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王慧麟:「抹紅」作為方法長青網文章

2017年01月2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1月24日 06:35
2017年01月24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近日拜讀高孔廉先生的《兩岸第一步》一書,談到兩岸談判的種種。書中對於台灣原本可以在服貿協議上,比香港CEPA(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更早取得更好優惠,可以打低香港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但可惜因為政爭,服貿在太陽花運動後「收工」。他一方面批評藍綠兩黨沒有大格局大視野,但同樣批評北京對台政策僵化。他說:「大陸對於中華民國的名號、旗、歌及參與國際組織活動,必須想出一個解套方法,否則將成為民進黨永遠的提款機。」


高孔廉看得很透。過往綠營的選舉策略主軸,就是把對手「抹紅」。「抹紅」之奧妙,在於不斷召喚選民的反共或恐共情緒,達至分化或打擊對手之目的。「抹紅」的手法,是把任何藍營對手與對岸利益,緊密地扣連在一起。例如藍營某對手是一個生意人,就會「屈」他的生意與對岸有重大利益,暗示其受北京操縱;又例如藍營某對手是支持兩岸交流,就會被「屈」與北京有關方面有不可告人的政治交易等。綠營的論述隊及輿論打手,就會射出種種陰謀論,彷彿北京就會在背後,操控一切以至「搞搞震」,又或者藍營政客的本質就是「賣台」。


本來一場政治選舉就政策拳來腳往,平常不過。但「抹紅」是唯心的,陰謀論至上,是成本最低但效力最大的選舉操作。被指控的一方,就會陷於被動,除非他是「深藍」,不介意被指控「親中」,否則他就要不斷地「洗底」,撇清與北京的關係。台灣的藍營,很多本來就是立場溫和,在兩岸都有好友。但他們一旦被「抹紅」,為了選票,就要與北京切割;假如切割太深,隨時會波及個人生意以及朋友關係,在個人方面,可能連朋友都無得做。


「抹紅」的操作,打擊對手誠信是其次,分化對手為主。綠營的操作是,若藍營的有兩個人出選,只要不斷「抹紅」其中一方,被抹的一方,其支持者可能會被動搖,會投向藍營內的另一個對手,達至分化的效果。藍營只要內鬥,漁人得利的就是綠營。所以,陳水扁之勝利,其中一個因素就是成功分化藍營,而部分連戰陣營的支持者及商界,就一直被「抹紅」的方法操作,令選民投向宋楚瑜,最終就是陳水扁以少於一半選民支持下贏得總統寶座。


為何被抹紅政客往往選擇切割?

「抹紅」手法好使好用,即使是選舉後,一樣延續下去。只要有政客被「抹紅」,即使贏了選舉,此陰影揮之不去。一旦其政策倡議涉及對岸,就會令人聯想其「賣台」的可能。至於被「抹紅」者,最怕就是權衡利害之下,因為一直不能取信於選民,於是就半推半就地向北京靠攏,慢慢的由藍變紅最後變為深紅,只能靠北京支持而過活了。


香港大部分人都沒有票,未必細想到「抹紅」的可操作性。但為何被「抹紅」的政客,往往選擇與「紅色」切割,而不是擁抱「紅色」呢?值得深思。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讀者來函請電郵至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