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祝各位讀者心想事成、事事順心。
我除了是一個大學講師仔,我還是一個節目主持。幾乎每天,我都需要評論香港本地的時事議題。這是節目的定位,我也非常樂意去做。因為,我希望更多人可以關心政治、更多人可以知道「我討厭政治」不是什麼值得宣之於口的事。不會政治,會有機會令歌手失去演出的機會的。
真相變得不重要 一切只需快
只是,當你發現,寫專欄的人愈來愈少(而且專欄也愈來愈少),寫博客網絡評論的人愈來愈多,你就會明白,整個政治生態隨着社交網絡的進化,有了不少轉變。以前的政客說話,如果說了謊言,他們會被批評批判、會被稱為「誠信」有問題。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因為白宮性醜聞而搞得「一身蟻」,萊溫斯基保留着有克林頓疑似精液及身體分泌物的裙子,令克林頓變成了說謊者。換了是現在,他們都可以說那是「post-truth」,又或是「alternative facts」,口交可以不當成是性行為,竊書不能算偷,對克林頓而言,也許是時不與我。
除了真相變得不重要,要在網絡得到關注、要廣傳,一切都只需要快。老派的評論人失去專欄,都轉戰網絡。大家主打的賣點,不是views,而是breaking:姓「消」的人說話滿天飛,「消息人士」彷彿是記者行家的神奇小子,現在幾乎每天都有「消息人士」提供的新聞。記者篤信「消息人士」,更甚者我聽過有行家引用「接近政府消息人士」所言去寫新聞。無他的,大家要快。早一天知道施政報告內容、早兩天知道某參選人的口號綱領是什麼,就好像自己變得「好有辦法」,可以知道更多「新聞」。而評論人呢?有些人相信網絡新聞百色匯聚,剩下的,除了黑,就是黑。結果,最後招數,是「唯快不破」。深入不是重點,最緊要快。有網絡媒體出的叫「即市評論」。像我以前的學生、於網絡寫足球評論的「賴叔」,有一段時間,他的足球評論幾乎在哨子聲一消就上載。我問他,為何那麼快。他說:一篇評論文章800字,有500字大概是交代背景細節,可以先寫;而剩下的「論點」,所謂的「breaking views」(即市評論),都只是一二百字。
即市評論 有好有壞
好幾年前,網絡媒體不比現在發達,沒有人在面書(facebook)做「文字直播」。我在自己面書專頁做王維基於中文大學新亞書院對談的文字直播,也可以令不少人追讀我的面書。這種即時文字直播、即市評論有了市場,自然多人去做。多人做了,自會良莠不齊。即市評論,有好有壞——好的是,大家好像很快「消化」事件,而且可以有一個「名嘴」、「名家」角度去論述事件,對香港人這種從小到大於教育制度中學習要尋找「標準答案」的奴性民族,是很合適的。直至現在,不少香港的高級知識分子,那些在香港大學畢業、在香港社會自覺是「人上人」的香港人,看政治新聞仍在看誰是好人、誰是壞人、誰是「阿爺的走狗」、誰是「群眾的英雄」。對他們而言,他們很忙,他們又不想人家覺得他是「港豬」,這些breaking views就正中他們的需要,可以即時的、快速的得到一句評論,好等他們對某些事情簡易地入信。壞的是,只要有一個觀點被廣傳,好像就變成了唯一「應該」存在的觀點,只要你提出別的觀點或角度,就很容易會得到一群某些評論人的支持者出來批鬥嘶咬。
你喜歡也好,不喜歡也罷,當媒體走向網絡,所謂「自媒體」興起,連同網民的意志導向的輿論,就會從專業化走向平面化。這是媒體的「民主化」進程。而「民主化」的定義,很不幸,在這個世代,帶着愚蠢化的意味。所以奉勸各位讀者,你們過年的時候,都不要太過着緊跟親人討論政事或特首選舉了。贏了場交,輸了頭家,失去朋友,不值得的。
作者是作家
我除了是一個大學講師仔,我還是一個節目主持。幾乎每天,我都需要評論香港本地的時事議題。這是節目的定位,我也非常樂意去做。因為,我希望更多人可以關心政治、更多人可以知道「我討厭政治」不是什麼值得宣之於口的事。不會政治,會有機會令歌手失去演出的機會的。
真相變得不重要 一切只需快
只是,當你發現,寫專欄的人愈來愈少(而且專欄也愈來愈少),寫博客網絡評論的人愈來愈多,你就會明白,整個政治生態隨着社交網絡的進化,有了不少轉變。以前的政客說話,如果說了謊言,他們會被批評批判、會被稱為「誠信」有問題。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因為白宮性醜聞而搞得「一身蟻」,萊溫斯基保留着有克林頓疑似精液及身體分泌物的裙子,令克林頓變成了說謊者。換了是現在,他們都可以說那是「post-truth」,又或是「alternative facts」,口交可以不當成是性行為,竊書不能算偷,對克林頓而言,也許是時不與我。
除了真相變得不重要,要在網絡得到關注、要廣傳,一切都只需要快。老派的評論人失去專欄,都轉戰網絡。大家主打的賣點,不是views,而是breaking:姓「消」的人說話滿天飛,「消息人士」彷彿是記者行家的神奇小子,現在幾乎每天都有「消息人士」提供的新聞。記者篤信「消息人士」,更甚者我聽過有行家引用「接近政府消息人士」所言去寫新聞。無他的,大家要快。早一天知道施政報告內容、早兩天知道某參選人的口號綱領是什麼,就好像自己變得「好有辦法」,可以知道更多「新聞」。而評論人呢?有些人相信網絡新聞百色匯聚,剩下的,除了黑,就是黑。結果,最後招數,是「唯快不破」。深入不是重點,最緊要快。有網絡媒體出的叫「即市評論」。像我以前的學生、於網絡寫足球評論的「賴叔」,有一段時間,他的足球評論幾乎在哨子聲一消就上載。我問他,為何那麼快。他說:一篇評論文章800字,有500字大概是交代背景細節,可以先寫;而剩下的「論點」,所謂的「breaking views」(即市評論),都只是一二百字。
即市評論 有好有壞
好幾年前,網絡媒體不比現在發達,沒有人在面書(facebook)做「文字直播」。我在自己面書專頁做王維基於中文大學新亞書院對談的文字直播,也可以令不少人追讀我的面書。這種即時文字直播、即市評論有了市場,自然多人去做。多人做了,自會良莠不齊。即市評論,有好有壞——好的是,大家好像很快「消化」事件,而且可以有一個「名嘴」、「名家」角度去論述事件,對香港人這種從小到大於教育制度中學習要尋找「標準答案」的奴性民族,是很合適的。直至現在,不少香港的高級知識分子,那些在香港大學畢業、在香港社會自覺是「人上人」的香港人,看政治新聞仍在看誰是好人、誰是壞人、誰是「阿爺的走狗」、誰是「群眾的英雄」。對他們而言,他們很忙,他們又不想人家覺得他是「港豬」,這些breaking views就正中他們的需要,可以即時的、快速的得到一句評論,好等他們對某些事情簡易地入信。壞的是,只要有一個觀點被廣傳,好像就變成了唯一「應該」存在的觀點,只要你提出別的觀點或角度,就很容易會得到一群某些評論人的支持者出來批鬥嘶咬。
你喜歡也好,不喜歡也罷,當媒體走向網絡,所謂「自媒體」興起,連同網民的意志導向的輿論,就會從專業化走向平面化。這是媒體的「民主化」進程。而「民主化」的定義,很不幸,在這個世代,帶着愚蠢化的意味。所以奉勸各位讀者,你們過年的時候,都不要太過着緊跟親人討論政事或特首選舉了。贏了場交,輸了頭家,失去朋友,不值得的。
作者是作家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