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筆陣:工作歸來 不是仙丹 /文:胡逸山長青網文章

2017年01月2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1月24日 06:35
2017年01月24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文章】這「勢不可擋」的特朗普終於正式就任美國總統了。之前大家對他的施政態勢的各種猜測,也紛紛即將被揭曉了。而在這方面,特朗普的就職演說,雖談不上為他舉世矚目的施政方針呈上一份藍圖,但細聽其中,可能還是可以獲悉一些端倪。
一年多前,當特朗普宣布競選總統時,我保持謹慎的樂觀。過後在共和黨內初選時,特朗普的勢如破竹令人刮目相看。而在選舉日晚他意外地擊敗希拉里,我也幾乎不由自主地興奮起來。在過去兩個多月的總統交接過渡期裏,我無論是受訪或撰寫到特朗普這陣「旋風」時,雖不敢謂好話說盡,但也努力的試圖「安撫」尤其是美國國外的各方對特朗普這張「大嘴巴」的疑慮,認為大家應該給他機會表現一下,力圖重振美國當下羸弱的經濟,從而也帶動世界低迷的經濟。
難道我就真的對特朗普那麼有信心嗎?直到聽到他就職演說的前面幾段,我才豁然醒起,原來自己主要可能還不是對特朗普特別有信心(他的從商成就多年來也有起有落,不全是一路飈升的),而是自己多年來對美國政壇的觀察與他演說一開頭的部分頗有雷同之處。特朗普劈頭就把自己的當選比喻為從華盛頓的既得利益政客圈子「還政於民」的一項歷史性事件。我認為兩個月前許多美國選民投票給特朗普時,的確是有如此念頭。
美國立國時憲法即約定基本上實施聯邦制的政治體系,甚至還有「未被本憲法所提及的權力屬於各州或人民」的條文。所以美國即便是選民投票與當局計票的方式各州都不盡相同,但自南方各州因欲保留奴隸制度而企圖脫離美國、引發南北內戰後,美國的政治權力開始向華盛頓靠攏。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隨着軍事工業聯盟的興起,華盛頓更是愈來愈主宰着美國國民的生活模式與商業的經商模式。與此同時,在華盛頓的聯邦政客與官僚卻是愈來愈與平民百姓的生活脫節。這些主要是參眾議員的聯邦政客,雖然都來自美國全國各地,家底有好有壞的,但彼等許多在華盛頓一呆就是好幾十年(利用各種在任優勢長期再度當選),雖有不時「回鄉」參加各項政治造勢或籌款活動,但基本上還是與充斥華盛頓的各種特殊利益團體如魚得水。所以彼等所通過的各項法案,便常為人所詬病為主要是「益」特殊利益者,而非真正「益」人民。
至於所謂聯邦官僚,一般上主要還是在民主黨在白宮或國會(或兩者皆是)當政時所委任的一些抱有「進步」思維、多多少少懷有左傾政治理念者,每每做出一些過於富有約束性、不利哪怕是「霸」級或中小企業自由運作的決定,如十分嚴格的勞工、環境保護標準等。彼等的從政出發點可能也還善意拳拳,但彼等制訂與執行的政策卻時常脫離「地氣」、不切實際,所以反而弄巧反挫,加重從富商巨賈以至平民百姓的不必要負擔。所以,當特朗普在就職演說以把華盛頓的權力「歸還」給人民為開頭時,聽起來也還是振奮人心的。不過基於美國憲法的三權分立等確保政府裏有相互制約的大環境下,特朗普要完成此項「壯舉」也還是談何容易的。他講到這裏,也還是so far so good。
特朗普應竭力減免繁文縟節
但特朗普話鋒一轉,就開始講到「戲肉」了。他看來始終認為美國工作的流失,是經濟不景的基本因素;而把「原應在美國」的工作搬遷到海外去,在特朗普的眼裏可是大逆不道的頭等壞事。所以他要強調「美國第一」,把失去的工作(應該是從海外吧?)「拉回來」。這一點我就覺得有商榷的地方了。美國經濟不景的基本原因,更多是上述的官僚主義的過嚴監管,再加上如工會等特殊利益團體的無限擴大,導致經商的成本過高,所以許多商業要不就把業務搬到監管相對寬鬆、勞資糾紛相對對資方有利的正崛起經濟體裏去發展,要不乾脆「執笠」以一了百了地避免面對各項罰單與訴訟。特朗普接下來要做的,不是繼續聲嘶力竭地威迫遍佈世界各地的美國企業回流,而是如何運用身為總統的權力與威望,來竭力減免多年來各屆民主黨政府所累積下來的各項繁文縟節,再加上降低稅率,以便美國再次成為一個成本可負擔、營商環境充滿彈性的創業與守業的好去處。那麼海外美國企業也就自然「遊子思歸」,連帶也把工作「拉回來」了。
况且,一味強調拉回海外的工作也還未必是可以振興經濟的做法。發達國家的工作崗位流失到發展中國家的原因,除了有上述的為了規避過嚴監管導致更高成本外,另外也還是因為原有國家的經濟發展模式業已更為先進、更上一層樓,甚至轉型了。這就有如香港當年經濟開始騰飛時不也還是工廠林立?但隨着香港經濟模式逐步變遷為以更高增值的服務型行業為主,這些工廠也就相應地逐步向中國內地與東南亞等海外遷移了。在這過程中,失業的香港人肯定也不少,但大家也得慢慢適應,學習去轉業、去另謀出路了。總不成港府要大力呼籲這些工廠回流香港以便把工作拉回來港吧?以此類推,特朗普身為一名商人出身的總統,應該比誰都還清楚這一點。所以,他真正應該大力推出的,是各項鼓勵美國各界創業、創新的措施,包括稅務減免以及資金獎掖等,同時大力提高美國尤其是數理方面的教育水平,讓美國得以創造出更多工作崗位,如此方為長遠的經濟振興之舉。
自由貿易現「歧見」
與此同時,特朗普也不改對自由貿易的「敏感」,竟大剌剌地說出「保護將會帶來偉大的繁榮與力量」,這等於宣布在他的治理下美國即將採取保護主義(protectionism)貿易的論調,跨太平洋伙伴協議的確是「凍過水」了。美國自身的資源與市場皆甚為龐大,所以特朗普得以信心飽滿地如此表態;但對於世界幾乎任何其他經濟體來說,自由貿易也還是條相互促進經濟繁榮的命根子。這道美國與世上多數國家的「歧見」如何得以撮合,也還是至關緊要的,否則美國經濟的復蘇,也就未必會帶動世界經濟的復興了。然而,要如是「說服」自信心「爆棚」的特朗普,也只有大家先做出一番成績來,讓事實說話,方才可能有丁點兒的成效。
胡逸山
馬來西亞首相前政治秘書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