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文章】新一屆特首選舉的風雲突變,是始於梁振英忽然宣布不尋求連任。那麼,新特首如何治港也應從中得到啟示。當下,縱觀幾名「跑手」,真正可以威脅林鄭月娥的是曾俊華,但是相信後者最後會明智地選擇「體面退選」。葉劉淑儀本來應該選擇做立法會主席,但是錯判形勢,將連「閘」都入不了。那麼,林鄭月娥很應問問自己,未來5年真的能給香港帶來新氣象嗎?是否又與之前的特首一樣說到做不到?
梁振英在競選特首時上筆者主持的《把酒當歌》節目說過,撥出少少郊野公園土地,就能住數十萬人。但是,陳茂波當發展局長就說這一任絕不會動郊野公園。他這一任其實沒有搞了多少「生地」,現在接任財政司長不知敢不敢展開填海?
未來5年只許成功 土地關鍵
筆者以為,回歸近20年,香港處於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未來5年只許成功不許失敗;再失敗,就不是再蹉跎歲月,也不是林鄭月娥的「心有不甘」,而是一國兩制都有可能做不下去。回歸至今近20年的政經困局,很難說明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是成功的。因此,未來5年是香港的最後一次「試用期」,再做不好或者被深圳和廣州大幅拋離,港人就不知用什麼理由來堅持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這種香港各階層人都認為是最佳的制度。於是,倘若說林鄭月娥擔負「歷史使命」,就在於此。
不過,她也不需要什麼「八大願景」之類的繁文縟節。其實一句話,香港癥結在土地短缺,因為土地短缺造成市場看漲的心理預期,再出辣招也遏抑不住樓價的飈升,青年買不起樓,公屋輪候大隊愈排愈長;同時,租金高昂嚴重阻礙新的生產力形成,幾乎各行各業都看不到前景。新特首其實未來5年只有在土地儲備取得突破,其他所有問題迎刃而解,使市民大眾在短期內對政府良政「有感」,看到希望、看到前景。
但是林鄭月娥做得到嗎?梁振英就沒有做到,筆者相信,北京「換馬」很大原因在於此。坊間議論很多,包括「不夠票說」、「不團結說」等等,但是恐怕還是未能道破北京的「今心」。筆者以為,要看清北京的「今心」還是要從「初心」說起。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秘魯利馬見梁振英,他露出少見的燦爛笑容,說被充分肯定特別是反對港獨。但是官方新華社的短新聞稿則指,習近平要求「綜合施策,廣泛凝聚社會共識,着力推動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堅決維護國家統一,保持社會政治穩定」。似乎,梁振英對習近平將「着力推動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放在綜合施策首位認識不清或者是認識不深。倒是林鄭月娥說過去10年新加坡平均年增長6%香港只有3%「心有不甘」,似乎是回應了習近平的「綜合施策」。相信北京經過上上下下多個回合的反覆考慮,是寄望林鄭月娥未來5年在經濟民生上有大突破。
自然,梁振英在政治上、在反港獨上是得到中央的肯定,不然習近平也不會說出「板蕩識忠臣」的話來。但可惜未能符合中央「安定繁榮」的「初心」。北京保留香港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實行一國兩制港人治港「初心」是什麼?就是維持香港的安定繁榮。習近平應該清楚,香港回歸近20年出現問題的基本根源在於經濟發展徘徊,「民生改善」也就是二次分配解決不好。近期中國社會科學院台港澳研究中心學者魏南枝在一個論壇上表示,回歸後中央對港工作「重選舉輕管制」、「重選票輕民生」,最終最大贏家是強勢商業利益集團,其既可以通過建制派佔據多數綁架中央政府的判斷,避免一人一票的大眾民主產生各種社會福利訴求;又可以利用各種利益交集的政治否決力量,將類似公屋建設、全民退保計劃等不利於工商業利益的施政計劃擱淺甚至否決。無疑,魏南枝的論述很繞彎彎,但是仔細思量,可以看到北京對治港路線在「查找不足」。
回歸「初心」 改善經濟民生
筆者理解,未來5年治港就是回歸安定繁榮的「初心」,第一,就是要將「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作為全港的最大公約數。習近平提出「中國夢」,是中華民族的最大公約數;而着力經濟民生,則是當下全港的最大公約數。不論是建制派還是泛民,不論是工商界還是基層,無論是香港方方面面的持份者,都從這個口號中找到利益交集。
第二,政治休養生息,像內地一樣「一心一意謀發展」,專心致志尋找二次分配的平衡點。不但不炒作政改話題,23條立法也可以繼續往後擺。有泛民朋友要求未來特首重啟政改、盡快落實普選特首。事實證明,將精力專注政改必然蹉跎經濟發展民生改善。可在民間先成立各種持份者討論平台,待有了共識的政改方案再擺上議事日程。
第三,發動全港「新愚公移山運動」去衝破千難萬險建立充足的土地儲備。若然能夠凝聚全港力量,將建立土地儲備化為全港所有持份者的共識和一致行動,那麼還有什麼「地產霸權」能夠擋住大家的去路嗎?
筆者相信,泛民及其他非建制派勢力並不是通過填海等手段建立土地儲備的反對者,因為改善住房條件和克服高租金阻礙經濟發展,這也是他們的目標。一些環保人士也是要求在建立土地儲備時保護環境而已,而不是絕對不變。再就是,有長遠眼光的地產商也不是要什麼「霸權」,試想沒有新土地,香港地產商不是也要失業吃西北風?所以,覓地其實也是全港的最大公約數。
第四,破除「小政府」舊思維的局限,縮小貧富差距,適應老年化社會的需要,通過政府二次分配的強而有力調節手段,尋找各持份者滿意的平衡點,提高整體社會保障的質素。
劉瀾昌
資深傳媒人
梁振英在競選特首時上筆者主持的《把酒當歌》節目說過,撥出少少郊野公園土地,就能住數十萬人。但是,陳茂波當發展局長就說這一任絕不會動郊野公園。他這一任其實沒有搞了多少「生地」,現在接任財政司長不知敢不敢展開填海?
未來5年只許成功 土地關鍵
筆者以為,回歸近20年,香港處於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未來5年只許成功不許失敗;再失敗,就不是再蹉跎歲月,也不是林鄭月娥的「心有不甘」,而是一國兩制都有可能做不下去。回歸至今近20年的政經困局,很難說明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是成功的。因此,未來5年是香港的最後一次「試用期」,再做不好或者被深圳和廣州大幅拋離,港人就不知用什麼理由來堅持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這種香港各階層人都認為是最佳的制度。於是,倘若說林鄭月娥擔負「歷史使命」,就在於此。
不過,她也不需要什麼「八大願景」之類的繁文縟節。其實一句話,香港癥結在土地短缺,因為土地短缺造成市場看漲的心理預期,再出辣招也遏抑不住樓價的飈升,青年買不起樓,公屋輪候大隊愈排愈長;同時,租金高昂嚴重阻礙新的生產力形成,幾乎各行各業都看不到前景。新特首其實未來5年只有在土地儲備取得突破,其他所有問題迎刃而解,使市民大眾在短期內對政府良政「有感」,看到希望、看到前景。
但是林鄭月娥做得到嗎?梁振英就沒有做到,筆者相信,北京「換馬」很大原因在於此。坊間議論很多,包括「不夠票說」、「不團結說」等等,但是恐怕還是未能道破北京的「今心」。筆者以為,要看清北京的「今心」還是要從「初心」說起。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秘魯利馬見梁振英,他露出少見的燦爛笑容,說被充分肯定特別是反對港獨。但是官方新華社的短新聞稿則指,習近平要求「綜合施策,廣泛凝聚社會共識,着力推動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堅決維護國家統一,保持社會政治穩定」。似乎,梁振英對習近平將「着力推動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放在綜合施策首位認識不清或者是認識不深。倒是林鄭月娥說過去10年新加坡平均年增長6%香港只有3%「心有不甘」,似乎是回應了習近平的「綜合施策」。相信北京經過上上下下多個回合的反覆考慮,是寄望林鄭月娥未來5年在經濟民生上有大突破。
自然,梁振英在政治上、在反港獨上是得到中央的肯定,不然習近平也不會說出「板蕩識忠臣」的話來。但可惜未能符合中央「安定繁榮」的「初心」。北京保留香港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實行一國兩制港人治港「初心」是什麼?就是維持香港的安定繁榮。習近平應該清楚,香港回歸近20年出現問題的基本根源在於經濟發展徘徊,「民生改善」也就是二次分配解決不好。近期中國社會科學院台港澳研究中心學者魏南枝在一個論壇上表示,回歸後中央對港工作「重選舉輕管制」、「重選票輕民生」,最終最大贏家是強勢商業利益集團,其既可以通過建制派佔據多數綁架中央政府的判斷,避免一人一票的大眾民主產生各種社會福利訴求;又可以利用各種利益交集的政治否決力量,將類似公屋建設、全民退保計劃等不利於工商業利益的施政計劃擱淺甚至否決。無疑,魏南枝的論述很繞彎彎,但是仔細思量,可以看到北京對治港路線在「查找不足」。
回歸「初心」 改善經濟民生
筆者理解,未來5年治港就是回歸安定繁榮的「初心」,第一,就是要將「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作為全港的最大公約數。習近平提出「中國夢」,是中華民族的最大公約數;而着力經濟民生,則是當下全港的最大公約數。不論是建制派還是泛民,不論是工商界還是基層,無論是香港方方面面的持份者,都從這個口號中找到利益交集。
第二,政治休養生息,像內地一樣「一心一意謀發展」,專心致志尋找二次分配的平衡點。不但不炒作政改話題,23條立法也可以繼續往後擺。有泛民朋友要求未來特首重啟政改、盡快落實普選特首。事實證明,將精力專注政改必然蹉跎經濟發展民生改善。可在民間先成立各種持份者討論平台,待有了共識的政改方案再擺上議事日程。
第三,發動全港「新愚公移山運動」去衝破千難萬險建立充足的土地儲備。若然能夠凝聚全港力量,將建立土地儲備化為全港所有持份者的共識和一致行動,那麼還有什麼「地產霸權」能夠擋住大家的去路嗎?
筆者相信,泛民及其他非建制派勢力並不是通過填海等手段建立土地儲備的反對者,因為改善住房條件和克服高租金阻礙經濟發展,這也是他們的目標。一些環保人士也是要求在建立土地儲備時保護環境而已,而不是絕對不變。再就是,有長遠眼光的地產商也不是要什麼「霸權」,試想沒有新土地,香港地產商不是也要失業吃西北風?所以,覓地其實也是全港的最大公約數。
第四,破除「小政府」舊思維的局限,縮小貧富差距,適應老年化社會的需要,通過政府二次分配的強而有力調節手段,尋找各持份者滿意的平衡點,提高整體社會保障的質素。
劉瀾昌
資深傳媒人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