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陳沛然:有限度註冊醫生 捨本逐末長青網文章

2017年01月2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1月24日 06:35
2017年01月24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特首梁振英早前發表他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並揚言基本上落實了他的競選政綱。我不敢苟同,他的醫療政綱只落實少於三成,他4年多的管治和這份施政報告都不合格。


他2012年競選政綱有關醫療開支及融資如此寫道:「為應對人口老化,承諾在公共財政容許下,維持公營醫療撥款逐步上升的中、 長期態勢。」現實是近幾年政府對醫療的經常開支不加反減,不理會人口老化、不理會新建醫院(如剛落成的天水圍醫院)和拓展服務等的需求,反而在沒有增加資源下,每年在施政報告要求公營醫療要增加效率、維持優良質素,還要提供新服務,最終苦了在前線疲於奔命的醫生護士,又怎能落實其醫療衛生政綱第13點——「正視及適當處理前線醫護人員過勞的問題」?


政府不但逃避對醫療的承擔,還於去年推出《2016年醫生註冊(修訂)條例草案》,企圖增加政府委任業外委員,打破多年來政府委任和醫生選舉產生委員各佔一半的局面,以加強對香港醫務委員會的干預,以「便利非本地培訓醫生到港執業」。


我們去年底開始分別向市民、醫生和醫學界選委作出意見調查,大家都十分明確反對增加輸入不用考試的有限度註冊醫生(反對率分別為78%、82%及85%),更遑論進一步「便利」他們到港執業。


根據醫委會年報,2014至2015年度有150名有限度註冊醫生在本地工作。我想指出,現時有限度註冊醫生是先由醫管局及大學評估,然後再經醫委會委員審批,申請人不用考試,連面試也免;若委員有爭議,便透過不記名投票決定是否批准註冊,過去鮮有不批准的情况。而醫委會也不是按他們的表現決定是否每年續批。現在特首在施政報告提出「將非本地培訓醫生的有限度註冊年期由1年延長至3年」,明顯希望吸引更多此類醫生來港。有同業擔心若連最基本的審核也欠奉,會對整個醫療體系構成風險。


非反對醫療改革 更非保護主義

我必須強調我們並非反對醫療改革,更非保護主義,現時已經有約三成非本地培訓醫生透過考試正式註冊在港工作,與本地醫生無分彼此地作出貢獻,絕沒有本地醫生排斥外來者的情况。業界只是擔心,政府委任的委員一旦多於醫生選出的委員,政府便可藉此影響醫委會,大幅便利有限度註冊醫生來港執業,甚至降低執業資格試的要求,以遷就非本地畢業醫科生,為輸入「廉價外勞」打開缺口,長遠會拖低本地醫療水平,最終受害的是普羅市民。


有曾經與有限度註冊醫生共事的本地醫生向我透露,部分醫生不會說廣東話,與病人溝通有困難;另一個問題是,一旦出現醫療事故,亦難以追究。而本地醫科生亦擔心,若放寬此類醫生來港工作,在沒有增加醫療資源下,會影響醫科生在醫院工作和專業培訓的機會,這與培育本地醫學專才的目標背道而馳。


我們只是要求無論對外來還是本地醫生都一視同仁,投考同一執業試,這都是基於公眾利益和貫徹《基本法》所保障的專業自主。香港醫療衛生開支只佔本地生產總值的5%,遠低於一些先進國家如英國(9.1%)、加拿大(10.4%)及美國(17.1%;註),但政府堅決不願增加醫療承擔,捨本逐末,為增加人手而「便利非本地培訓醫生到港執業」,不惜藉醫委會改革破壞醫生的專業自主。


如此漠視市民和業界需要的長官意志,恐會令本港醫療體系付出沉重代價!

註:世界銀行(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SH.XPD.TOTL.ZS)

作者是立法會議員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