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駐京周記:限購實為救樓市長青網文章

2016年10月0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6年10月08日 06:35
2016年10月08日 06:35
新聞類別
中國
詳情#
【明報專訊】9月30日到10月6日,北京、天津、蘇州、成都、鄭州、無錫、濟南、合肥、武漢、深圳、廣州、佛山、南寧、南京、廈門、珠海16個城市先後發布新的樓市調控政策,不論從地理跨度亦或規格差別,其密度與力度歷來罕見。


16市7天內發布新「辣招」

過去一周內,記者在廣州和深圳以及北京的多名中產朋友均「吐槽」內地樓價的離譜,但是他們也多認為所在城市至少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樓價只會漲而不會跌。事實上2003年內地樓價瘋漲至今,從已經做過的十數次樓市調控結果來看,每次調控都最終成為扶漲樓市的支點,在過去的13年內至少飈升了10倍。


因此坊間多認為此次調控本意並非打壓樓價,而是在現今惡劣的經濟環境中,為避免因增長過快而重蹈去年股市的覆轍,致中國經濟衰退乃至崩潰。


管控因避免增長過快崩潰

這種分析也並非沒有道理,作為中國經濟兩大引擎的股市和樓市,從去年開始只能通過樓市瘋狂來勉力維持。


上月底一間上市公司通過賣了北京兩個學區單位(在優質校網中的住宅單位)而保住了自己A股殼的荒謬新聞震驚業界,投資房產成為了過去十幾年以來唯獨穩賺不賠的買賣。


不過隨着近幾年樓價飈升,直接「滅絕」了作為城市新生力量的年輕人買樓的希望,很多「漂」在一線城市,對房產有「剛需」的人群如適婚男女,即便傾盡雙方兩代的儲蓄也未必有能力購買一個單位。


製造緊張 分散購買力

另外,作為購買能力最大的中產以上人群又因需求早已被市場消化而後繼乏人,因此通過限購並製造購買緊張,是維持現時樓市價格水平並迫使購買力轉向二三乃至四線城市,以消滅當地庫存,並藉以穩定進而挽救經濟的唯一辦法。


明報記者 鄭海龍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