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社評﹕沒有最細只有更細 港人飽受蝸居煎熬長青網文章

2016年10月0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6年10月06日 06:35
2016年10月06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社評】港人飽受居住問題的煎熬,恍似看不到盡頭,最新情况是發展商出售的單位愈來愈細,居住質素趨於惡化。這類單位售價不菲,而且樓價動輒高達四五百萬元。雖云樓宇買賣是你情我願,一個願打一個願捱,政府也管不了,不過這類細單位供應將成為趨勢,市民(特別是青年人)以高價購入之後,為了僅可容身的蝸居孭負巨額債務,心理上很難平衡,所衍生負能量會帶來負面影響。政府除了致力增加房屋供應量,也應該思考遏止細單位趨勢持續下去。


未來4年供應增加

平均面積卻少百呎

近期發展商推售的樓盤,競相以量取勝,單位面積因而沒有最細,只有更細;個別樓盤的單位僅有163平方呎,而目前一般私家車總面積約120、130方呎,小型巴士總面積約173方呎。即是說,這類單位面積較私家車稍大,略小於小巴。這類單位雖細小,由於坐落市區,呎價動輒超過2萬元,即是一個房間、浴室廁所、廚房、客廳、飯廳渾然一體的「一層樓」,售價以數百萬元計。居住在這類空間,所需不菲,實際支出與生活質素卻不成比例。設若樓市泡沫爆破,這類單位的價值更會承受嚴峻考驗;因此,這類單位煎熬着不少人。


「團結香港基金」發表的最新研究指出,未來4年,每年平均約有1.8萬個私樓住宅單位落成,較2006年至2015年每年平均1.1萬個高出六成。不過,若以私樓總樓面面積計算,同期只升不足三成。研究發現,私人總樓面面積由今年的1260萬方呎, 減少至2019年的1180萬方呎,期內每個私樓單位的平均面積,亦由785方呎逐年遞減至2019年的670方呎。反映發展商興建的住宅單位,數量增加了,單位平均面積卻減少了,4年間減少超過100方呎,顯示港人蝸居進一步惡化。


根據資料,香港人均居住面積只得15平米(161方呎),在發達經濟體排名最低。歐洲地多人少,香港環境情况不同,與之相比或許較牽強。不過,與同樣地少人多的地區比較,香港的人均居住面積固然不及台灣平均44平米(477方呎),低於新加坡平均30平米(323方呎),亦低於深圳的29平米(312方呎)和上海18平米(194方呎)。這些數字顯示,港人居住之侷促,與香港已經晉身發達經濟體行列,並不匹配。長期以來,籠屋、劏房等居住環境之惡劣,不單是港人內心鬱結,亦已「蜚聲國際」,成為香港的恥辱。


本港人均居住面積停滯不前,甚至倒退,難道是港人不能擺脫的宿命?當然不應該是這樣,事在人為。事實上,香港面積1100多平方公里,新加坡只有716平方公里,人口密度與香港不遑多讓,不過新加坡人均居住面積較本港多一倍,說明面積並非絕對因素;只要制訂目標,通過規劃並長期執行,則港人住得寬敞一點,總有可能達到。目前發展商出售的單位面積愈來愈細,情况會否長期持續,只能由市場規律決定,政府就此無什麼可做;即使如此,不等於政府放之任之,任由情况惡化下去。


蝸居並非港人宿命

須訂目標逐步達至

現在政府為可使用土地發愁,未來10年按長遠房屋策略興建的48萬個公私營單位,還有超過3萬個單位的土地未有着落。因此,只要找到土地,政府優先想到增加住宅供應,完全可以理解;不過,增加供應和改善居住質素仍然可以兩條腿走路。政府有兩方面情况可以思考。


首先,政府在不干預市場運作前提下,應該研究在推出土地拍賣或招標時,增加規限條款,以遏止單位面積愈趨細小的情况,使單位的空間更適合起居生活。其次,政府應該研議制訂人均居住面積標準;3年前有議員在立法會提出類似動議,政府以「當務之急,增建房屋」而拒絕。無可否認,基層和居住環境惡劣的家庭迫切需要住屋,重建青年一代安居和置業希望也十分重要,可是細單位搜刮市民財富的現象和趨勢是新生事物,若政府視而不見,則在房屋問題取得的成績也可能被抵消。制訂準則然後量力而為,看不到與增加供應有根本矛盾。當然,政府須盡快確定填海規劃和發展新市鎮,增加土地儲備,設若這方面做不出成績,則不僅免談住得寬敞,連增加基本供應的目標也不會達至。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