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茶 如能獨飲 最樂……
與人分飲 更樂……
慶幸 有 文人雅士 江湖之友……
皆我 平座 分茶 看人生 過生活……
唐文人施肩吾說:「茶為滌煩子,酒為忘憂君。」走進滌煩茶寮,可以藉由喝茶洗滌生活中的繁瑣,遠離城市喧囂。滌煩茶寮源自王介宏先生對於古玩的收藏,當他與其他古玩收藏家往來時,都會習慣泡一壺自己喜歡的茶與收藏家們相互交流。二十多年來,愛喝茶的王先生收藏了約上百款的台灣老茶,他認為這些老茶需要一個空間與朋友分享,於是滌煩茶寮因茶而起。王先生十分嚮往明代文人文徵明書畫裏所謂的書摘、記事、喝茶的空間,因此沿用了文人的佈局,以及對喝茶的講究,仿效宋代文人四閒事的點茶、焚香、插花、掛畫,打造了此空間。
茗必武夷,壺必孟臣,杯必若深
「茗必武夷,壺必孟臣,杯必若深」是閩南潮州傳統工夫茶的講究內容。工夫茶除了是泡茶喝茶的一種方式外,其實也是一種禮俗,「工夫」用閩南話說,可以衍生為費時、仔細招待的意思,透過工夫茶看似繁瑣的程序,其實是對泡茶的講究,以及對客人的重視。
傳統工夫茶的細節相當繁瑣:從煮水,拿玉書煨,使用宜興的孟臣壺,以及選用景德若深青花杯,每一步流程都需要極致到位,才能將武夷茶呈現得好。王先生將工夫茶的器具分為「工夫茶四寶」,分別為玉書煨、孟臣壺、若深杯以及置身杯。
在正式泡茶之前,首先要「焚香靜氣」,在客人拜訪之前先焚香,讓人和空間靜下來,融入到茶席的氛圍當中。這次王先生選用的是富森紅土沉香,以及清初銅製的蚰龍耳香爐。
到了煮水階段,要使用好的山泉水搭配優良的玉書煨。所謂好的玉書煨要輕薄,且用楓溪的泥土製作,才是最好的煮水砂銚,因為其穿透力快,煮的水也容易在較短的時間內沸騰,水質會相當鮮嫩,這是相當重要的。王先生說:「若選到十分的好水,即便茶只有八分,泡出來的茶也會是十分;不過,若選到八分的水,即便茶有十分,泡出來的茶也僅有八分的水平。」因此,煮水是工夫茶的一大關鍵。
使用輕薄的玉書煨煮水,在還沒沸騰前便會有嗡嗡如風吹松柏的聲音,稱為松風。接下來,它會稍微停頓,然後開始冒出小氣泡,稱為蟹眼,而煮茶最好的溫度就是在蟹眼後、鼓浪翻騰前要使用。孟臣壺則建議使用朱泥壺,因朱泥壺薄能燒得快,最主要還能將茶起香且韻味足。王先生更建議泡茶要使用老壺:因為新壺不潤,有火氣,也會吸茶的香氣。反觀,老壺養久了,壺本身甚至會發茶性。好的若深杯如同玉書煨和孟臣壺一樣,都要相當輕薄,因為薄能起香,茶的香氣會更加明顯,很適合工夫茶的泡飲方式。
工夫茶的第四寶為現在較不易見到的傳統器具「置身杯」。置身杯的用途是讓每一滴茶不影響下一壺茶,所以要把茶壺立起來置身,等全部瀝乾淨後再冲泡下一壺,置身杯逐漸演變成現今的公道杯。
四十年武夷老茶香氣醇厚
為了呼應工夫茶道的「茗必武夷」,王介宏先生為了此次的採訪,特別開封一九七○年代的武夷老茶——「遠年不知春」,來冲泡傳統工夫茶,分享武夷岩茶的韻味。這一款茶原是由香港一位老茶商王永順先生所收藏。王永順先生是安西人,後來到香港後從事茶葉進出口生意,主要外銷到日本和台灣。他在早年買了一些較特別的茶,遠年不知春就是其中一款。王介宏先生於一九九○年左右拜訪王永順先生,那時正好在找武夷的老茶,因此王永順先生特意把這一款茶提供給王介宏先生收藏,到現在二○一六年,遠年不知春這款茶已經窖藏四十多年了。
不知春為目前武夷岩茶香氣最佳的品種,茶湯呈現深褐色,入口時香氣潤而醇厚,唇齒留香久久不退。王先生建議品茗時,先聞杯中茶湯,接着淺啜一口,第二口時,舌尖在口腔內往後,能勾出品嘗另一種茶滋味,第三口大口飲盡,最後將杯子拿起,嗅聞杯中餘留的底香。
王先生認為,喝茶其實就是生活中的事,可以相當自然不須講究,不過一旦要講究起來,王先生可是絲毫不馬虎。連橫在《雅堂文集》裏提到:「茗必武夷,壺必孟臣,杯必若深,三者為品茗之要,非此不足自豪,且不足待客。」而王先生有過之而無不及,總結出了十項待客之道:
滌煩茶寮十項待客之道
一,在客人到來之前,燒最好的「棋楠富森」香來迎接客人,王先生利用小勺子,一匙一匙緩慢地將富森紅土鋪在香爐中,香爐中的紅土必須要粗細、比例一致地圍成一個圓圈,在焚香時燃燒的味道濃度才會一致,燃燒才會完整,如果理香的過程不夠專注,可能使得富森紅土比例不同,導致燃燒中斷。透過這樣繁瑣的程序,讓自己慢慢地從每日世俗繁雜的事情中靜下心來,進入到茶席的氛圍當中,同時也呼應工夫茶道的「焚香靜氣」。
二,拿出收藏的「窖藏老茶」——王先生收藏了很多不同的老茶,有一九三○年代或五○年代的老茶,甚至也有百年以上的台灣茶。
三,收集源頭來自於陽明山的泉水,以「山中清泉」煮水。
四,拿出「百年砂銚」來泡茶,比如此次使用的清代以前的玉書煨,好的器物能夠增添茶葉韻味。
五,使用「龍眼炭火」將泉水煮沸,橄欖炭燃燒較快,能夠幫助泉水更快煮沸,保住泉水的鮮甜。
六,品茗時使用孟臣壺和若深杯,輕薄的孟臣壺和若深杯能發茶性、顯茶香。
七,在茶空間當中擺放宋明古器插花,呈現當日心境。
八,再配上明清字畫:例如弘一法師書法的意境,襯托茶席的氛圍。
九,搭配滌煩茶寮的窗外竹影,午後的陽光灑在竹林後,映射在茶席上的竹影更添雅興。
最後,邀自己的好友、琴家一起喝完茶後,寫寫對茶的心得感想,雅興來時可以彈奏古琴助興,完成第十樣「與詩人琴家共品」。
要將這十項步驟一一落實,才足以待客是滌煩茶寮對賓客的重視。
(本文圖片由老器生活糧行影像社提供。林文炫為老器生活糧行影像社主理人、台灣知名詞作者,曾與張學友、黎明、周慧敏、李宗盛、張信哲、胡彥斌等多位名藝人合作。盧思妤為老器生活糧行影像社執行製片人。林文炫除對台灣茶與文化作了一系列文字訪談記錄外,另亦有影像訪談收於本報相關網站:https://indietv.hk,歡迎瀏覽)
特約主編:潘耀明
責任編輯:張志豪
編輯:王翠麗
訪問及記錄:林文炫
整理:盧思妤
與人分飲 更樂……
慶幸 有 文人雅士 江湖之友……
皆我 平座 分茶 看人生 過生活……
唐文人施肩吾說:「茶為滌煩子,酒為忘憂君。」走進滌煩茶寮,可以藉由喝茶洗滌生活中的繁瑣,遠離城市喧囂。滌煩茶寮源自王介宏先生對於古玩的收藏,當他與其他古玩收藏家往來時,都會習慣泡一壺自己喜歡的茶與收藏家們相互交流。二十多年來,愛喝茶的王先生收藏了約上百款的台灣老茶,他認為這些老茶需要一個空間與朋友分享,於是滌煩茶寮因茶而起。王先生十分嚮往明代文人文徵明書畫裏所謂的書摘、記事、喝茶的空間,因此沿用了文人的佈局,以及對喝茶的講究,仿效宋代文人四閒事的點茶、焚香、插花、掛畫,打造了此空間。
茗必武夷,壺必孟臣,杯必若深
「茗必武夷,壺必孟臣,杯必若深」是閩南潮州傳統工夫茶的講究內容。工夫茶除了是泡茶喝茶的一種方式外,其實也是一種禮俗,「工夫」用閩南話說,可以衍生為費時、仔細招待的意思,透過工夫茶看似繁瑣的程序,其實是對泡茶的講究,以及對客人的重視。
傳統工夫茶的細節相當繁瑣:從煮水,拿玉書煨,使用宜興的孟臣壺,以及選用景德若深青花杯,每一步流程都需要極致到位,才能將武夷茶呈現得好。王先生將工夫茶的器具分為「工夫茶四寶」,分別為玉書煨、孟臣壺、若深杯以及置身杯。
在正式泡茶之前,首先要「焚香靜氣」,在客人拜訪之前先焚香,讓人和空間靜下來,融入到茶席的氛圍當中。這次王先生選用的是富森紅土沉香,以及清初銅製的蚰龍耳香爐。
到了煮水階段,要使用好的山泉水搭配優良的玉書煨。所謂好的玉書煨要輕薄,且用楓溪的泥土製作,才是最好的煮水砂銚,因為其穿透力快,煮的水也容易在較短的時間內沸騰,水質會相當鮮嫩,這是相當重要的。王先生說:「若選到十分的好水,即便茶只有八分,泡出來的茶也會是十分;不過,若選到八分的水,即便茶有十分,泡出來的茶也僅有八分的水平。」因此,煮水是工夫茶的一大關鍵。
使用輕薄的玉書煨煮水,在還沒沸騰前便會有嗡嗡如風吹松柏的聲音,稱為松風。接下來,它會稍微停頓,然後開始冒出小氣泡,稱為蟹眼,而煮茶最好的溫度就是在蟹眼後、鼓浪翻騰前要使用。孟臣壺則建議使用朱泥壺,因朱泥壺薄能燒得快,最主要還能將茶起香且韻味足。王先生更建議泡茶要使用老壺:因為新壺不潤,有火氣,也會吸茶的香氣。反觀,老壺養久了,壺本身甚至會發茶性。好的若深杯如同玉書煨和孟臣壺一樣,都要相當輕薄,因為薄能起香,茶的香氣會更加明顯,很適合工夫茶的泡飲方式。
工夫茶的第四寶為現在較不易見到的傳統器具「置身杯」。置身杯的用途是讓每一滴茶不影響下一壺茶,所以要把茶壺立起來置身,等全部瀝乾淨後再冲泡下一壺,置身杯逐漸演變成現今的公道杯。
四十年武夷老茶香氣醇厚
為了呼應工夫茶道的「茗必武夷」,王介宏先生為了此次的採訪,特別開封一九七○年代的武夷老茶——「遠年不知春」,來冲泡傳統工夫茶,分享武夷岩茶的韻味。這一款茶原是由香港一位老茶商王永順先生所收藏。王永順先生是安西人,後來到香港後從事茶葉進出口生意,主要外銷到日本和台灣。他在早年買了一些較特別的茶,遠年不知春就是其中一款。王介宏先生於一九九○年左右拜訪王永順先生,那時正好在找武夷的老茶,因此王永順先生特意把這一款茶提供給王介宏先生收藏,到現在二○一六年,遠年不知春這款茶已經窖藏四十多年了。
不知春為目前武夷岩茶香氣最佳的品種,茶湯呈現深褐色,入口時香氣潤而醇厚,唇齒留香久久不退。王先生建議品茗時,先聞杯中茶湯,接着淺啜一口,第二口時,舌尖在口腔內往後,能勾出品嘗另一種茶滋味,第三口大口飲盡,最後將杯子拿起,嗅聞杯中餘留的底香。
王先生認為,喝茶其實就是生活中的事,可以相當自然不須講究,不過一旦要講究起來,王先生可是絲毫不馬虎。連橫在《雅堂文集》裏提到:「茗必武夷,壺必孟臣,杯必若深,三者為品茗之要,非此不足自豪,且不足待客。」而王先生有過之而無不及,總結出了十項待客之道:
滌煩茶寮十項待客之道
一,在客人到來之前,燒最好的「棋楠富森」香來迎接客人,王先生利用小勺子,一匙一匙緩慢地將富森紅土鋪在香爐中,香爐中的紅土必須要粗細、比例一致地圍成一個圓圈,在焚香時燃燒的味道濃度才會一致,燃燒才會完整,如果理香的過程不夠專注,可能使得富森紅土比例不同,導致燃燒中斷。透過這樣繁瑣的程序,讓自己慢慢地從每日世俗繁雜的事情中靜下心來,進入到茶席的氛圍當中,同時也呼應工夫茶道的「焚香靜氣」。
二,拿出收藏的「窖藏老茶」——王先生收藏了很多不同的老茶,有一九三○年代或五○年代的老茶,甚至也有百年以上的台灣茶。
三,收集源頭來自於陽明山的泉水,以「山中清泉」煮水。
四,拿出「百年砂銚」來泡茶,比如此次使用的清代以前的玉書煨,好的器物能夠增添茶葉韻味。
五,使用「龍眼炭火」將泉水煮沸,橄欖炭燃燒較快,能夠幫助泉水更快煮沸,保住泉水的鮮甜。
六,品茗時使用孟臣壺和若深杯,輕薄的孟臣壺和若深杯能發茶性、顯茶香。
七,在茶空間當中擺放宋明古器插花,呈現當日心境。
八,再配上明清字畫:例如弘一法師書法的意境,襯托茶席的氛圍。
九,搭配滌煩茶寮的窗外竹影,午後的陽光灑在竹林後,映射在茶席上的竹影更添雅興。
最後,邀自己的好友、琴家一起喝完茶後,寫寫對茶的心得感想,雅興來時可以彈奏古琴助興,完成第十樣「與詩人琴家共品」。
要將這十項步驟一一落實,才足以待客是滌煩茶寮對賓客的重視。
(本文圖片由老器生活糧行影像社提供。林文炫為老器生活糧行影像社主理人、台灣知名詞作者,曾與張學友、黎明、周慧敏、李宗盛、張信哲、胡彥斌等多位名藝人合作。盧思妤為老器生活糧行影像社執行製片人。林文炫除對台灣茶與文化作了一系列文字訪談記錄外,另亦有影像訪談收於本報相關網站:https://indietv.hk,歡迎瀏覽)
特約主編:潘耀明
責任編輯:張志豪
編輯:王翠麗
訪問及記錄:林文炫
整理:盧思妤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