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上周特首梁振英發表其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傳媒的報道焦點各異,有針對他「大灑500億」,有報道他「最後發力推居屋」,也有焦點放在「強積金終取消對冲」,同時也有報道讚揚他「解難題圖強惠民」。如果我們將這份施政報告和之前4份作比較,可以觀察到本屆政府的施政重點及其變化;再推遠一點看過去幾屆政府的施政報告,更可看到各領導人的理念、關注及風格。
我採用自1992年起各份施政報告的英文版本,統計它們的用字頻率及排名。用英文版是因為英文字詞獨立列出,在統計分析時容易進行。字詞分為「內容詞」和「功能詞」兩大類,前者指涉具體的人、事、物,而後者在文法上負責句子的組成和字詞的連繫,本身沒有什麼實質意義,不過也可反映作者的習慣和風格。
施政報告的功能是展示遠景和在不同範疇的規劃,很少涉及意識形態論述,都是以正面角度表述政府如何提供服務及開展大計。讓我們先看自彭定康以來過去25份施政報告的標題用字,原來用得最多的依次是「香港」、「民眾」、「我們」、「新」、「經濟」、「一起」、「改進」、「機會」、「民生」。彭定康的報告標題很簡單,除了「香港」之外並無一貫主題。董建華強調「我們」,也提及很多不同方面。曾蔭權着眼「新」、「民眾」、「強項」。梁振英則愛用「改進」、「民眾」、「經濟」、「民生」。
梁振英施政報告的20個關鍵字
我們先看梁振英的5份施政報告。他的首份和最後一份施政報告與別不同,除了篇幅較長之外,內容重點也有特色,流露上任時的壯志和快將卸任時的心聲。本文分析的着眼點,是一些有變化並經常在報告中出現的關鍵字,以下揀選了20個字詞作比較(表1)。
這20個字詞可分為排名「上升」、「下跌」和「走勢反覆」三大類。從排名上升的字詞中,可見梁振英還有很多計劃想繼續推行,特別是在科技創新和「一帶一路」這兩方面,其施政報告對長者的關顧及他依靠國家作後盾,在近兩年尤其明顯。下跌的字詞包括「民眾」、「需要」、「貧窮」、「政策」,這明顯反映在房屋和教育方面。走勢反覆的字詞有「經濟」、「醫療」、「法律」。「經濟」一詞先高開後下滑,上升後再下降。「醫療」最初也常被提及,但迅即下降,然後在近兩年回升。「法律」並非執政的重點,但在2015年卻經常提及,相信和2014年尾的佔領運動有關。
不同時期香港領導人的施政重點
表2可以顯示不同時期香港領導人的施政有不同重點和風格。從施政報告的內容詞排名可見,彭定康當時掌管的是一個「夕陽看守政府」,很少談及什麼計劃,特別在教育、土地、工業方面着墨甚少,報告也沒有提供很多具體支持,也不談本土和內地。董建華年代明顯着重經濟、教育和環境,但他比較少談及長者和房屋。可能自董建華上任時即推出「八萬五」建屋計劃,經歷重大挫敗,於是便轉為少談房屋政策。曾蔭權的施政報告相對沒有明顯重點,稍為突出的是他多談政治,這或許與他成功引入立法會選舉改革有關。他最少提及房屋,其不良後果影響深遠至今。梁振英的施政理念相當清晰,他大力推動房屋、土地及長者支援,較少講及的是環境、經濟和政治。
功能詞可顯示施政報告發表人的性格。例如彭定康是最多使用「I」、「We」、「Must」,其個人風格明顯、性格鮮明、強勢和具主張,但他較少用「Will」,表示在其任內沒有什麼具體規劃。董建華是傳統家長式的領導人,所以傾向用「Our」及「We」,但少用「I」。曾蔭權所用的功能詞比較上多在中間,較少用「Must」,顯示他沒有強烈風格,不是強勢領袖。和彭定康相反,梁振英很少用「I」、「We」、「Our」,較多用的是「Will」、「Must」,表達方式很少「擬人化」,可能反映他的性格較為內斂,而心中卻有很多大計,正如在上文內容詞使用中可見一斑。
分析字詞只是起點
觀察政府的施政報告可以議論不同方面的政策,有時使用具體數字作為證據,能印證一些個人觀感,甚至發現之前未見的現象和趨勢。從較廣闊的角度作分析比較,可以提供不一樣的風景。當然分析施政報告的字詞只是個起點,政府說了並不等於做了,做了也不一定有預期效果。施政報告是特首參選政綱在之後的具體延伸,準確了解施政報告的內容和重點,再作比較及評估其實際成效,應有助達到中肯、客觀的結論。
作者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編者按:特首選舉進入直路,明報觀點版秉持「公開園地」原則,以中立態度接受不同立場人士具質素的文章,做到觀點交流。多篇從不同角度評析特首選舉形勢的文章將陸續刊登,敬請讀者留意。 ◆明報編輯部)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讀者來函請電郵至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我採用自1992年起各份施政報告的英文版本,統計它們的用字頻率及排名。用英文版是因為英文字詞獨立列出,在統計分析時容易進行。字詞分為「內容詞」和「功能詞」兩大類,前者指涉具體的人、事、物,而後者在文法上負責句子的組成和字詞的連繫,本身沒有什麼實質意義,不過也可反映作者的習慣和風格。
施政報告的功能是展示遠景和在不同範疇的規劃,很少涉及意識形態論述,都是以正面角度表述政府如何提供服務及開展大計。讓我們先看自彭定康以來過去25份施政報告的標題用字,原來用得最多的依次是「香港」、「民眾」、「我們」、「新」、「經濟」、「一起」、「改進」、「機會」、「民生」。彭定康的報告標題很簡單,除了「香港」之外並無一貫主題。董建華強調「我們」,也提及很多不同方面。曾蔭權着眼「新」、「民眾」、「強項」。梁振英則愛用「改進」、「民眾」、「經濟」、「民生」。
梁振英施政報告的20個關鍵字
我們先看梁振英的5份施政報告。他的首份和最後一份施政報告與別不同,除了篇幅較長之外,內容重點也有特色,流露上任時的壯志和快將卸任時的心聲。本文分析的着眼點,是一些有變化並經常在報告中出現的關鍵字,以下揀選了20個字詞作比較(表1)。
這20個字詞可分為排名「上升」、「下跌」和「走勢反覆」三大類。從排名上升的字詞中,可見梁振英還有很多計劃想繼續推行,特別是在科技創新和「一帶一路」這兩方面,其施政報告對長者的關顧及他依靠國家作後盾,在近兩年尤其明顯。下跌的字詞包括「民眾」、「需要」、「貧窮」、「政策」,這明顯反映在房屋和教育方面。走勢反覆的字詞有「經濟」、「醫療」、「法律」。「經濟」一詞先高開後下滑,上升後再下降。「醫療」最初也常被提及,但迅即下降,然後在近兩年回升。「法律」並非執政的重點,但在2015年卻經常提及,相信和2014年尾的佔領運動有關。
不同時期香港領導人的施政重點
表2可以顯示不同時期香港領導人的施政有不同重點和風格。從施政報告的內容詞排名可見,彭定康當時掌管的是一個「夕陽看守政府」,很少談及什麼計劃,特別在教育、土地、工業方面着墨甚少,報告也沒有提供很多具體支持,也不談本土和內地。董建華年代明顯着重經濟、教育和環境,但他比較少談及長者和房屋。可能自董建華上任時即推出「八萬五」建屋計劃,經歷重大挫敗,於是便轉為少談房屋政策。曾蔭權的施政報告相對沒有明顯重點,稍為突出的是他多談政治,這或許與他成功引入立法會選舉改革有關。他最少提及房屋,其不良後果影響深遠至今。梁振英的施政理念相當清晰,他大力推動房屋、土地及長者支援,較少講及的是環境、經濟和政治。
功能詞可顯示施政報告發表人的性格。例如彭定康是最多使用「I」、「We」、「Must」,其個人風格明顯、性格鮮明、強勢和具主張,但他較少用「Will」,表示在其任內沒有什麼具體規劃。董建華是傳統家長式的領導人,所以傾向用「Our」及「We」,但少用「I」。曾蔭權所用的功能詞比較上多在中間,較少用「Must」,顯示他沒有強烈風格,不是強勢領袖。和彭定康相反,梁振英很少用「I」、「We」、「Our」,較多用的是「Will」、「Must」,表達方式很少「擬人化」,可能反映他的性格較為內斂,而心中卻有很多大計,正如在上文內容詞使用中可見一斑。
分析字詞只是起點
觀察政府的施政報告可以議論不同方面的政策,有時使用具體數字作為證據,能印證一些個人觀感,甚至發現之前未見的現象和趨勢。從較廣闊的角度作分析比較,可以提供不一樣的風景。當然分析施政報告的字詞只是個起點,政府說了並不等於做了,做了也不一定有預期效果。施政報告是特首參選政綱在之後的具體延伸,準確了解施政報告的內容和重點,再作比較及評估其實際成效,應有助達到中肯、客觀的結論。
作者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編者按:特首選舉進入直路,明報觀點版秉持「公開園地」原則,以中立態度接受不同立場人士具質素的文章,做到觀點交流。多篇從不同角度評析特首選舉形勢的文章將陸續刊登,敬請讀者留意。 ◆明報編輯部)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讀者來函請電郵至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