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或世界銀行的排名,歐盟和美國的國內生產總值不相伯仲,遠遠拋離第三名的中國。但在聯合國世界各國國內生產總值排名表上,中國排名第二,而歐盟只以它成員國的身分出現。這個現象顯示了一個現實:歐盟並非一個政治實體,但是作為一個有統一貨幣和歐洲央行的歐盟來說,卻又是一個無可質疑的經濟巨人。
歐盟的3個歷史階段
了解歐盟的這種非政治但又是一個經濟實體雙重性實質,先回顧一下簡短的歐盟歷史。歐盟全名叫歐洲聯盟,是根據在1993年生效的《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當今執行的是此條約2007年的修訂版《里斯本條約》,以代替在2005到2006年間歐盟各成員國公民投票過程中多國因引發爭議而擱置的《歐盟憲法條約》。歐盟的歷史可分3個階段,最早可追溯到1952年的歐洲煤鋼共同體,由西歐的法國、西德、意大利、比利時、荷蘭和盧森堡6國參加,其目的是為維護西歐的和平、共同掌控煤鋼等重要戰爭物資,也為二戰後重建所需的重要生產資源提供保障。成員國放棄了部分的主權,是歐洲歷史上第一個擁有超越國家的機構。1958年6個成員國建立歐洲經濟共同體,建立成員國的關稅同盟和共同的農業政策。1973年英國、愛爾蘭和丹麥加入,也和其他歐洲國家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組成了16個國家的自貿區。第二個階段是從法國前財長德羅爾(Jacques Delors)擔任歐盟委員會主席的10年,是當今歐洲政治經濟整合的奠基期。1985年簽訂、10年後生效的消除邊境管控的《神根公約》,歐盟具有初步國家機構的設置也於1993年正式成立,其中有決定重大政策方針的歐洲理事會、立法的上議院歐洲聯盟理事會和下議院的歐洲議會,和執行日常行政的歐盟委員會。《馬斯特里赫特條約》也包括了歐盟,除了英國和丹麥的特殊情况之外,其他歐盟成員國在符合條件下都必須採用歐盟的單一貨幣——歐元。歐洲央行在1998年成立,歐元於2002年正式開始流通,現今歐盟的28個成員國中有19個採用歐元。歐盟的第三個擴大時期是2004年到2007年間東歐國家的加盟。蘇聯在1991年解體,原來是蘇聯附庸的東歐國家的政治走向民主,其經濟的發展更多依靠歐盟。
從歐盟只有60多年歷史的3個階段來看,可以作出如下的結論。其一,歐盟作為一個自由貿易區,為成員國減除了貿易的障礙,甚至是對於歐洲大陸經濟發展若即若離的英國,也終於在1973年加入歐洲共同體。其二,雖然說當今具有一個聯邦雛形的歐盟政治機構和單一貨幣歐元、採用帶有整個歐洲政經一體化運動的推動的色彩,由於歐盟的任何重大問題都必須每一成員國同意,《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的內容對於所有歐盟成員國的政府來說一定是有利的。其三,除了白俄羅斯和烏克蘭之外,東歐國家一窩蜂的加入歐盟,其中更有斯洛伐克等在華爾街金融風暴後採用歐元為貨幣,正證明歐盟和歐元的吸引力依然存在。
英國脫歐 並非歐元崩潰前奏
歐盟內任何一個國家都有否決權,任何的決定都需要通過協商達成共識;在這情况下,歐盟高層的觀點和成員國的政治現實或執政黨的利益出現落差,難免外界對於歐盟有碎片化的感覺。英國去年6月公投脫歐的勝利,並非是歐元崩潰的前奏。歐元匯率的穩定否定了歐元命終壽寢的看法。歐盟60多年的成長正說明了它對於歐盟成員國的經濟利益,英國的政經精英也不想脫歐而受到經濟衝擊;卻是「大英帝國」的民粹浪潮,在這次公投中進行了一次被全球化所遺忘的族群的大革命。由於英國不是歐元區的成員,除了歐盟的國內生產總值減少了10%多一點外,對歐盟的整合更多是正面的,樂觀的話會促使德法重新塑造領導軸心。
今年多國大選 歐元生存最大挑戰
歐元一直被美國政經精英視為歐盟政治整合的軟肋;恰恰相反,歐元卻在歐債危機中扮演了重要的穩定歐元區金融的角色。如果沒有歐洲央行的貨幣政策,西班牙等不少歐元區的經濟會受到嚴重的摧殘。希臘要脫歐的左翼聯盟上了台,相反地做出一切努力留在歐元區抱團取暖,正顯示出歐元的中流砥柱。反而是今年歐元區多個國家的大選,在當前澎湃的民粹浪潮中,政治主導經濟,才是歐元生存的最大挑戰。
作者是旅居法國港人
歐盟的3個歷史階段
了解歐盟的這種非政治但又是一個經濟實體雙重性實質,先回顧一下簡短的歐盟歷史。歐盟全名叫歐洲聯盟,是根據在1993年生效的《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當今執行的是此條約2007年的修訂版《里斯本條約》,以代替在2005到2006年間歐盟各成員國公民投票過程中多國因引發爭議而擱置的《歐盟憲法條約》。歐盟的歷史可分3個階段,最早可追溯到1952年的歐洲煤鋼共同體,由西歐的法國、西德、意大利、比利時、荷蘭和盧森堡6國參加,其目的是為維護西歐的和平、共同掌控煤鋼等重要戰爭物資,也為二戰後重建所需的重要生產資源提供保障。成員國放棄了部分的主權,是歐洲歷史上第一個擁有超越國家的機構。1958年6個成員國建立歐洲經濟共同體,建立成員國的關稅同盟和共同的農業政策。1973年英國、愛爾蘭和丹麥加入,也和其他歐洲國家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組成了16個國家的自貿區。第二個階段是從法國前財長德羅爾(Jacques Delors)擔任歐盟委員會主席的10年,是當今歐洲政治經濟整合的奠基期。1985年簽訂、10年後生效的消除邊境管控的《神根公約》,歐盟具有初步國家機構的設置也於1993年正式成立,其中有決定重大政策方針的歐洲理事會、立法的上議院歐洲聯盟理事會和下議院的歐洲議會,和執行日常行政的歐盟委員會。《馬斯特里赫特條約》也包括了歐盟,除了英國和丹麥的特殊情况之外,其他歐盟成員國在符合條件下都必須採用歐盟的單一貨幣——歐元。歐洲央行在1998年成立,歐元於2002年正式開始流通,現今歐盟的28個成員國中有19個採用歐元。歐盟的第三個擴大時期是2004年到2007年間東歐國家的加盟。蘇聯在1991年解體,原來是蘇聯附庸的東歐國家的政治走向民主,其經濟的發展更多依靠歐盟。
從歐盟只有60多年歷史的3個階段來看,可以作出如下的結論。其一,歐盟作為一個自由貿易區,為成員國減除了貿易的障礙,甚至是對於歐洲大陸經濟發展若即若離的英國,也終於在1973年加入歐洲共同體。其二,雖然說當今具有一個聯邦雛形的歐盟政治機構和單一貨幣歐元、採用帶有整個歐洲政經一體化運動的推動的色彩,由於歐盟的任何重大問題都必須每一成員國同意,《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的內容對於所有歐盟成員國的政府來說一定是有利的。其三,除了白俄羅斯和烏克蘭之外,東歐國家一窩蜂的加入歐盟,其中更有斯洛伐克等在華爾街金融風暴後採用歐元為貨幣,正證明歐盟和歐元的吸引力依然存在。
英國脫歐 並非歐元崩潰前奏
歐盟內任何一個國家都有否決權,任何的決定都需要通過協商達成共識;在這情况下,歐盟高層的觀點和成員國的政治現實或執政黨的利益出現落差,難免外界對於歐盟有碎片化的感覺。英國去年6月公投脫歐的勝利,並非是歐元崩潰的前奏。歐元匯率的穩定否定了歐元命終壽寢的看法。歐盟60多年的成長正說明了它對於歐盟成員國的經濟利益,英國的政經精英也不想脫歐而受到經濟衝擊;卻是「大英帝國」的民粹浪潮,在這次公投中進行了一次被全球化所遺忘的族群的大革命。由於英國不是歐元區的成員,除了歐盟的國內生產總值減少了10%多一點外,對歐盟的整合更多是正面的,樂觀的話會促使德法重新塑造領導軸心。
今年多國大選 歐元生存最大挑戰
歐元一直被美國政經精英視為歐盟政治整合的軟肋;恰恰相反,歐元卻在歐債危機中扮演了重要的穩定歐元區金融的角色。如果沒有歐洲央行的貨幣政策,西班牙等不少歐元區的經濟會受到嚴重的摧殘。希臘要脫歐的左翼聯盟上了台,相反地做出一切努力留在歐元區抱團取暖,正顯示出歐元的中流砥柱。反而是今年歐元區多個國家的大選,在當前澎湃的民粹浪潮中,政治主導經濟,才是歐元生存的最大挑戰。
作者是旅居法國港人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