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正當習近平上周在瑞士達沃斯帶頭宣揚自由貿易和全球化的好處時,特朗普卻在準備就任美國總統、進駐白宮。估計特朗普上任之後,他幾乎肯定會針對中國大陸推出一連串行動,例如提高中國貨品的進口關稅,對中國貨品進行反傾銷調查,以及扣上「貨幣操縱國」的標籤等,一場貿易戰如箭在弦。
這些警告行動可能意味着,美國不再願意以持續的貿易赤字來參與全球經濟。但亦有可能,這只是美國向中國大陸施壓、迫使後者在經濟或安保議題上作出讓步的策略,之後就會恢復正常。暫時來說,由美國內部流出來的信息很不一致,我們也難以肯定那邊才是真的。然而,我們可以肯定的是,美國國內對於如何處理中美關係的長期共識,將會受到特朗普的團隊的挑戰甚至打破。特朗普和他的團隊將會制定一套新的中國政策,但過程中將無可避免地出現混亂。
特朗普想重訂遊戲規則
當中關鍵是,特朗普對中國的新政策,究竟是基於他對美國國力極限的現實理解,抑或他幻想美國真的無所不能,有如上一屆共和黨政府在伊拉克闖出大禍一樣?
自從尼克遜在1972年訪問北京後,美國8個總統制定的外交政策都認為,讓一個繁榮、穩定與和平的中國冒起,是符合美國國家利益。最初的理由是基於冷戰的現實政治:美國與中國和解,可以牽制蘇聯。但在蘇共政權崩潰之後,中共政權並沒有步其後塵。美國當時亦認為,中國既然將會成為一個經濟大國,那就最好讓它成為美國主導的全球貿易和投資體系的建設性參與者。
深層次的經濟聯繫將會給予中美兩國和平管理政治和化解衝突的動機。樂觀主義者希望不斷上升的中產階層人口,最終可以迫使中國大陸政治自由化。可是,這種共識現時已經不存在。有些人認為,原因是內地始終未能演變成民主政體。但實際上,這是較為次要的,核心原因是與中國大陸的經濟影響力和地區安保問題有關。
在安保問題方面,中國大陸已經富有和強大到足以開始在亞洲建立其影響力範圍。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美國在亞洲區的主導地位一直沒有被挑戰過。但中國大陸冒起,令美國猜疑它是否要挑戰其主導地位。
美國現在有兩個選擇。第一是接受中國大陸在東亞地區扮演更重要的角色。這無可避免地意味着,美國要接受自己的角色會有些減弱。而第二則是試圖阻撓中國大陸達成其目標,不論是透過對蘇聯施行的那種有耐性和長期的遏制戰略,還是透過公然的軍事侵略行動。
施加蘇聯式遏制 美國人難接受
第一個選擇可能會令美國人覺得難以接受,但最終卻是必要的。至於第二個選擇代價則非常高昂,而且其失敗的風險亦很高。因為中國大陸與前蘇聯截然不同,它擁有一個強大的企業經濟體系,兼且深度融入全球的生產鏈。最重要的是,中國大陸的儲蓄率較高,它並沒有融資問題。因此,中國大陸看來不太可能被壓制住。
儘管美國對東亞地區的安保問題有合理的關切──特別是不容許朝鮮以配備核彈頭的彈道導彈來威脅美國的盟國或美國本土,但任何一名美國總統都會愈來愈難說服美國的選民,值得流血去維持美國在南中國海扮演國際警察的權利。
合理的重整應聚焦投資
在經濟問題方面,美國與中國大陸的交往(更廣泛地說是參與全球化)的物質成果分佈得很不平均。特朗普能夠贏得選舉,很大程度上是靠這些「失敗」群眾的不滿。直至目前為止,特朗普似乎仍然認為,這個問題可以透過向中國大陸施壓、迫使它改變其貿易政策,或者透過威嚇美國公司,令它們將工廠遷回美國來解決。
如果這是他的真正觀點,而不只是談判姿態,這是非常錯誤的。美國社會契約被廉價自動化的侵蝕程度,並不下於受全球勞動力的競爭。而且,美國的社會政策制度未能為經濟變革中的失敗者提供補償和新的機會,亦是原因之一。
因此,中美經濟關係的合理重整,不應該只集中貨物貿易和製造業問題。美國最終將傾向不反對內地的官僚主義,而是反對中國大陸在科技和競爭力上取得優勢。
相反,中美經濟關係的合理重整應該聚焦於投資。因為中國企業若要保持競爭力,它們就需要投資在全球最先進的市場,特別是美國;而美國企業若要保持競爭力,亦需要投資在全球增長最快的大市場,即是中國大陸。
中國反制 措施空間比美多
目前看來,特朗普可能會因為表現強硬,而將中美關係弄得一團糟。由他任命的美國對外貿易委員會主席Peter Navarro,不太可能在任超過一年。但如果他成功在這一年內觸發一場貿易戰爭,那仍然會造成很多破壞。儘管中國大陸對中美貿易有一定的倚賴程度,與美國相比,它有更多的金融和制度空間來抵禦這樣的貿易衝突,並且有很多方法向美國公司施加壓力,因為後者在內地的固定投資超過2500億美元。
在安保方面,若特朗普只是擺擺姿態,來作為談判的第一步,那並沒有什麼錯。我們不得不希望,特朗普早前訪問中暗示可以給予台灣外交承認,以及美國新任國務卿Rex Tillerson在聽證會上隨意所說的可能阻止中國大陸在南沙群島進行建設,甚至封鎖有關島嶼,都只是為了擺擺姿態。因為前者可能被中國大陸理解為侵犯其主權,而後者就更加可能被理解成戰爭行為。
與中國大陸交往,需要很多的耐心和非常老練的技巧,盛氣凌人、咄咄逼人的說話則只需要一點點。特朗普和他的團隊很明顯懂得如何咄咄逼人地說話,但他們還沒有證明到他們擁有其餘兩種能力。
GaveKal Dragonomics資深經濟師
[潘迪藍 國際視野]
這些警告行動可能意味着,美國不再願意以持續的貿易赤字來參與全球經濟。但亦有可能,這只是美國向中國大陸施壓、迫使後者在經濟或安保議題上作出讓步的策略,之後就會恢復正常。暫時來說,由美國內部流出來的信息很不一致,我們也難以肯定那邊才是真的。然而,我們可以肯定的是,美國國內對於如何處理中美關係的長期共識,將會受到特朗普的團隊的挑戰甚至打破。特朗普和他的團隊將會制定一套新的中國政策,但過程中將無可避免地出現混亂。
特朗普想重訂遊戲規則
當中關鍵是,特朗普對中國的新政策,究竟是基於他對美國國力極限的現實理解,抑或他幻想美國真的無所不能,有如上一屆共和黨政府在伊拉克闖出大禍一樣?
自從尼克遜在1972年訪問北京後,美國8個總統制定的外交政策都認為,讓一個繁榮、穩定與和平的中國冒起,是符合美國國家利益。最初的理由是基於冷戰的現實政治:美國與中國和解,可以牽制蘇聯。但在蘇共政權崩潰之後,中共政權並沒有步其後塵。美國當時亦認為,中國既然將會成為一個經濟大國,那就最好讓它成為美國主導的全球貿易和投資體系的建設性參與者。
深層次的經濟聯繫將會給予中美兩國和平管理政治和化解衝突的動機。樂觀主義者希望不斷上升的中產階層人口,最終可以迫使中國大陸政治自由化。可是,這種共識現時已經不存在。有些人認為,原因是內地始終未能演變成民主政體。但實際上,這是較為次要的,核心原因是與中國大陸的經濟影響力和地區安保問題有關。
在安保問題方面,中國大陸已經富有和強大到足以開始在亞洲建立其影響力範圍。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美國在亞洲區的主導地位一直沒有被挑戰過。但中國大陸冒起,令美國猜疑它是否要挑戰其主導地位。
美國現在有兩個選擇。第一是接受中國大陸在東亞地區扮演更重要的角色。這無可避免地意味着,美國要接受自己的角色會有些減弱。而第二則是試圖阻撓中國大陸達成其目標,不論是透過對蘇聯施行的那種有耐性和長期的遏制戰略,還是透過公然的軍事侵略行動。
施加蘇聯式遏制 美國人難接受
第一個選擇可能會令美國人覺得難以接受,但最終卻是必要的。至於第二個選擇代價則非常高昂,而且其失敗的風險亦很高。因為中國大陸與前蘇聯截然不同,它擁有一個強大的企業經濟體系,兼且深度融入全球的生產鏈。最重要的是,中國大陸的儲蓄率較高,它並沒有融資問題。因此,中國大陸看來不太可能被壓制住。
儘管美國對東亞地區的安保問題有合理的關切──特別是不容許朝鮮以配備核彈頭的彈道導彈來威脅美國的盟國或美國本土,但任何一名美國總統都會愈來愈難說服美國的選民,值得流血去維持美國在南中國海扮演國際警察的權利。
合理的重整應聚焦投資
在經濟問題方面,美國與中國大陸的交往(更廣泛地說是參與全球化)的物質成果分佈得很不平均。特朗普能夠贏得選舉,很大程度上是靠這些「失敗」群眾的不滿。直至目前為止,特朗普似乎仍然認為,這個問題可以透過向中國大陸施壓、迫使它改變其貿易政策,或者透過威嚇美國公司,令它們將工廠遷回美國來解決。
如果這是他的真正觀點,而不只是談判姿態,這是非常錯誤的。美國社會契約被廉價自動化的侵蝕程度,並不下於受全球勞動力的競爭。而且,美國的社會政策制度未能為經濟變革中的失敗者提供補償和新的機會,亦是原因之一。
因此,中美經濟關係的合理重整,不應該只集中貨物貿易和製造業問題。美國最終將傾向不反對內地的官僚主義,而是反對中國大陸在科技和競爭力上取得優勢。
相反,中美經濟關係的合理重整應該聚焦於投資。因為中國企業若要保持競爭力,它們就需要投資在全球最先進的市場,特別是美國;而美國企業若要保持競爭力,亦需要投資在全球增長最快的大市場,即是中國大陸。
中國反制 措施空間比美多
目前看來,特朗普可能會因為表現強硬,而將中美關係弄得一團糟。由他任命的美國對外貿易委員會主席Peter Navarro,不太可能在任超過一年。但如果他成功在這一年內觸發一場貿易戰爭,那仍然會造成很多破壞。儘管中國大陸對中美貿易有一定的倚賴程度,與美國相比,它有更多的金融和制度空間來抵禦這樣的貿易衝突,並且有很多方法向美國公司施加壓力,因為後者在內地的固定投資超過2500億美元。
在安保方面,若特朗普只是擺擺姿態,來作為談判的第一步,那並沒有什麼錯。我們不得不希望,特朗普早前訪問中暗示可以給予台灣外交承認,以及美國新任國務卿Rex Tillerson在聽證會上隨意所說的可能阻止中國大陸在南沙群島進行建設,甚至封鎖有關島嶼,都只是為了擺擺姿態。因為前者可能被中國大陸理解為侵犯其主權,而後者就更加可能被理解成戰爭行為。
與中國大陸交往,需要很多的耐心和非常老練的技巧,盛氣凌人、咄咄逼人的說話則只需要一點點。特朗普和他的團隊很明顯懂得如何咄咄逼人地說話,但他們還沒有證明到他們擁有其餘兩種能力。
GaveKal Dragonomics資深經濟師
[潘迪藍 國際視野]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