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專家憂苦難太逼真惹反彈長青網文章

2016年10月07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6年10月07日 06:35
2016年10月07日 06:35
新聞類別
國際
詳情#
【明報專訊】不少人看準VR在市場宣傳與慈善事業的巨大潛力,更形容VR為「終極同理心製造機」。不過有專家警告,過激體驗會令人逃避面對殘酷現實,亦可能淪為獵奇影像,如何由同情心轉化成持續的實際行動是未來考驗。


近年不少慈善機構及組織陸續推出VR體驗,盼喚起外界對戰亂或災害地區的關注,伸出援手。聯合國去年起委託製作數齣VR影片,包括講述12歲女童Sidra在敘利亞難民營生活的Clouds Over Sidra,講述利比里亞伊波拉疫情的Waves of Grace等,觀眾恍如置身當地,目睹身邊禍亂。這些影片在增加捐款上效果顯著:Clouds Over Sidra在去年一次聯合國籌款放映會上助籌得38億美元(294億港元),遠超預期款項70%,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估計,收看VR影片者較未收看者捐款額多一倍。


或成消費他人苦難形式

不過專家擔心VR技術如應用不當,或帶來反效果。哈佛大學人權專家格雷戈里(Sam Gregory)向科技雜誌WIRED指出,以VR將觀眾置於太震撼或可怕的激烈場景中,可能令人選擇抽離,不願回顧甚至接觸相關事物。即使觀眾確實觸發了同理心,但如果缺乏行動與援助,VR最終只是另一種消費他人苦難的形式。


麻省理工學院比較媒體研究所副研究員薩瑟蘭(Ainsley Sutherland)亦稱,希望藉VR喚起善行是搞錯方向,「我們對VR帶來的視覺體驗有太多想當然」。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