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新一屆立法會議員,將於下周三宣誓就職,正式開始他們的4年任期。眼前政局,劍拔弩張壁壘分明,中港關係又前所未有的緊張,民情躁急蠢蠢欲動,大體形勢異常混亂,實在難望議員可以有大作為、扭轉乾坤。但民主派今次選舉成績理想,超乎預期,過百萬的選民以手中一票把他們保送入局,多少反映出公眾對他們依然抱有期望。所以,即使我們可能依然會對個別民主派議員有這樣那樣的批評和懷疑,但市民心目中仍希望議員能有所作為,為香港做一點實事。
首要重視自己身分
議員要有作為,首先要做的,是要重視自己的身分,不要隨便輕言「議會無用」,甚至認為入局只求表個態、做點政治姿態便大功告成。在憲制上,立法會議員享有多種特權,包括否決法例、支配撥款以至立案調查的權力。更重要的,是議員身分本身就包含重大的政治能量。朱凱廸的例子,就是一個明證。鄉紳惡霸對朱凱廸的不滿,以至人身威脅,由來已久,他也不止一次報警求助,但警方一直愛理不理。但他當選後淚灑當場,道出生命安危危在旦夕,當局便無法置立法會議員的安全於不顧,因為這再不止於一個公民的人身安全問題,而是關乎整個政治制度和法治傳統的尊嚴。事件火速升溫,公眾注意力也迅速聚焦到朱凱廸長年關注的土地公義問題上。多年來,他與姚松炎、尹兆堅在橫洲項目上不管如何聲嘶力竭,也無法取得政府認真回應;但在恐嚇事件發酵之後政府便不得不交代事件,甚至連特首本人也要粉墨登場、應付場面。這就充分說明,議員的身分假如運用得宜,還是能產生槓桿效用,事半功倍,發揮最大社會效果。
投身議會 從前光環不見得可保存
不過,社運出身的新任議員也必須明白,一旦參與議會這場遊戲,社會各界對自身的態度和要求,便會出現很大的改變。他們以往的社運抗爭者角色,雖然吃力不討好,但輿論總會以較為寬容忍耐,甚至以簡單「蛋與高牆」的角度去予以支持,大致認為這群人動機良好,多多少少帶點鋤強扶弱的心態去對待這群鬥士。但當他們宣布正式參與這種權力遊戲,以奪取議席為目的姿態出現後,外界對他們的態度,便馬上出現改變。傳媒在平衡報道的考慮下,難以事事予以優待處理,而公眾也會以較諸以往更批判角度,去看待這群「準政客」的一言一行。
王維基的遭遇,正好說明這種情况。從電視牌照風波開始,他一直以「689暴政受害者」角色出現,大家都予以同情和支持。而他能言善辯、資源豐厚,公眾也樂得給一個能令梁振英日子難受一點的人,來一兩下掌聲鼓勵。但當他宣布參選以後,公眾的態度便馬上改變過來。他100頁的政綱,被批評至體無完膚;種種往績舊事,也被人借題發揮。這大概完全出乎他的想像。同樣地,由學民思潮蛻變而成的香港眾志,處境也頗為相近。昔日青年學生隨便給權威一個批評指摘,甚至錯怪他人明知犯錯還嘴硬說「空穴來風,未必無因」,公眾也不會深責,甚至還會為他們的無畏權威作風叫好。但自他們正式組黨後,隨口說外界予以「政治迫害」(如無法開銀行戶口),輿論卻會與你斟酌細節、說清根據。就是說,從前的光環,在投身議會後,不見得可以保存下去。多年的不快經驗告訴市民,任何人一旦擁有權力,如不受制約,極可能為禍社會,市民因此也總會以懷疑角度看待權力,哪怕你從前是如何冰清玉潔,甚至被視為「社會良心」。公共權力要受到監督制衡,本身就是理所當然的事。
如何充實政治論述是最大挑戰
以往在局外,社運人士只需要揭示矛盾、指出問題所在,大致已功德圓滿。假如可以進一步能點出一個新方向,大眾更會衷心讚好、稱頌有加。這些進步人士進入議會以後,自然有更多機會去發揮有關觀點。但不同之處,公眾如今期望的,已不再局限於理念原則,又或抽象價值,而是會切切實實地問:「這真的可行嗎?」而由於議員的憲政地位,也會令政府更為認真的對待有關建議,以求在輿論上壓倒反對聲音。這個有龐大官僚支援的團隊,必然會出盡全力,找出議員建議的種種謬誤與不足,以削弱反對派的公信力。所以,新任議員的最大挑戰,是如何超越以往的抽象概念,能否具體地、細緻地去把問題和建議講清講楚。「還市民一個發言權」、「自己香港自己救」等口號背後代表未來的圖像究竟是怎樣?除了「向中國說不」之外,還有什麼內容?市民期望的,不會停留於議員每天重複又重複說梁振英不可連任、高度自治如何受損,又或者社會如何不公。因為這些事實,我們早已清楚明白。我們想知道的是如何可以走出困境,又或者你們打算帶領香港走向哪裏。議員總不能只以簡單幾句「毋忘初衷」、「保衛我城」動聽說話,便以為可以虛應了事。如何充實自己主張的新政治論述,是政治新生代的最大挑戰。
不得不檢視如何與傳統泛民共處
最後,新任議員要有作為,不得不檢視如何與傳統泛民共生共處的問題。年輕社運人士,不少對所謂「老海鮮」,特別是民主黨,心存敵意,甚至有所鄙視。但新任議員要發揮最大作用,便必須與其他反對派合作。他們也必須坦白承認,民主黨縱然在他們眼中有各種不是,但這個政黨依然可以在「超區」選舉中取得70多萬張選票支持,而民主黨在議會上的議席,也由6席增至7席,這就說明它即使作風與年輕人格格不入、在民族立場上與網上輿情完全相反,但在現實世界上,顯然有相當數量市民依然認同這個重視沉悶艱澀政策討論、願意在社區婆婆媽媽地做個案,掌握現實政治需要甚至不惜妥協變通,和還依然沒頭沒腦寄望「一國兩制」可以行得通的老牌政黨。隨便來一兩句「離地」譏諷,又或者把民主黨的社會支持簡單理解為「市民含淚投票」所致,當然可以在自己的圈子裏產生很大共鳴、自得其樂。但這種分析,可能只反映出個人的無知與傲慢。
政局凶險、世道艱難,我們必須珍惜每一點力量、善用每一分政治資源,方有機會保住我們珍惜的制度和價值。但願民主派新任議員能好自為之,不要辜負港人。
作者是新力量網絡研究總監、香港城市大學公共政策學系教授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讀者來函請電郵至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首要重視自己身分
議員要有作為,首先要做的,是要重視自己的身分,不要隨便輕言「議會無用」,甚至認為入局只求表個態、做點政治姿態便大功告成。在憲制上,立法會議員享有多種特權,包括否決法例、支配撥款以至立案調查的權力。更重要的,是議員身分本身就包含重大的政治能量。朱凱廸的例子,就是一個明證。鄉紳惡霸對朱凱廸的不滿,以至人身威脅,由來已久,他也不止一次報警求助,但警方一直愛理不理。但他當選後淚灑當場,道出生命安危危在旦夕,當局便無法置立法會議員的安全於不顧,因為這再不止於一個公民的人身安全問題,而是關乎整個政治制度和法治傳統的尊嚴。事件火速升溫,公眾注意力也迅速聚焦到朱凱廸長年關注的土地公義問題上。多年來,他與姚松炎、尹兆堅在橫洲項目上不管如何聲嘶力竭,也無法取得政府認真回應;但在恐嚇事件發酵之後政府便不得不交代事件,甚至連特首本人也要粉墨登場、應付場面。這就充分說明,議員的身分假如運用得宜,還是能產生槓桿效用,事半功倍,發揮最大社會效果。
投身議會 從前光環不見得可保存
不過,社運出身的新任議員也必須明白,一旦參與議會這場遊戲,社會各界對自身的態度和要求,便會出現很大的改變。他們以往的社運抗爭者角色,雖然吃力不討好,但輿論總會以較為寬容忍耐,甚至以簡單「蛋與高牆」的角度去予以支持,大致認為這群人動機良好,多多少少帶點鋤強扶弱的心態去對待這群鬥士。但當他們宣布正式參與這種權力遊戲,以奪取議席為目的姿態出現後,外界對他們的態度,便馬上出現改變。傳媒在平衡報道的考慮下,難以事事予以優待處理,而公眾也會以較諸以往更批判角度,去看待這群「準政客」的一言一行。
王維基的遭遇,正好說明這種情况。從電視牌照風波開始,他一直以「689暴政受害者」角色出現,大家都予以同情和支持。而他能言善辯、資源豐厚,公眾也樂得給一個能令梁振英日子難受一點的人,來一兩下掌聲鼓勵。但當他宣布參選以後,公眾的態度便馬上改變過來。他100頁的政綱,被批評至體無完膚;種種往績舊事,也被人借題發揮。這大概完全出乎他的想像。同樣地,由學民思潮蛻變而成的香港眾志,處境也頗為相近。昔日青年學生隨便給權威一個批評指摘,甚至錯怪他人明知犯錯還嘴硬說「空穴來風,未必無因」,公眾也不會深責,甚至還會為他們的無畏權威作風叫好。但自他們正式組黨後,隨口說外界予以「政治迫害」(如無法開銀行戶口),輿論卻會與你斟酌細節、說清根據。就是說,從前的光環,在投身議會後,不見得可以保存下去。多年的不快經驗告訴市民,任何人一旦擁有權力,如不受制約,極可能為禍社會,市民因此也總會以懷疑角度看待權力,哪怕你從前是如何冰清玉潔,甚至被視為「社會良心」。公共權力要受到監督制衡,本身就是理所當然的事。
如何充實政治論述是最大挑戰
以往在局外,社運人士只需要揭示矛盾、指出問題所在,大致已功德圓滿。假如可以進一步能點出一個新方向,大眾更會衷心讚好、稱頌有加。這些進步人士進入議會以後,自然有更多機會去發揮有關觀點。但不同之處,公眾如今期望的,已不再局限於理念原則,又或抽象價值,而是會切切實實地問:「這真的可行嗎?」而由於議員的憲政地位,也會令政府更為認真的對待有關建議,以求在輿論上壓倒反對聲音。這個有龐大官僚支援的團隊,必然會出盡全力,找出議員建議的種種謬誤與不足,以削弱反對派的公信力。所以,新任議員的最大挑戰,是如何超越以往的抽象概念,能否具體地、細緻地去把問題和建議講清講楚。「還市民一個發言權」、「自己香港自己救」等口號背後代表未來的圖像究竟是怎樣?除了「向中國說不」之外,還有什麼內容?市民期望的,不會停留於議員每天重複又重複說梁振英不可連任、高度自治如何受損,又或者社會如何不公。因為這些事實,我們早已清楚明白。我們想知道的是如何可以走出困境,又或者你們打算帶領香港走向哪裏。議員總不能只以簡單幾句「毋忘初衷」、「保衛我城」動聽說話,便以為可以虛應了事。如何充實自己主張的新政治論述,是政治新生代的最大挑戰。
不得不檢視如何與傳統泛民共處
最後,新任議員要有作為,不得不檢視如何與傳統泛民共生共處的問題。年輕社運人士,不少對所謂「老海鮮」,特別是民主黨,心存敵意,甚至有所鄙視。但新任議員要發揮最大作用,便必須與其他反對派合作。他們也必須坦白承認,民主黨縱然在他們眼中有各種不是,但這個政黨依然可以在「超區」選舉中取得70多萬張選票支持,而民主黨在議會上的議席,也由6席增至7席,這就說明它即使作風與年輕人格格不入、在民族立場上與網上輿情完全相反,但在現實世界上,顯然有相當數量市民依然認同這個重視沉悶艱澀政策討論、願意在社區婆婆媽媽地做個案,掌握現實政治需要甚至不惜妥協變通,和還依然沒頭沒腦寄望「一國兩制」可以行得通的老牌政黨。隨便來一兩句「離地」譏諷,又或者把民主黨的社會支持簡單理解為「市民含淚投票」所致,當然可以在自己的圈子裏產生很大共鳴、自得其樂。但這種分析,可能只反映出個人的無知與傲慢。
政局凶險、世道艱難,我們必須珍惜每一點力量、善用每一分政治資源,方有機會保住我們珍惜的制度和價值。但願民主派新任議員能好自為之,不要辜負港人。
作者是新力量網絡研究總監、香港城市大學公共政策學系教授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讀者來函請電郵至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