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李維儉﹕有什麼比港獨更值得擔心——誤把歷史教育等同政治教育長青網文章

2016年10月0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6年10月08日 06:35
2016年10月08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為什麼要讀歷史?」多年前一名學生隨意的向我發問。我忘了當時如何回應,但這個冷不防的提問至今難以忘記,因為學習歷史的目的說法眾多、極具爭議,而擔心港獨的情緒再次令討論升溫。


「成果差異」 加強國史教育乃一廂情願

近來「港獨驚魂」觸動到社會神經,指摘多年來歷史教育推行不善。於是歷史教育被視為靈丹抬出來以回應港獨思想,認為學生缺乏史識,對近現代以來國家在列強壓迫下失去尊嚴、人民流離失所的國難毫無感受,於是透過加強國史教育以補足這個情感缺失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主流看法。我曾多次強調歷史研習並非是直線式的教授與記誦事實,而學習成果更是言人人殊,因為學生對歷史的感受是很個人化,每個個體就算接受相同的課程也不可能亦不會產生相同而一致的感受,更不能保證課程完成後必定能達至我們所預期的課程目標。道理很簡單,每個學生成長背景、父母影響、個人心智與能力都不同,學習成果自然就有差異。所以以加強國史來達到青年認同國家的想法相信是一廂情願的。過去,教育界常關注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我們更應認識「成果差異」。放在歷史教育的情景下,「成果差異」有莫大的啟示。


舉一個例子說。清末孫中山與梁啟超均為當時中國的知識分子。他們熟悉歷史、了解當前國家的情况,但透過總結歷史後,他們得出了不同的政治主張。前者走上革命之路,後者以「維新」為本貢獻國家。誰說認識歷史必然會站在同一陣線呢!「成果差異」的現象也發生在每天的課堂上。1949年建國以來,中共多次透過不同國策推動各方面的建設,學習與總結大躍進與文化大革命等歷史經驗會令學生同情民間悲難,還是批評當時政府的行政失當?又是否因此而產生愛國愛民的情操?以1978年以來改革開放成就對照建國初期國策失誤就會產生國民認同感、更珍惜國家發展機會?還是愈認識愈反感?其實難以估計。總之,認識「成果差異」解開長存於社會的一個迷思:加強國史就可以培育出愛國新一代,或者推動香港史(本土史)就必定會強化本土意識、導致港獨意識抬頭。透過以上分析會發現這個迷思其實並沒有合理根據。


歷史教育 首重人文素養

歷史教育的成效從來沒有也不應有必然性。所以,認為可以藉加強近現代史來強化國族情感的主張可能已誤把歷史教育當作政治意識形態教育來看待。兩者是有明顯分別:前者重思辨,後者重灌輸。弄不清兩者分別而盲目推動國史以達政治目標是非常危險。當然在資訊爆炸時代裏,學生已不可能是白紙一張任由我們設計課程就可以進行思想灌輸,「成果差異」所呈現的個別性可能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我們能做也應該做的是必須為學生提供學習多元歷史觀點的平台,更應有耐性、有勇氣聽聽青年人對歷史的看法。若青年問我們「為何要讀歷史」,而答案是希望他們透過學習歷史產生出一種愛國的認同感的話,我擔心社會上兩代的對立可能因此更深化。愛人也好、愛國也好,從來難以強迫。


加強近現代史是應該的,但目的並不是要以此來消融港獨意識,而是因有更值得追求的教育理想。作為人文學科的歷史教育可以改變社會風氣與人文氣息、提升青年視野與思辨能力。人文科目有別於自然學科與數學教育,因為人文學科的成果難以數字來計算,但其對社會貢獻不下於自然學科。人文學科訓練的是一種在短時間內處理海量資料、找出核心現象、透過語言文字建立最具說服力的論述,是機構或政府部門主管必須擁有的能力特質,也是一種話語權的爭論戰。人文學科也並非知識分子清高的娛樂,因為人文學科也是培養一種理解世界深層部分的能力,以及發展一種對理解複雜多變的人、事的敏銳觸覺。這就是人文素養,是應該普及於社會,讓大眾感受與認識的社會氣息。


思辨才是歷史教育的精髓

香港社會太重視「實用」。香港學童學樂器人數可能遠比維也納多,但人文氣息遠遠不及「音樂之都」維也納,因為「學習」被當作是一種功利的追求。香港社會價值觀早已扭曲到令人心痛、令人發瘋。在歐美,人文學科是跨國企業招募人才所重視的科目,哲學與歷史等人文學科是擁有跨文化溝通能力的表現,所以企業一向重視主修以外的知識。在日本,人文學科受到重視的程度遠超香港社會,大學人文學科培訓非常嚴謹令人佩服。在JR電車上常看到正在閱讀的日本人閱讀着不同種類的書刊,實在與香港港鐵乘客爭座入睡的情景形成強烈對照。我相信這與日本國民質素被稱許不無關係,長此下去就算我們成功取回釣魚台也會敗給日本人。近年,社會分化、中港對立與衝突是長期缺乏人文關懷的後遺症。


要改變現况就必須要痛定思痛,還歷史教育追求思辨、重視探究的本色。最近,教育當局提出初中中國歷史科及歷史科課程檢討,是改變社會的不可或缺的第一步。我想,除了應全面檢討課程內容外,學界更應投入精力思考歷史教育的未來,討論應如何走下去、如何收拾殘局。這莫過於讓老師集合專業智慧,就各學習單元、各課題挑選適合學生學習的不同史觀,討論教學目標與教學活動,一步一步打造具香港本色的歷史教育。學生早已厭倦背誦史實,不少學生更對歷史教育死了心,是時候起動改變現况。我相信透過感受歷史的爭議性,有助刺激他們的思維,改變對歷史教育的負面觀感。


歷史教育與政治息息相關,但歷史教育始終有別於政治教育,請不要寄望歷史教育來達到任何政治目標。總之,我很理解擔心港獨意識而提出加強國史教育的想法,但歷史教育的本質是思辨、是探真,而非灌輸。因擔心港獨而加強國史教育可能會弄巧成拙,重重打擊本來已經發育不正常的人文風氣,代價實在太大,請各位三思。各位歷史老師請緊守崗位,教好每個學生,不要讓政客染指歷史教育專業範疇。


作者是資深歷史教育工作者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