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問特首參選人:社會創新和創效(社會效益),以至到可持續發展,香港政府財金政策部門的角色是什麼呢?可不可以從以下4方面論述:(1)金融管理局的角色;(2)量度「非物質性」社會效益的準則和相關的數據蒐集和研究工作;(3)政府採購的程序;和(4)建立公私型財政協作的模式,例如社會效益債券(social impact bonds)等?
近年,社會企業(社企)這一類社會創新項目愈來愈多人認識和重視。不過,很多時候,從政府的角度,這些只是一些社會福利,或創造社會資本和締造社會和諧的一些項目和手段,似乎仍然不能登上具體財政措施的優先處理的事項之列。究竟社會創新和創效(社會效益),以至到可持續發展,香港政府財金政策部門的角色是什麼呢?筆者認為,起碼可以從以下3個方面入手,努力把應做而未做的工作做好。
金融投資應把社會意義融入其中
(1)金融管理局帶頭促進綠色金融發展
全球氣候變遷問題嚴峻,隨着聯合國的《巴黎氣候協定》(Paris Agreement)獲得接近200個國家達成協議。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發表一份金融與可持續發展報告,把2016年形容為「Year of Green Finance」。
不過,綠色金融在香港的發展,似乎仍然未如理想。事實上,整體的債券市場在香港的發展幾十年來都是未如人意;近年受惠於人民幣債券的國際化,才慢慢有點起色。筆者認為,香港政府應該在推廣綠色金融發揮更大的角色,除了之前金融發展局發表了一份有關綠色金融的研究報告外,金融管理局也應該考慮是否把「綠色」納入其港幣3萬億元的外匯基金的管理目標之一。畢竟,金融投資除了是股票債券外,亦應該要把社會目標和意義融入在其中。而且,作為掌管香港市民重要財政的一部分,金管局的外匯基金起碼要成為「責任投資及全球契約」(Principles for Responsible Investment)的其中一員,現時全球已經有近1500家資產管理和擁有機構成為其中一分子,代表60萬億美元資產。香港的金融發展要再上一個台階,除了要積極開拓全球企業股票上市的業務外,亦更要對這些全球金融關注的議題,更積極參與和拓展。
量度社會效益 須政府帶頭訂準則
(2)財金部門確立量度環境社會效益的準則,帶領蒐集「非物質性」的數據、資助相關研究工作,應用於不同的政策範疇,包括採購程序
無論是何謂「綠色」定義,甚至是一些「非物質性」的社會效益,必須由政府帶頭,訂立一個量度準則。以英國為例,英國政府推行的政策,都跟一個由財政部所發出的社會效益評估指引(the Green Book)作出計算,這個指引有經濟效益部分,但對「非物質性」的部分,也要求有科學和客觀的評估。而根據英國經驗,該國目前幾乎所有公共政策,必須在推出前後進行社會效益評估,他們很重視學術界及社福機構的專家意見,組成了一個稱為「What Works Network」的網絡,去分析和評核不同範疇的政策。
而且,英國政府自2012年起,在每年進行的人口調查中加入了對受訪人生活滿意度、存在價值、快樂及焦慮的調查,然後與一般經濟指標配合分析,定期公布國民生活質素和幸福感報告。此外,英國2013年起實施《公共服務(社會價值)法案》,進一步要求政府採購程序須考慮社會效益,讓政府能夠以社會效益為由,向報價相對較高、處於市場競爭劣勢的社企或良心企業批出合約或訂單。相反,香港的財金部門對於以上所有的事項,都仍然不為所動。
結合民間和市場力量 推動社會服務
(3)建立公私型財政協作模式
近年全球慢慢冒起一些所謂的「創效投資者」(impact investors),願意以私人資金投資改善社會問題,包括環保、露宿者問題、釋囚服務等。而歐美很多政府財政部門,就開始試行「社會效益債券」(social impact bonds)或其他財務協定,引進私人市場力量,分擔政府財政,一同協力解決社會問題。英國已經有超過30個類似項目,而最近澳洲新南威爾斯州,就發布了一份名為「Social Impact Investment Policy: Leading the way in delivering better outcomes for the people of NSW」(社會效益投資政策)的報告,可見對這些創新的財政政策的重視。過去香港的財金官員,不時談論到香港未來公共財政可能出現的困境,無論這些預測是否正確,但有這樣的看法,就更應該好好考慮有沒有一些創新的公共財政政策,讓政府能結合民間和私人市場的力量,推動更多社會服務。
作者是中文大學全球政治經濟社會科學碩士課程客席講師、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中國商業學院客席副教授
近年,社會企業(社企)這一類社會創新項目愈來愈多人認識和重視。不過,很多時候,從政府的角度,這些只是一些社會福利,或創造社會資本和締造社會和諧的一些項目和手段,似乎仍然不能登上具體財政措施的優先處理的事項之列。究竟社會創新和創效(社會效益),以至到可持續發展,香港政府財金政策部門的角色是什麼呢?筆者認為,起碼可以從以下3個方面入手,努力把應做而未做的工作做好。
金融投資應把社會意義融入其中
(1)金融管理局帶頭促進綠色金融發展
全球氣候變遷問題嚴峻,隨着聯合國的《巴黎氣候協定》(Paris Agreement)獲得接近200個國家達成協議。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發表一份金融與可持續發展報告,把2016年形容為「Year of Green Finance」。
不過,綠色金融在香港的發展,似乎仍然未如理想。事實上,整體的債券市場在香港的發展幾十年來都是未如人意;近年受惠於人民幣債券的國際化,才慢慢有點起色。筆者認為,香港政府應該在推廣綠色金融發揮更大的角色,除了之前金融發展局發表了一份有關綠色金融的研究報告外,金融管理局也應該考慮是否把「綠色」納入其港幣3萬億元的外匯基金的管理目標之一。畢竟,金融投資除了是股票債券外,亦應該要把社會目標和意義融入在其中。而且,作為掌管香港市民重要財政的一部分,金管局的外匯基金起碼要成為「責任投資及全球契約」(Principles for Responsible Investment)的其中一員,現時全球已經有近1500家資產管理和擁有機構成為其中一分子,代表60萬億美元資產。香港的金融發展要再上一個台階,除了要積極開拓全球企業股票上市的業務外,亦更要對這些全球金融關注的議題,更積極參與和拓展。
量度社會效益 須政府帶頭訂準則
(2)財金部門確立量度環境社會效益的準則,帶領蒐集「非物質性」的數據、資助相關研究工作,應用於不同的政策範疇,包括採購程序
無論是何謂「綠色」定義,甚至是一些「非物質性」的社會效益,必須由政府帶頭,訂立一個量度準則。以英國為例,英國政府推行的政策,都跟一個由財政部所發出的社會效益評估指引(the Green Book)作出計算,這個指引有經濟效益部分,但對「非物質性」的部分,也要求有科學和客觀的評估。而根據英國經驗,該國目前幾乎所有公共政策,必須在推出前後進行社會效益評估,他們很重視學術界及社福機構的專家意見,組成了一個稱為「What Works Network」的網絡,去分析和評核不同範疇的政策。
而且,英國政府自2012年起,在每年進行的人口調查中加入了對受訪人生活滿意度、存在價值、快樂及焦慮的調查,然後與一般經濟指標配合分析,定期公布國民生活質素和幸福感報告。此外,英國2013年起實施《公共服務(社會價值)法案》,進一步要求政府採購程序須考慮社會效益,讓政府能夠以社會效益為由,向報價相對較高、處於市場競爭劣勢的社企或良心企業批出合約或訂單。相反,香港的財金部門對於以上所有的事項,都仍然不為所動。
結合民間和市場力量 推動社會服務
(3)建立公私型財政協作模式
近年全球慢慢冒起一些所謂的「創效投資者」(impact investors),願意以私人資金投資改善社會問題,包括環保、露宿者問題、釋囚服務等。而歐美很多政府財政部門,就開始試行「社會效益債券」(social impact bonds)或其他財務協定,引進私人市場力量,分擔政府財政,一同協力解決社會問題。英國已經有超過30個類似項目,而最近澳洲新南威爾斯州,就發布了一份名為「Social Impact Investment Policy: Leading the way in delivering better outcomes for the people of NSW」(社會效益投資政策)的報告,可見對這些創新的財政政策的重視。過去香港的財金官員,不時談論到香港未來公共財政可能出現的困境,無論這些預測是否正確,但有這樣的看法,就更應該好好考慮有沒有一些創新的公共財政政策,讓政府能結合民間和私人市場的力量,推動更多社會服務。
作者是中文大學全球政治經濟社會科學碩士課程客席講師、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中國商業學院客席副教授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