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人類能否體會另一物種的感受?有科學家探索藉由虛擬實境(VR)技術,讓人類代入牛或珊瑚等生物,觀察由此產生的「電子同理心」是否足以加強人類對環境問題的關注。有專家認為,虛擬實境將引領人類進入前所未有的時代,人類將可密切體驗他人甚至其他生物的經驗,有望影響人類行為,甚至改變世界。
明報記者
做牛做珊瑚模擬災難
此項計劃由美國史丹福大學、喬治亞大學及康湼狄格大學合作,利用市面現有的VR裝置,讓參加者從動物的視角體驗生命。專家邀請228名受試者測試,部分人觀看講述環境問題的影片,部分人則戴上VR裝置,分別化身牛及珊瑚。「牛」可在虛擬草地上四肢着地行走,而「珊瑚」則會目睹「身體」逐一被酸化的海水侵蝕崩解。由於現時VR裝置暫未能模擬觸感,工作人員會以實物補足感官體驗,例如以木棒輕刺參加者,以模擬牛被棍棒驅趕上貨車運往屠場的情况,或以真的魚網撒在參加者身上,模擬珊瑚被網撞擊。
專家發現,VR令參加者獲得更豐富感官經驗,例如以觀看、聆聽、空間移動探索周遭環境,能真實地代入動物處境,較單純觀看影片者更能感到自身與大自然有密切連繫,對環境問題亦產生較迫切的感覺,效果可維持約一星期。研究報告刊於《電腦媒介傳播期刊》(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展現環境問題「實在因果」
喬治亞大學廣告系助理教授安淳珠(Ahn Sun Joo,音譯)向《衛報》指出,團隊曾於2013年以VR裝置研究宣揚同理心的可能,包括讓志願者體會紅綠色盲者眼中的世界,結果發現較單純想像色盲者困難的民眾願意多花一倍時間協助色盲者,亦發現志願者「變成」65歲老人後會多加儲蓄以備退休之用。今次研究則首次成功將人與人之間的共感提升至人與其他生物共感的層次,令研究人員鼓舞。
安淳珠說,推廣環境問題的最大困難在於事態發展時間漫長,令人感到現時行為與未來的環境問題並非真正相關,而VR則能夠展示「實在的因果關係」。她承認,即使短期內藉VR化身其他大自然成員能帶來強烈感受,亦難以瞬間扭轉人們漠視環境問題的現况,但長遠可望成為重要的宣傳利器。
史丹福大學傳播學系教授拜倫遜(Jeremy Bailenson)去年接受美國科技雜誌WIRED訪問時亦稱,人類已進入史無前例的時代,「你能夠將自我轉化,體驗任何事物」。他說,研究已顯示VR對人類行為將有深遠影響,「值得研究的問題是:如果我們能夠更了解彼此,世界會變成怎樣?」
新聞類別
國際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