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文章】農曆新年,且讓筆者在這裏與《明報》讀者拜個年,恭祝大家雞年進步、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新春氣氛祥和,不宜口角,這個星期也暫且歇歇,不談梁振英,不講特首選舉,也不批評時政,且開開心心說說過年。
一家大小總動員炸油角的日子
還記得年幼時,大家比如今更重視過年。每次過農曆年,街上除了來去匆匆、往返拜年的行人外,店舖基本上都休業度歲,不像如今般全年無休(也許亦因為如今的店舖租金實在太貴)。偶有少數幾間仍然開業的酒樓,結帳時卻往往要「加二」甚至「加三」,來彌補新春還要開舖、伙記加班的代價,但當時社會並不寬裕,大家都盡量不會如此破費。所以那時新年頭幾天,一日三餐都得靠自己,於是家裏往往會在歲晚準備好一大堆賀年食物,既為過節,也有實際上的需要。
蘿蔔糕、芋頭糕、年糕、油角、蛋散、南乳粗齋等,都是當時家裏的指定動作,而且會堆滿一個雪櫃,以及家裏大大小小的瓶瓶罐罐。不過最開心的,往往是烹製油角和蛋散。
我家做的油角,分為兩種,一種是豆沙餡,另一種是芝麻碎花生砂糖餡,一做便會做幾百隻。炸好後等待冷卻,之後放進家中大大小小的瓶瓶罐罐,到新年再拿出來吃,花生餡的可以直接吃,至於豆沙餡的則要先蒸一下。
南方人炸油角,北方人炸春捲,兩者的概念都頗為相似,油炸過後遍體金黃,前者看過去像元寶,後者則像金條,都是「招財進寶」的吉祥意頭。
不過這都不是小孩子特別開心的原因。那時小孩沒有今天的現實,不會下下想到元寶、金條,而是因為其他賀年食物,通常都由成年人一一包辦,反而油角和蛋散,不用舞動菜刀切切剁剁,卻因為要不斷重複簡單機械的工序,把麵粉皮包着餡料,再揑出一隻隻如元寶般的油角,所以亦會讓孩子參與,當然油炸一個環節除外。
另類親子工作坊
於是一班小孩子便歡天喜地、七手八腳地與母親、祖母一起炮製。在香港並不是一個富裕社會的年代,父母當然不會像今天般講究,流行與子女一起參加什麼親子工作坊;但就是這樣,一家長幼有說有笑,一起準備賀年食物,就成了十分美好的童年回憶。
若然沒有了這個過程,就像今天般,從店舖和超市直接買回來,放置在禮盒內的油角和糕點,縱然是包裝得美輪美奐,但充其量也只不過是另一罐丹麥藍罐牛油曲奇而已。
對着一堆又一堆的油滑粉糰,除了標準的元寶形狀之外,小孩子為了「貪玩」,還會發揮想像力,揑出其餘千奇百怪的模樣。當然被大人看到,小罵幾句自然難免。
從油角中學曉做人的道理
包油角也有一套學問:餡料太多,會脹破皮子;餡料太少,最後便不好吃。於是分量的多寡、落手的輕重,也要反覆拿揑才能得心應手。小孩子包着包着,不知不覺中,也領略到長輩講求「中庸」的那套人生道理。
當然,做出那麼多糕點油角,不是全為了自己家裏吃,也是為了送給親朋戚友,逐家逐戶的親身送去,親朋戚友很高興,祖母和母親亦很高興。於是,就這樣讓自己從小便學曉,原來,分享就是喜悅。
只能存在於回憶之中
如果你問我什麼是新年的味道,腦海裏即時浮現的,就是油角的滋味。團年飯雖然豐盛,但無論魚、雞、豬手、蝦碌、髮菜瑤柱脯等菜式,其實其他節慶也一樣有得吃;至於元宵的湯圓,雖然甜美,但更會在平常消夜時會常常吃得到。唯獨是油角,卻是新年的獨有食物。
只可惜,隨着祖母過世,以及母親年紀老邁,家裏已經很多年沒有再炸過油角。而另一方面,如今的父母都十分着緊子女的健康,不想小朋友吃太多油膩、高脂、高糖的食物,油角於是成了「垃圾食物」,避之則吉,更遑論會隆重其事在家裏開油鍋炸。
當然,今天還可以從店舖和超市直接買些現成油角回來,過一過口癮。但正如前述,沒有了過程,就沒有那份感覺和滋味,那與吃丹麥藍罐牛油曲奇,其實沒有兩樣。於是,那一份美好的新年味道,也只能存在於回憶之中了。
蔡子強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
新春氣氛祥和,不宜口角,這個星期也暫且歇歇,不談梁振英,不講特首選舉,也不批評時政,且開開心心說說過年。
一家大小總動員炸油角的日子
還記得年幼時,大家比如今更重視過年。每次過農曆年,街上除了來去匆匆、往返拜年的行人外,店舖基本上都休業度歲,不像如今般全年無休(也許亦因為如今的店舖租金實在太貴)。偶有少數幾間仍然開業的酒樓,結帳時卻往往要「加二」甚至「加三」,來彌補新春還要開舖、伙記加班的代價,但當時社會並不寬裕,大家都盡量不會如此破費。所以那時新年頭幾天,一日三餐都得靠自己,於是家裏往往會在歲晚準備好一大堆賀年食物,既為過節,也有實際上的需要。
蘿蔔糕、芋頭糕、年糕、油角、蛋散、南乳粗齋等,都是當時家裏的指定動作,而且會堆滿一個雪櫃,以及家裏大大小小的瓶瓶罐罐。不過最開心的,往往是烹製油角和蛋散。
我家做的油角,分為兩種,一種是豆沙餡,另一種是芝麻碎花生砂糖餡,一做便會做幾百隻。炸好後等待冷卻,之後放進家中大大小小的瓶瓶罐罐,到新年再拿出來吃,花生餡的可以直接吃,至於豆沙餡的則要先蒸一下。
南方人炸油角,北方人炸春捲,兩者的概念都頗為相似,油炸過後遍體金黃,前者看過去像元寶,後者則像金條,都是「招財進寶」的吉祥意頭。
不過這都不是小孩子特別開心的原因。那時小孩沒有今天的現實,不會下下想到元寶、金條,而是因為其他賀年食物,通常都由成年人一一包辦,反而油角和蛋散,不用舞動菜刀切切剁剁,卻因為要不斷重複簡單機械的工序,把麵粉皮包着餡料,再揑出一隻隻如元寶般的油角,所以亦會讓孩子參與,當然油炸一個環節除外。
另類親子工作坊
於是一班小孩子便歡天喜地、七手八腳地與母親、祖母一起炮製。在香港並不是一個富裕社會的年代,父母當然不會像今天般講究,流行與子女一起參加什麼親子工作坊;但就是這樣,一家長幼有說有笑,一起準備賀年食物,就成了十分美好的童年回憶。
若然沒有了這個過程,就像今天般,從店舖和超市直接買回來,放置在禮盒內的油角和糕點,縱然是包裝得美輪美奐,但充其量也只不過是另一罐丹麥藍罐牛油曲奇而已。
對着一堆又一堆的油滑粉糰,除了標準的元寶形狀之外,小孩子為了「貪玩」,還會發揮想像力,揑出其餘千奇百怪的模樣。當然被大人看到,小罵幾句自然難免。
從油角中學曉做人的道理
包油角也有一套學問:餡料太多,會脹破皮子;餡料太少,最後便不好吃。於是分量的多寡、落手的輕重,也要反覆拿揑才能得心應手。小孩子包着包着,不知不覺中,也領略到長輩講求「中庸」的那套人生道理。
當然,做出那麼多糕點油角,不是全為了自己家裏吃,也是為了送給親朋戚友,逐家逐戶的親身送去,親朋戚友很高興,祖母和母親亦很高興。於是,就這樣讓自己從小便學曉,原來,分享就是喜悅。
只能存在於回憶之中
如果你問我什麼是新年的味道,腦海裏即時浮現的,就是油角的滋味。團年飯雖然豐盛,但無論魚、雞、豬手、蝦碌、髮菜瑤柱脯等菜式,其實其他節慶也一樣有得吃;至於元宵的湯圓,雖然甜美,但更會在平常消夜時會常常吃得到。唯獨是油角,卻是新年的獨有食物。
只可惜,隨着祖母過世,以及母親年紀老邁,家裏已經很多年沒有再炸過油角。而另一方面,如今的父母都十分着緊子女的健康,不想小朋友吃太多油膩、高脂、高糖的食物,油角於是成了「垃圾食物」,避之則吉,更遑論會隆重其事在家裏開油鍋炸。
當然,今天還可以從店舖和超市直接買些現成油角回來,過一過口癮。但正如前述,沒有了過程,就沒有那份感覺和滋味,那與吃丹麥藍罐牛油曲奇,其實沒有兩樣。於是,那一份美好的新年味道,也只能存在於回憶之中了。
蔡子強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