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大媽陪聊「療心」助減自殺率長青網文章

2017年01月2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1月20日 06:35
2017年01月20日 06:35
新聞類別
健康
國際
詳情#
【明報專訊】被列為全球最不快樂國家之一、歷經多年政經動盪的非洲國家津巴布韋對精神健康服務需求迫切。有醫療專家訓練人生豐富的大媽充當「心理醫生」,長駐「友誼長椅」與受困擾民眾傾談,結果令其精神狀况獲顯著改善,甚至自殺傾向大減。專家期望這成功經驗可成其他國家範例,助推廣身心健康。
向大媽吐苦水 由街坊治療
「友誼長椅」計劃由津巴布韋大學心理醫生奇班達(Dixon Chibanda)2006年發起。他接受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PR)訪問時指出,津巴布韋人對精神病有許多忌諱,認為精神病是受詛咒所致,不少患者寧可找巫師「治療」。與此同時,全國1400萬人中只有12名精神科醫生,患者求助無門。他與社區領袖與醫護人員交流後,發現民眾雖害怕與身穿白袍的醫護人員談及精神問題,卻樂於與街坊吐苦水,令其萌生由街坊「醫治」患者的念頭。
日常用語描述精神狀况 免生恐懼
「友誼長椅」計劃以首都哈拉雷等主要城市為試點,追蹤573名焦慮症或抑鬱症患者,其中一半接受一般治療,由護士負責跟進病况及處方藥物,其餘則每周到設於當地診所外的「友誼長椅」,與大媽傾訴。那些大媽大多在社區中有一定地位,受訓了解常見精神病徵狀及傾談治療技巧,助病人了解問題所在,以便找到解決之道。過程中大媽會用日常用語描述對方精神病况,讓患者較易接受,免生恐懼抗拒。6個月後,接受一般治療者近半仍有抑鬱焦慮徵狀,而到訪友誼長椅者只有13%仍有病徵,自殺傾向亦較接受一般治療者少5倍。有接受過大媽輔導的患者稱,計劃讓她得到社區支援,「只要到訪『友誼長椅』,便有人願意聆聽我傾訴,我感到高興」。
研究報告已於去年12月在《美國醫學會期刊》公布。該計劃已擴至全津巴布韋,迄今約2.7萬名精神病患者參與。奇班達指出,計劃「旨在給患者力量去突破困境」,除了改善精神健康,亦有助患者處理濫藥等其他問題。美國杜克大學精神病學副教授科爾特(Brandon Kohrt)指出,計劃證明社區對精神健康的支援力量龐大,相信計劃經驗可在全球實踐。
明報記者 羅睿琪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