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陳景祥:經濟牌贏不到民心長青網文章

2016年10月0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6年10月05日 06:35
2016年10月05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以下是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上月一段短片提供的數據——

.發達國差不多70年來首次出現,年輕人可能會比他們的父母更窮;

.25個先進經濟體在2005至2014年其家庭收入都告下跌,但趨勢持續,沒有停止迹象;

.在意大利,從2005到2014年,97%家庭在繳稅後都出現收入下跌,而所有家庭的收入都比以前少;

.在英國,70%家庭在2005至2014年賺取的收入都下跌;

.在美國,81%家庭都遭到收入下跌的打擊;

.如果全球經濟按目前的速度增長,80%家庭的收入會繼續下跌。


上述數字,對很多人來說並不陌生,但世界經濟論壇指出的現象發生在發達國。它們過去是經濟火車頭,但現在全球放緩,發達國也不能倖免,且情况嚴重,極可能會出現「一代不如一代」的困局,而且暗淡的前景似乎不像過去般待經濟周期轉好之後就可扭轉。擺在面前的,可能是一個「看不見未來」的日子。


經濟增長停滯、財富分配不均,令中產向下流,原來是社會中流砥柱的中產階級也飽受煎敖。人民對制度、對政府、對富人不滿的情緒愈來愈強烈。美國的調查顯示,年收入2.5萬到7.5萬美元的中等收入人口正逐年減少,但2.5萬美元以下,和7.5萬美元以上的兩個族群都在增加,中產萎縮,形成所謂的「M型社會」。


貧富兩極化加劇,以及中產消失的速度加快,令社會穩定的基礎動搖。這種現象在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變得更嚴重,也觸發了政治上的極端主義冒起。英國公投的結果決定脫歐,和美國共和黨的特朗普異軍突起,都是對現狀不滿的反映,但政客卻把移民視為問題根源。歐洲由德國帶頭寬待中東北非的移民湧入,來者不拒,但默克爾政府正遭受壓力要改弦易幟,選民已對她的難民政策日益反感。


自決獨立訴求有沒有經濟根源?

香港的情况又如何?經濟學者雷鼎鳴教授曾撰文分析「佔領運動後檢視年輕人收入分佈」(刊2015年1月6日,收錄在雷教授的網站francis-lui.blogspot.hk):數據顯示,「年輕人的實質收入表現停滯,今天的年輕人(20至24歲)與20年前的年輕人相比,收入升幅微弱,遠遜其他年齡群的表現」。但是,這現象到底是否與佔領運動有關?年輕人不滿,到底是因為物質報酬得不到滿足,還是要追求一套政治理念?在年輕一代中萌生的「自決」、「獨立」等訴求,到底有沒有經濟不公不義的根源?


看本土派的政綱和訴求,主要在政治,經濟民生的部分不多;即使有,也是粗枝大葉,看不清他們要爭取什麼。傳統上民主派歸類入左翼,主張財富更公平分配、政府應更多介入市場、抑商、提供更多福利、照顧低下階層等等。他們雖抗拒北京,但不會否認香港是中國一部分,更不會排斥大陸來港的新移民。自決派則剛好相反,他們追求獨立、敵視中國,且抗拒內地人來港,對新移民並不友善。以政治立場計,應屬於右翼。


社會對立 搞福利對民望有多大作用?

過去政府要解決社會矛盾,多從搞經濟民生入手。經濟好民心安,社會也就亂不起來,尤其就業市場一定要維持低失業率,人人有工開,社會怨氣就大減。過去幾年香港失業率維持在低水平,但社會矛盾不絕,在福利政策上政府經常強調做了大量工作,但在政治上卻得不到回報,無法令社會變得和諧。


特首選舉即將到來,候選人會拿出什麼對策應付本土思潮崛起?要爭取人心,很自然就會打經濟牌。現任特首掌控龐大資源,可以主導政策。為了打造民意支持度,現任特首可以在未來幾個月動用公帑資源大搞福利、房屋等「民生實務」,藉此推高民意。然而在目前社會對立的氣氛下,大搞福利對民望有多大作用?弔詭的是,社會矛盾源於經濟問題,但單靠經濟牌卻未必贏到民心。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讀者來函請電郵至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