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林芷筠:地從何來? 從開放管治而來長青網文章

2017年01月2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1月23日 06:35
2017年01月23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問特首參選人:你可以真心「以人為本」地建設這個城市,還市民生活自主權嗎?
香港近年的城市規劃開放度,可謂急轉直下,但政府代我們所作的決定,亦不見得走向光明。政府常以「缺地」為由分化社會,以劏房戶、公屋輪候人數作擋箭牌,將基層與保育置於對立。
矛盾激發,源於管治者獨裁。其實政府只要在公共財政、土地資訊、住屋生活各方面還市民自主性,至少稍作開放,已能緩和對立。
還富於民:基建成癮 適可而止
香港一直有這個迷思:政府每年賣地收入數百億元,終歸惠及社會。但真相是,賣地收入是當成「非經常性收入」,撥入專為發展基建而設的「基本工程儲備基金」。為人詬病的「大白象」基建,如西部通道、高鐵、港珠澳大橋等等,都是來自這個帳目。
當政府大興土木,帶動城市發展,推高樓價租金,更誘使地產商投入發展,政府賣地時得以賺取更多地價收益,再投放更多資源發展基建,這種運作可稱之為「資本旋轉門」(見圖)。但旋轉門外,弱勢群體因基建徵地或樓市上升而遭逼遷,小市民亦被排拒於外,環境被犧牲,統統無法得益,更愈受邊緣化。
從附圖可見,由2012/13年度起,每年用於基建發展的支出約600億至800億元,可預示基建債台高築,政府要全香港人一同為「大白象」補底。政府上年亦宣布,2015/16年起的6個財政年度,該基金轉為赤字,因而計劃從一般收入調撥250億元到基本工程儲備基金。原來「量入為出」的理財緊箍咒,只是政府回應民生訴求的擋箭牌,但對於投資基建就可以放任支出,真是「龍門任擺」。
要解決問題,非一味但求繞過立法會財委會,而是開誠布公,扭轉公共財政封閉性。地價收入建基於不少市民的苦困之上,應當回饋社會民生、還富於民。
還資訊於民:建立公開土地資料庫
新界東北、橫洲引起極大爭議,除因政府顯然一意孤行、施政偏袒,更重要是資訊不透明,令公眾難以信服。東北——為何只有傳媒爆出,公眾才知有哪些發展商、哪名高官的家人有囤地?橫洲爭議——政府聲稱因業權複雜及有棕地作業而「暫緩」棕地發展,但為何只有民間團體及傳媒追查,才揭露棕地原來官地與私人地各佔一半,還要當中涉及非法霸地而地政部門未有執法,以及被「摸底」的勢力人士原來是橫洲棕地車場集團主腦?封閉資訊,被揭發後更失信於民,前線員工慘成磨心。
如果作為公有地管理者的政府,坦誠公開和透明,有地無地一目了然,在資訊公開下一同做判斷,也不會連累公務員飽受公眾壓力。建立公開的全港土地資料庫,有助了解棕地的業權、分佈及狀態,有否「官商鄉黑」就清楚明白,公眾亦可一同監察棕土蔓延,分擔公務員負擔;政府土地,包括800公頃短租地、各類政府舊設施及校舍等閒置地的分佈及狀態,公開一切就知是否「鬧地荒」(見表)。而只要當中少許用以興建長者院舍和公屋,就毋須發展郊野公園,製造無謂分化。
政府近年大力吹捧的「智慧城市」(smart city),其基礎非單單科技,而是開放透明的「智慧管治」(smart governance)。
還居住權於民:成本價房屋自己建
目前香港人的房屋選擇只有4條死路:公屋,五六年也排不到;居屋,有如抽獎;買樓,除非有父蔭;租樓,隨時被加租逼遷。這是顯然易見的問題,但政府的房屋政策,不外乎增加供應、維持「公私六四比」、辣招控交易等。如果不調控外來人士及投資者需求、不開拓新的房屋類型,再開拓幾個住宅「六四比」的新發展區,問題只是不斷複製,啟德的天價地皮已是最佳反例。
不少年輕人,如有選擇,不希望終身成「樓奴」,不用透過買樓升值而致富,只需簡單安樂窩。正如姚松炎議員及選委團隊CoVision16一直的倡議,應容許建築成本價建屋,或稱為「合作社房屋」——房屋不容流於私人市場,要離場只能賣回給合作社或政府成立的非牟利房屋機構,因此是脫離炒賣市場,樓市升跌亦毫不相干,也不用依賴政府承擔龐大建築費。
這有如進步版的居屋,但居屋定價與市價掛鈎,而且業主也能透過補地價將房屋變賣,變相縱容公共資源私有化,結果就是多一間可炒賣的私樓,少一間可負擔房屋。政府可會考慮在未來的住宅土地中,撥出小量試行合作社房屋?
與民共議 同建未來
「以人為本」彷彿在各個規劃發展的諮詢文件中可見,但從未真正實現,因為事實上要在遵從「天朝」之命、保護官方權威、照顧大財團利益、偏袒鄉事勢力之後剩餘的空間,才容許「以人為本」的小作為。高鐵、港珠澳大橋、新界東北、三跑、橫洲、西九故宮等等的規劃爭議,揭露的不是市民諸多要求撕裂社會,而是主事者的狹窄胸襟。真正尊重市民,與民共議城市未來,還市民各方面的自主性,才得民心。圖以威權統治做事,必然失敗。
作者是城市規劃師,本土研究社成員,建築、測量、都市規劃及園境界選委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讀者來函請電郵至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 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