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社評:土地政策須深思熟慮 勿輕率助長地產霸權長青網文章

2017年02月0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2月08日 06:35
2017年02月08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社評】土地房屋是香港市民最關心的問題,多名特首參選人的政綱均設專章,大談增加土地和公營房屋供應。香港市民飽受高樓價之苦,與「地產霸權」息息相關,前任政府長時間停止造地、縱容「發水樓」牟取暴利等歪風,尤惹詬病。增加房屋供應,是釜底抽薪之道,不過特首參選人除了要有遏抑樓價的決心,還有責任闡明政策不會向地產商利益嚴重傾斜,斷絕官商勾結和縱容「地產霸權」賺到盡的嫌疑。
地產商牟取暴利
市民氣憤意難平
特首參選人曾俊華在政綱中提出增建公營房屋,「目標是為全港六成市民提供公營房屋作居所」,惹來不少迴響。特首梁振英回應記者提問時質疑,就算政府將來開發的土地全都用來興建公營房屋,不再賣地興建私人住宅,都未必能達到目標,况且市場若沒有私人住宅供應,樓價必然飈升,導致很多本應有能力購買私樓的人,也要輪候公營房屋。曾俊華其後承認,六成是一個「長遠目標」,「需要一段時間才可以做到」。
梁振英為現任特首,開腔點評某位參選人的政策主張,容易惹來揣測,做法是否恰當,可以商榷,不過特首參選人在政綱勾勒願景時,宜將事情說得清晰明白,以免予人亂開空頭支票的觀感。正如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前成員李華明所言,就事論事,如果土地供應情况不變,為六成市民提供公營房屋的目標,的確難以做到。曾俊華出任財政司長近10年,主要面對兩大批評,一是嚴重低估財政盈餘,二是主持土地供應督導委員會期間,在開拓土地方面乏善足陳。私樓供應短缺、樓價飈升,得益最大的當然是地產商。曾俊華確有需要進一步向社會說明,在賣地政策、遏抑樓價,以及未來5年興建公私營房屋比例等,採取什麼立場。
目前四大特首參選人,曾俊華、葉劉淑儀和胡國興都已公布政綱,唯獨林鄭月娥欠奉。房屋問題是重中之重,林鄭必須盡快交代,以便各界參詳比較。環顧現有3名參選人的政綱,增加土地房屋供應都是主力重點,惟專談遏抑樓價的章節不多,葉劉政綱相對而言算是着墨較多,例如提出應檢視現時的賣地和招標機制,避免採用刺激樓價的方式出售土地,令樓市過熱等。過去地產商屢被質疑推高樓價牟取暴利,「地產霸權」之說不脛而走,梁振英上台後雖有所收斂,惟「劏房樓盤」大行其道,令不少市民仍舊對「地產霸權」憤憤不平。下任特首必須妥善處理與地產發展商的關係,保障普羅市民利益。
發水樓前車可鑑
提供誘因須慎重
曾俊華在政綱中,提出「以創新方式增加社區用地」,包括在新拍賣或重建的住宅和工商用地,加入條款,要求地產商代政府興建額外樓面面積 ( 約5%,由政府擁有業權 ),作「政府、機構或社區」(GIC)用途,由政府分配給不同機構,營運安老院、託兒所、幼稚園等公共及社區設施,相關建築成本將在地價上反映。政綱又主張提供誘因,鼓勵已劃為商業區的舊工廈重建,若重建計劃可為社區帶來改善,諸如擴闊道路、改善通風等,地產商可得到額外樓面面積。由政府專門覓地興建老人院等社區設施,論效率可能比不上由私人發展商代勞,惟在「提供誘因」時,必須慎重處理,減少發展商有鑽空子的機會。
10多年前,政府容許地產項目的「出售建築面積」,較賣地時所預定的建築面積多,地產商在地盤內加建道路等設施,可額外獲得興建更多樓面的優惠,同時又提供經濟誘因,鼓勵地產商額外興建環保露台、空中花園等,推動環保概念,目的為提高居住質素。結果地產商趁機鑽空子,大建「發水樓」,將大露台、大窗台等悉數計入單位的「建築面積」牟取暴利,部分物業大幅「發水」三至四成,單位實用面積大降,惹來官商勾結和利益輸送的質疑。鑑於輿論狠批,政府2010年終於公布一系列措施,「發水」上限不得多於一成。前車可鑑,向地產商提供誘因時,必須確保不會重蹈覆轍。
曾俊華表示,目前缺地興建社區設施,需要給予誘因,鼓勵發展商提供社區設施,額外增加的樓面亦是提供予市民使用,否認政策偏向地產商。惟魔鬼總在細節裏,地產商會否有機會再鑽空子,又或因為無利可圖,隨便將老人院等社區設施建設在垃圾房旁邊等,都需要正視。地產建設商會選委昨天與葉劉淑儀會晤,據悉希望未來特首可協助社會消除「官商勾結」和「地產霸權」等指控。既然不想再蒙污名,地產發展商實須改變賺到盡的營商之道,下任特首亦須以實際行動,證明施政不會向地產商利益傾斜。
■歡迎回應editorial@mingpao.com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