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近日一篇抱怨在上海使用call車App滴滴打車,卻遇上「打車難打車貴」問題的文章在內地引起了廣泛熱議,甚至把滴滴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有不少用戶分享個人經歷,指利用滴滴叫的士,如果不額外加錢,的士司機基本不會接單,原本一程車費13元(人民幣.下同),要額外加15元才找到車;如果放棄不call的士,改為叫專車(私家車),情况雖好一點,但還是要加2倍甚至3倍價錢才有車坐。
有指造成這種情况與滴滴追求盈利有關,由於滴滴不能從的士司機收取提成,所以刻意不將call車單發給的士司機,令用戶加價也坐不到車,只能改坐專車,而專車的加價費用,實際上是滴滴而非司機收取。因此才會造成「打車難打車貴」。更有說法指出,自從2015年滴滴與快的合併,再在去年8月收購Uber中國,滴滴基本上已壟斷了call車市場,所以才會愈來愈暴露出更多為求盈利而忽略用戶的問題。
為求盈利 忽略用戶需要
在網民圍攻之下,雖然滴滴高級產品總監羅文很快便發文解釋,指叫車難是因為春節臨近,司機提早回家令供應下降,同時乘客需求卻大大增加所致,還以手繪圖展示供求變化。另一方面,也有另一種意見認為,之所以造成「打車難打車貴」,實際上是因為去年推出的《網約車管理條例》中對於專車營運資格作出限制,要求專車司機必須是本地戶籍,車輛必須是本地牌照。而據滴滴一份公告,在上海41萬餘名註冊專車駕駛員中,僅1萬多人是上海戶籍駕駛員,換句話說,上海市專車運力在新例之下減少了97%,焉能不出現供求失衡。
公司稱供應短缺 未息民怨
然而這仍未能平息網民怒火,之後滴滴宣布,即時在全國取消call的士「加價」功能;前日,上海市交通委更召見了當地滴滴負責人,要求滴滴兩日內取消所有加價功能,但這要求只限上海,而事件會否進一步發酵仍是未知數。
獲騰訊(0700)支持的滴滴成立於2012年,與同期由阿里巴巴支持快的打車為搶市場份額,以龐大資金給予用戶和司機大量補貼及優惠,甚至後來兩者合併成滴滴出行,又再與Uber中國開戰,這場燒錢戰一直至去年以Uber投降撤出中國才告終。市場曾估計,由成立至兩間公司合併的兩年間,僅滴滴便燒了15億元人民幣;不過燒錢也換來用戶好評,認為能解決當時截的士困難問題。
筆者兩年前在北京也試過截不到的士的窘態,原本只要30多元的車程,的士司機開價70多元,最後使用滴滴專車,不僅10分鐘便上了一架新簇簇的私家車,而且連同優惠券等等,實際車費才20元多一點,可說是一次既舒適又便宜的「出行體驗」。然而,當年解決打車難的滴滴,現在非但反過來成為了打車難的推手,還同時製造了打車貴的新問題,相信是用戶所始料不及。
事實上,正是當年滴滴與快的、以至逼退Uber之爭,用大量金錢把用戶寵壞,為用戶勾勒出一個美好的體驗;到今日壟斷市場,用戶終於要面對殘酷現實:一間公司不可能只燒錢不賺錢,更不可能不把之前燒的錢盡快賺回,於是體驗的落差加倍刺激到用戶的反感情緒。雖然近期用滴滴call車又難又貴的問題惡化,縱有司機減少而需求增加的季節性原因,但正是這個季節性因素,把用戶的諸多不滿一下子爆發出來。
沒有了競爭 消費者食苦果
事實上,不要以為在香港居住的我們可以獨善其身,滴滴進軍香港已有好一段時間,筆者最近坐Uber時,曾聽司機說補貼愈來愈少,倘若滴滴向Uber宣戰,在香港爭一日之長短,短期而言可能是市民佳音,但當日後香港call車市場被整合,誰知道我們會不會成為內地用戶的翻版?
[李曉佳 財經澡堂]
有指造成這種情况與滴滴追求盈利有關,由於滴滴不能從的士司機收取提成,所以刻意不將call車單發給的士司機,令用戶加價也坐不到車,只能改坐專車,而專車的加價費用,實際上是滴滴而非司機收取。因此才會造成「打車難打車貴」。更有說法指出,自從2015年滴滴與快的合併,再在去年8月收購Uber中國,滴滴基本上已壟斷了call車市場,所以才會愈來愈暴露出更多為求盈利而忽略用戶的問題。
為求盈利 忽略用戶需要
在網民圍攻之下,雖然滴滴高級產品總監羅文很快便發文解釋,指叫車難是因為春節臨近,司機提早回家令供應下降,同時乘客需求卻大大增加所致,還以手繪圖展示供求變化。另一方面,也有另一種意見認為,之所以造成「打車難打車貴」,實際上是因為去年推出的《網約車管理條例》中對於專車營運資格作出限制,要求專車司機必須是本地戶籍,車輛必須是本地牌照。而據滴滴一份公告,在上海41萬餘名註冊專車駕駛員中,僅1萬多人是上海戶籍駕駛員,換句話說,上海市專車運力在新例之下減少了97%,焉能不出現供求失衡。
公司稱供應短缺 未息民怨
然而這仍未能平息網民怒火,之後滴滴宣布,即時在全國取消call的士「加價」功能;前日,上海市交通委更召見了當地滴滴負責人,要求滴滴兩日內取消所有加價功能,但這要求只限上海,而事件會否進一步發酵仍是未知數。
獲騰訊(0700)支持的滴滴成立於2012年,與同期由阿里巴巴支持快的打車為搶市場份額,以龐大資金給予用戶和司機大量補貼及優惠,甚至後來兩者合併成滴滴出行,又再與Uber中國開戰,這場燒錢戰一直至去年以Uber投降撤出中國才告終。市場曾估計,由成立至兩間公司合併的兩年間,僅滴滴便燒了15億元人民幣;不過燒錢也換來用戶好評,認為能解決當時截的士困難問題。
筆者兩年前在北京也試過截不到的士的窘態,原本只要30多元的車程,的士司機開價70多元,最後使用滴滴專車,不僅10分鐘便上了一架新簇簇的私家車,而且連同優惠券等等,實際車費才20元多一點,可說是一次既舒適又便宜的「出行體驗」。然而,當年解決打車難的滴滴,現在非但反過來成為了打車難的推手,還同時製造了打車貴的新問題,相信是用戶所始料不及。
事實上,正是當年滴滴與快的、以至逼退Uber之爭,用大量金錢把用戶寵壞,為用戶勾勒出一個美好的體驗;到今日壟斷市場,用戶終於要面對殘酷現實:一間公司不可能只燒錢不賺錢,更不可能不把之前燒的錢盡快賺回,於是體驗的落差加倍刺激到用戶的反感情緒。雖然近期用滴滴call車又難又貴的問題惡化,縱有司機減少而需求增加的季節性原因,但正是這個季節性因素,把用戶的諸多不滿一下子爆發出來。
沒有了競爭 消費者食苦果
事實上,不要以為在香港居住的我們可以獨善其身,滴滴進軍香港已有好一段時間,筆者最近坐Uber時,曾聽司機說補貼愈來愈少,倘若滴滴向Uber宣戰,在香港爭一日之長短,短期而言可能是市民佳音,但當日後香港call車市場被整合,誰知道我們會不會成為內地用戶的翻版?
[李曉佳 財經澡堂]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