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社評:釋放小量郊園土地 政府須更積極進取長青網文章

2017年01月2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1月21日 06:35
2017年01月21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社評】土地房屋政策是特首梁振英施政重中之重,迄今4年半以來,他扭轉了前任政府的失政失誤,追補回一定土地房屋供應,值得肯定。不過,梁振英在土地開拓仍陷困局情况下,卻未提出大刀闊斧政策措施,尋求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顯示他迎難而上的勇氣和決心仍然不足。例如,梁振英明知道釋出部分郊野公園土地,就可以較大程度紓緩可使用土地不足,他卻不敢直接面對,即使在最後一份施政報告提出了有關問題,仍然吞吞吐吐,沒有具體構想凝聚社會共識,使人失望。


最後施政報告

仍然光說不練

本港面積約1100平方公里,已經用於住宅的土地只佔約7%,郊野公園土地廣達440平方公里,只要釋出邊陲土地5%,涉及2200公頃,可用土地短缺就紓緩;按目前規劃密度計算,只要住宅用地佔總面積增加1個百分點,就可以住100萬人,說明郊野公園稍為縮細少許,整體社會得益巨大。梁振英當特首之前在本報撰文,提出過郊野公園土地問題,引發了關注和討論,只是他執政之後視之為禁忌,曾經說過「郊野公園不可碰」,這種知而不行、諱疾忌醫的作繭自縛取態,與他處理其他爭議事項的勇往直前比較,難以理解。


4年多以來,政府以洪荒之力覓地興建房屋,主要是改劃政府土地用途,盡皆細眉細眼,打市區或新市鎮邊緣「綠化地帶」的主意,則往往面對司法覆核挑戰,覓地之艱辛可以粒粒皆辛苦來形容,不過,結果仍然是可用土地短缺。未來10年總房屋供應目標為46萬個單位,其中公屋20萬個、居屋8萬個,惟這類公營單位,土地仍然未有着落的由去年2.5萬個,增至今年4.4萬個,趨勢值得憂慮;另外,房委會持有的「熟地」已經用罄,現在「生地」欠奉,若沿用目前的開拓土地做法,長遠房屋供應能否達標,實屬疑問。


梁振英當然知道土地供應情勢嚴峻,在最後一份施政報告罕有觸及郊野公園土地使用問題,提出「應該思考利用郊野公園內小量生態價值不高、公衆享用價值較低、位於邊陲地帶的土地作公營房屋、非牟利的老人院等非地產用途」,這個表述,是他執政以來較積極的說法,惟與事態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仍然不成比例。因為這個說法不等於梁振英將「施政」釋出郊野公園土地供使用了,而是停留在認知狀態,表示「這是關乎下一代福祉,值得社會認真權衡得失利弊的議題」云云,即是說:大家傾吓啦!如此而已。


去年樹仁大學一項調查,包括探詢市民認為可以怎樣應對住屋問題,結果顯示85%受訪市民認為住宅佔整體土地面積應該增加一倍,即是由現在約7%,增至約15%,以開拓更多土地興建房屋。有理由相信,大多數市民認同包括釋出小量郊野公園土地;一些環保團體和人士則抱持不應該討論、連探討也不容許的僵化取態,他們只屬少數,但是壟斷了土地使用話語權,而政府竟然輕易屈服,罔顧整體利益,實在咄咄怪事。全港市民都是郊野公園土地的持份者,這些土地應該為全港市民利益服務,不應該只是少數人的禁臠。


提出一籃子規劃

堵塞小撮人口實

政府取態須更進取,提出具體構想讓社會討論。郊野公園遍佈全港,釋出哪些邊陲土地,政府若有初步規劃,討論得以聚焦,不至只是繼續觀念溝通。另外,少數人每次說到這個議題,都拿粉嶺高爾夫球場說事,質疑政府為什麼不收回興建房屋;其實,政府只須表明粉嶺高球場土地將如維園一樣,規劃作公園用途,改變這幅約170公頃土地只供少數人享用的局面,使北區擁有一個廣闊休憩空間,毋須一切土地都用作興建房屋。這樣做不僅堵塞小撮人悠悠之口,也可以使北區整體規劃「升呢」;此外,目前供特首使用的粉嶺別墅,佔地廣袤,據知使用率不高,若政府一併交出供公衆使用或發展,不僅贏得掌聲,也可為釋出郊野公園土地掃除一些阻力。


目前缺乏可用土地,最大得益者是囤積土地的人,政府愈渴求土地,他們愈「吊起來賣」,牟取更大利益,政府為求獲得土地解決問題,利益可能向他們傾斜,最終埋單的是市民大衆。現在一些人以環保之名反對開拓土地,實際上衍生市民和社會付出高昂代價的後果,期望這些人高抬貴手,勿再為反對而反對;政府須展示強有力領導和作為,具體實質推進釋放小量郊野公園土地,為香港鬆綁。


■歡迎回應editorial@mingpao.com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