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鄭立:建制派外的特首選舉長青網文章

2017年02月0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2月04日 06:35
2017年02月04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我們一直預期在2017年,香港開始有特首普選。不過這並沒有實現,去到今年,香港的特首選舉,還是毫無民主成分的寡頭選舉。過去因為這個選舉沒有任何民主成分,可說是「權貴俱樂部」;參與或影響這個選舉,會被某部分人視為「背叛民主」,妥協接受不公平選舉體制。所以一直為泛民主派及其他反對政府的力量不承認、杯葛,至少沒有積極參與。


這5年內香港的動盪與政府濫權事件頻生,幾乎沒有人會否認是跟梁振英當選特首有關。這幾年大家都感受到,只要特首有這個意願,香港的體制其實充滿了濫權的漏洞。故此2017年的這一次特首選舉和之前有一個不同的地方,就是有相當數量的政治立場親近泛民或泛本土的人,積極取得選委的位置,數量大約有300人。


值得注意的是,這300人,雖然有參選,也取得了選委席位,達到了他們的目標,但也只是取得「影響特首選舉的權力」,因為他們本來的目標就只有這樣。當初還有「不想讓現任特首連任」這目標時,問題還不大,因為目標還很明確;但自從梁振英宣告不爭取連任之後,這個目標就不再成立,很多不同政治團體,也因此失去了方向。


這些選委到底應該怎樣運用手上的有限權力,就成為了問題。畢竟現在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也沒有一個有足夠統合這些人投票的權威存在。因此,關於如何運用這些選委,很多人提出了不同的方案。


第一種方案是提名一個泛民的代表去選特首,但是這個方案在這種小圈子選舉中,明顯是選不到的,所以純粹是一種示威,甚至有可能給予反對普選的人,以「泛民也可以目前的方式提名參選」作為支持這種制度延續的理據。第二種方案是利用這些票,去支持一個反對建制派的人較能接受的參選人當特首,還有就是拿這些票去跟參選人做一些交涉。當然還有更多其他的方案,因為誰都有資格提出他自己的想法,只是沒有誰有足夠的影響力去讓這些選委執行這些方法。


300選委席位卻沒有300票的力量

對於這些選委而言,哪個方案才是正確的?其實這種開放的問題,都只是可能性,很難說哪個最正確、對爭取香港的民主最有利。真正的問題,是這些選委之間未能統合起來,所以最後雖然選委席位數字有300,但卻沒有300票的力量,因為各自理念不同、聽了不同的意見,而分散了做不同的事情。但它即使不民主還是一個選舉,票數太分散的話,最終就是哪件事效果都不大。


而且這些權力的存在也出現了副作用。抱持不同主張的人,不斷地想要說服那些選委按自己意向去運用權力。人多嘴雜,結果不同的主張之間很容易就產生衝突。為了加強自己所相信的理念的說服力,很容易就批評其他人的取向,結果很可能反而導致他們之間自己互相攻擊,而產生了更大的問題。


塞翁「得」馬,焉知非福?這300票最需要的是先找一個方法統合起來,然後才能決定做什麼。而當中應該有相同數量的人要做自己不那麼認同的事,否則難免是浪費掉的。


作者是企業家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