挑剔、出言相譏的場面。但這些都是枝節問題,最關鍵的反而是溫和路線人士大多在評論時政時,較多願意代入建制位置去看問題,反而相對少從反對派的視野去進行分析。箇中原因,大概因為溫和派近年都沒有太多參與社會抗爭。他們的社運參與、街頭抗爭的體驗和理解,大都是久違的記憶,與時代脫節。因此,他們始終沒法從公民社會、抗爭人士的角度去看問題,沒有掌握政治新生代的語言邏輯,自然也不能洞悉快速變化的反對陣營的世界觀。結果是溫和派並未能完全取得反對派的信任,也難以在建制與反對派中取得一定理想的平衡。缺乏這種相互信任,溫和派也因此無法發揮拉近社會距離的政治作用。
第二,溫和路線過分聚焦中港矛盾中的政治議題,反而忽略了這種緊張關係的多元性。中港矛盾當然很大程度源於兩地對民主發展觀念上的鴻溝——政改問題不解決,特區管治也難以改善。但要解開這個結,在現時的氛圍下又談何容易?但中港關係也同時涉及無數不同的政策層面。實情是目前的緊張關係,是眾多缺乏妥善處理的政策環節積累而成:出入口管制、食物安全、跨境犯罪、商業糾紛、疾病通報,以至基建工程銜接等多個環節,回歸以來因融合速度過快而出現種種管理失誤,令民怨叢生、矛盾加劇。只要有一個環節處理不善,兩地張力又添一分,中港關係這個結便拉得更死。這些紛爭,大多不存在政治色彩。但要解決這些問題卻要細緻的政策研究、全盤的法律考慮和深入的可行性討論。能務實地解決一個問題,中港間的怨氣便少一分,也能一點一滴地為解開中港死結創造出更為有利條件。不求一步登天、先易後難,理應是溫和派處理中港矛盾的策略。
第三,溫和派要明白需要對話的不止中港之間,香港內部的相互理解也同樣重要。近年社會壁壘分明、撕裂嚴重已是不爭的事實,這個矛盾實質與中港關係緊張互為因果,成為了一個惡性循環。但要處理這個內鬥不止的局面,我們需要首先放下一些成見,嘗試明白對面一方的處境。美國社會學家Arlie Hochschild的近作《家園中的陌路人》(Strangers In Their Own Land),也許能對如何打破隔膜給我們一些重要啟示。她的個案研究,是何以美國路易斯安納州的居民,在石油公司對他們的社區造成嚴重的污染災害後,仍然會義無反顧地支持茶黨(Tea Party)這種反對政府監管工業、靠攏大企業和輕視環保政策的右翼政黨。透過多年的田野調查,她看到這群在自由派眼中只是一群目不識丁、愚昧無知的鄉巴佬的世界觀。這些南方人,相信自己是勤懇工作不怕辛苦的良好公民。他們從來不依靠政府救援,只相信可以靠個人努力便可以實踐心目中的「美國夢」。可惜近年國家不景氣,要達成理想愈來愈難,自己恍似置身一條長長的輪候隊伍中,看不見終點。但令他們最不滿的,是發現有愈來愈多人大模廝樣地不斷插隊,令輪候時間更多——他們是少數族裔、婦女、新移民等被自由派呵護有加的「弱勢社群」。更甚的是,當他們表示不滿時,卻被指摘為麻木不仁,受到種種道德譴責。特朗普在他們茶黨眼中,是敢於站出來捍衛他們的公平概念(多勞多得信奉市場)和榮辱觀念(自食其力不求施捨)的勇士。
香港的情况自然不盡相同,但「黃絲」與「藍絲」之間差距卻不下於當前美國社會。前者以「蛇齋餅糉」、「港豬」和「五毛」去譏諷對手,而後者則以「外國勢力介入」、「廢青」、「賣國賊」角度去還以顏色。各有各的陣地,大家以攻擊對方為樂。要處理這個對立局面,不可能靠政治動員選票爭取去壓倒對方。我們需要的,是有人願意以一種「深入敵後」的探索精神,以客觀持平的態度去理解不同的政治取態,願意去為對立各方搭建溝通平台。在這方面,溫和派實在有介入的可能性。
民主路上手法縱有不同 卻是目標一致
在追求民主的道路上,溫和派與反對派手法縱有不同,卻是目標一致同氣連枝,泛民永遠只會是朋友而不應是敵人。溫和派要明白自身此刻勢單力薄,不能強求事事參與,必須抓對焦點珍惜彈藥,也無必要過分在意鎂光燈注視。善無大小,民主進步也要靠多方各司其職積累功業而成。溫和派倘能做好上述3項工作,已是功德無量、超額完成,為解決眼前的困局作出重要的貢獻。
作者是新力量網絡研究總監、香港城市大學公共政策學系教授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