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上周恒指波動過後變動不大,高低位22657和23151點,收22885點,全周累計跌51點,國指則跌71點,本倉則跌0.54%。美股相對較弱,一來特朗普當選後升幅較大,有回吐壓力,二來美股也不廉宜,高追值博率低也增添壓力。現在全球經濟仍是穩中向好,未見轉弱迹象,場外資金是等待回調時入市,風險主要是盤路傾側,市場已幾乎缺乏淡倉。
瑞銀在12月下旬進行季度客戶調查,顯示近70%受訪者預計股市未來6個月將錄得強勁回報,這一比例高於美國大選前的50%。此外,對未來12個月經濟好轉的預期,更達到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最高水平。另外,截至2016年12月底,紐交所空頭倉位卻同比大跌20%,至2014年初以來新低。
紐交所空頭倉位大跌20%
市場盤路一面倒部署好倉,淡倉減幅更達極端水平,理論上市况不會太好。但對上一次美股淡倉大減,正正是2012年第三季,從此之後,美股基本上從未有過調整,長升長有,有如一隻莊家股。
背後原因,就是整個美股體系,由獲取盈利/現金流、投放資本性支出帶動增長、股價上升的模式,變成盈利/現金流、支持發債回購股份、每股盈利上升、股價上揚。企業不斷回購,股價升股份數量減少,美股的交投量亦持續低迷,不斷乾升。在回購模式崩潰前,做淡美股是很危險的事。不過,回購的威力亦會隨股價愈來愈高而減弱,例如回購總額是100美元,股價50美元和100美元時,分別能回購2股和1股,對於推動每股盈利上升的效果相差達1倍。另外,回購的大敵是融資利率急升,但暫時短息仍只略高於1厘,整個機制仍行之有效。
內地公布零售銷售數字,12月升幅達10.9%,為2016年全年按年升幅最大的月份,當中汽車增速達到14.4%,並未受到購置稅優惠減半的影響。吉利(0175)破頂,殘股東風(0489)全周亦升5%。本欄也曾因估值買入東風,但卻無功而回,股價也一再尋底,到市盈率低至5倍、母企也增持才回升。始終市場就是要增長,即使吉利現價已要求2018年,甚至2019年仍維持高增長,資金依然樂於追捧。這似乎就是增長還是價值投資的矛盾之處。
Tesla搶佔市場 或成行業標準
除了吉利,在美國的Tesla走勢同樣凌厲。本倉亦曾買入,但當時市場對於集團增產的信心不大,同時又擔心要發新股集資,股價失守200美元、本倉帳面損失逾10%因而止蝕。集團產量雖未達到目標,但卻顯然步入升軌,同時利用現有用戶的大數據,快速發展無人駕駛技術。由於坊間尚無標準,誰能率先推出並搶佔市場,便有更大可能成為標準,贏面自然大增。本周會沽出200股美銀及20股高盛,換入50股特斯拉。另會沽出德銀,買入渣打(2888)。
明報記者
[張兆聰 穩增長百萬倉]
瑞銀在12月下旬進行季度客戶調查,顯示近70%受訪者預計股市未來6個月將錄得強勁回報,這一比例高於美國大選前的50%。此外,對未來12個月經濟好轉的預期,更達到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最高水平。另外,截至2016年12月底,紐交所空頭倉位卻同比大跌20%,至2014年初以來新低。
紐交所空頭倉位大跌20%
市場盤路一面倒部署好倉,淡倉減幅更達極端水平,理論上市况不會太好。但對上一次美股淡倉大減,正正是2012年第三季,從此之後,美股基本上從未有過調整,長升長有,有如一隻莊家股。
背後原因,就是整個美股體系,由獲取盈利/現金流、投放資本性支出帶動增長、股價上升的模式,變成盈利/現金流、支持發債回購股份、每股盈利上升、股價上揚。企業不斷回購,股價升股份數量減少,美股的交投量亦持續低迷,不斷乾升。在回購模式崩潰前,做淡美股是很危險的事。不過,回購的威力亦會隨股價愈來愈高而減弱,例如回購總額是100美元,股價50美元和100美元時,分別能回購2股和1股,對於推動每股盈利上升的效果相差達1倍。另外,回購的大敵是融資利率急升,但暫時短息仍只略高於1厘,整個機制仍行之有效。
內地公布零售銷售數字,12月升幅達10.9%,為2016年全年按年升幅最大的月份,當中汽車增速達到14.4%,並未受到購置稅優惠減半的影響。吉利(0175)破頂,殘股東風(0489)全周亦升5%。本欄也曾因估值買入東風,但卻無功而回,股價也一再尋底,到市盈率低至5倍、母企也增持才回升。始終市場就是要增長,即使吉利現價已要求2018年,甚至2019年仍維持高增長,資金依然樂於追捧。這似乎就是增長還是價值投資的矛盾之處。
Tesla搶佔市場 或成行業標準
除了吉利,在美國的Tesla走勢同樣凌厲。本倉亦曾買入,但當時市場對於集團增產的信心不大,同時又擔心要發新股集資,股價失守200美元、本倉帳面損失逾10%因而止蝕。集團產量雖未達到目標,但卻顯然步入升軌,同時利用現有用戶的大數據,快速發展無人駕駛技術。由於坊間尚無標準,誰能率先推出並搶佔市場,便有更大可能成為標準,贏面自然大增。本周會沽出200股美銀及20股高盛,換入50股特斯拉。另會沽出德銀,買入渣打(2888)。
明報記者
[張兆聰 穩增長百萬倉]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