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跨界之道長青網文章

2016年12月07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6年12月07日 06:35
2016年12月07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昔日的crossover就是集大成,就是什麼也共冶一爐。《西遊記》也可以說是crossover之作,裡面佛道人物都有。不過現代的crossover就是跨界別合作,就是本來九唔搭八,但合作起來,就做到「1+1>2」的效果,這就是crossover的模式和目的。


記憶中有關腕表的跨界合作,最為人熟悉的當然有為數不少跟不同汽車品牌crossover的例子,我以前寫汽車跟腕表時已提過了,有跟勞斯萊斯的有跟法拉利的有跟賓利的有跟Ducati的,這類合作到今天仍然樂此大不疲。除此之外,還有跟賽車啦跟帆船賽啦,我記得的還有IWC跟Prada推出過一枚特別版,今天G-Shock仍然有不少跨界合作的特別版。但說到最懂得crossover之道,可能就是Jean-Claude Biver。


如果你不知道他是誰,我也懶得跟你解釋。我認識他的時候,他已經把Blancpain賣給Swatch集團,然後他就到集團董事局履新,並開始着手重整Omega的工作。Omega可說是1990年代中第一個積極宣傳的品牌,那時芝柏跟法拉利有合作關係,Biver就很聰明地去找舒密加本人做代言人,結果都一樣有紅面或黃面的Speedmaster Racing系列。找Cindy Crawford幫手宣傳女裝表,又成功叫占士邦戴Seamaster,讓歐米茄成為奧運會的指定時計,這些結盟到今天大部分都仍然相敬如賓,合作超過二十年。在過去三十年的盛世中,Biver絕對是其中一位推動瑞士鐘表業攻陷全球的巨人之一。三十年後的他仍然精力充沛,日理萬機。轉職到LVMH後,大家又再一次見識到他的超強魄力,贊助不同的球隊,跟不同的創作單位合作,宇舶在他的帶領下,不管是產品和知名度都給提升到另一個層次。


在眾多由他一手推上頂峰的品牌當中,我相信最叫他記掛的應該就是宇舶。他本來就想把它買下來,只是品牌後來還是給大集團收購了。今天大家除了可以看到宇舶已經躍身成為一間真正的腕表生產商,有自製機芯的能力,可以造出自己的陀飛輪甚至三問機芯,還有創新的十日鏈機芯;一般人還可以透過他們眾多贊助和合作計劃,不停看到和聽到Hublot的名字。喜歡體育運動的會認識Hublot,熱愛汽車的會認識Hublot,留意時裝的也會見到Hublot。之前跟加拿大時裝品牌DSquared2、意大利眼鏡品牌Italia Independent和高級皮鞋品牌Berluti合作,今年就跟瑞士另一個傳統工業結緣。Bischoff是一間位於St. Gallen的刺繡生產商,早在1927年創立,今天很多高級訂製時裝的設計師都是找他們幫忙,而今次Hublot找來的crossover伙伴就是這間全球最頂級的刺繡專家。


可吸引另一班顧客群

這種跨界合作的好處,不但聲勢更浩大,更重要是可以吸引到另一班顧客群。以這個Broderie系列(圖)做例子,以前Hublot可能只吸引到腕表發燒友,現在熱愛時裝的也會留意到宇舶的名字。同樣,最近品牌為慶祝All Black面世十周年,特意找來郎朗出席慶祝活動。我本來對他一點都不認識,第一次即席聽他演奏,真的有點驚心動魄的感覺,他的表演真的很mesmerizing。我想本來只對古典音樂有興趣的,因為郎朗,現在也會認識Hublot。


因為Biver,因為Hublot,愈來愈多人相信這種crossover的做法,愈來愈多品牌仿效。我就想,是不是我也要參考一下,也要crossover一下?要拍video,要上鏡,要做主持,甚至做戲?做人本來就是crossover,又要做兒子,又要做爸爸;又要做丈夫,又要做女婿;又要做上司,又要做下屬;又要做朋友,又要做同事。年輕人輕鬆得多,他們只想做回自己。一切都是平衡,有時做自己,有時crossover,是應該這樣的。


文:佘宗明

圖:網上圖片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