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吳永嘉:推動「再工業化」 為香港經濟結構問題解困長青網文章

2017年02月0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2月08日 06:35
2017年02月08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經過近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歐美先進國家均積極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再工業化」成為各國的重要發展策略。香港也不例外,面對產業結構單一、長期依靠「四大支柱」支撐經濟,各界普遍認為應盡快建立新的支柱產業,讓本港經濟多元發展。無論是去年還是今年的施政報告,特區政府明確指出「再工業化」有潛力成為香港新的經濟增長點。


回歸本土 體現「香港」附加值

既然是「再工業化」,就是要回歸本土,至少在產品的初創或研發階段,這部分工序應該在本地進行。這樣「香港」這兩個字的附加值便可以在產品中獲得充分體現,真正做到「香港創造」或「香港製造」。唯有當「香港製造」打出了名堂,脫胎成為國際知名的「香港品牌」,屆時再將生產線向全球佈局,也就變得水到渠成。當然,受制於土地及勞工市場資源有限,「再工業化」對香港而言,並非要把勞工密集的組裝線回流,而是由創新及科技帶動,發展高增值的工序及行業。


香港未來的工業發展不能走勞工密集型的老路,應促進港資企業與科研院校進行「產學研」合作。目前,香港的研究開發活動有超過50%是由高等教育機構進行,有關比例遠高於國際間的一般水平,例如2013年台灣10.7%、美國14.2%、英國26.4%以及南韓9.2%等。如何進一步強化「產學研」的合作,對香港創新及科技的發展至為重要。


「產學研」之間應加強了解溝通

創新及科技與「再工業化」息息相關,若能轉化大學的科研成果,成為廠家可使用的技術,將有助工業升級轉型。然而,許多學者做出來的研發,有時難以在生產線上被運用,原因在於他們沒有與業界深入溝通,所以研究無法產業化。因此,「產學研」之間應該加強相互了解和溝通,業界可以邀請專家學者實地到工廠了解生產流程,以便在研發階段更為「貼地」以及更能被有效運用。以納米技術為例,現時應用在製衣和電子產品生產上,就是成功的商品化。只要進一步加強科研成果轉作商業應用,將可成為本港經濟發展新動能,走出長期低增長困局可期。


最近輿論的焦點——河套地區發展「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正是香港經濟轉型的一個機會。根據特區政府的規劃,這幅面積是現時大埔科學園的4倍的河套土地,面積達87公頃,將建設成為本港有史以來最大的創科平台。故此,河套既能為「再工業化」提供用地和支援,日後更可為創新及科技的「在地化」知識轉移提供有利條件。當然,政府也應考慮優化優秀人才入境計劃,進一步吸納創新及科技行業的人才來港工作,以解決「再工業化」的人才配套問題。


必須走「外延發展」道路

長遠而言,一個完整的產業除了需要擁有先進技術、優良產品,還需要不斷拓展銷售市場和相應擴大製造規模。香港在「一國兩制」的制度體系下,憑藉背靠大陸以及擁有健全的法制、高度開放、公平貿易、資金進出自由等有利條件,可順利拓展國際市場,而伴隨着市場的擴充,必定會推動製造規模的擴大。然而,香港由於土地面積小、資源短缺、市場容量小,勢必會制約其製造規模的擴大發展乃至產業的形成。我們必須具有相當規模的市場和生產能力才能成為產業,才能成為香港的經濟支柱。所以「再工業化」能對香港經濟作出貢獻,則必須走「外延發展」的道路。


特別是在目前全球經濟復蘇緩慢、發達國家實行製造業回歸政策和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大環境下,港商更加需要利用內地的資源和市場。而特區政府也應該配合「一帶一路」國策,鼓勵港商「走出去」,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興業。例如檢討《稅務條例》第39E條和其他稅務規定,對港商在內地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使用機器設備和知識產權以及研發方面的投入給予本港免稅額,亦可考慮為他們的研發開支提供現金津貼或多倍的利得稅扣減。


以一個最現實的例子說明情况:即便是由香港本土「孕育」的大疆科技公司,亦需要借助離境製造生產,才能迅速推動企業規模擴大。再看歐美日等發達國家的馳名企業,皆是充分利用國際資源來拓展生產規模,留在本土的企業總部則主要負責創新與科研,以支撐企業實力的提升。故此,香港要推動「再工業化」發展,特區政府理應更重點關注目前在離境製造生產的港資廠商的發展狀况。


新一屆政府應要有新思路

「再工業化」牽涉範圍廣泛,由商貿、土地、勞工、稅務、金融、教育以至環保等範疇,例如科學及應用範疇牽涉更改教育體制,需要高層次統籌,以匯集相關部門以及社會各界的代表,構建推動和支援香港工業發展的長效機制。據此,我建議政府設立一個合適的專責部門或跨部門的「工業督導委員會」,以及研究香港工業的特點,並根據香港經濟的結構特點,制訂以「外延式」發展為基本特點的一套具前瞻性和全面性、系統化的工業政策。只要我們為香港工業「再出發」創造更有利的政策環境,當政府投入資源在創新及科技方面,相信也會事半功倍。


總而言之,香港始終是資本主義社會,政府應着力發展經濟,讓市民共享經濟成果。新一屆的特區政府在推動「再工業化」的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應該要有新的思路,最終為香港當前的經濟結構問題解困。


作者是立法會議員

◆給特首參選人的試卷——特首選舉政綱評析系列

◆問特首參選人:如何推動「再工業化」的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盡快建立新的支柱產業,讓本港經濟多元發展?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